從流浪犬“轉業”為搜救犬

北京順義大韓莊村,鐘鳴的搜救犬訓練基地,模擬廢墟的訓練場。受訪者供圖
作者|張仟煜
編輯|秦珍子
北京六環外的順義區大韓莊村,隆冬時節,草木凋零,潮白河無聲流淌,一處“廢墟”上卻很熱鬧。在堆砌的瓦礫、水泥管、鋼板和輪胎中,一隻金毛犬不斷奔跑、攀爬、跳躍、嗅聞,大約10分鐘後,它響亮地叫了起來,那意味著它“搜救”成功,找到了人。
這是一次搜救犬訓練,由北京一家民間機構組織開展。該機構目前有12只接受訓練的犬,其中9只具備救援能力。不執行任務的時候,犬隻在模擬事故現場搭建的場地練習。吠叫是發現倖存者的訊號,所以即使在訓練中受傷,它們也會保持安靜。
合格的搜救犬能在災難現場發揮人類不可比擬的作用。國家消防救援局官方微博曾釋出資料稱,在汶川地震救援中,70%的倖存者都是由搜救犬發現的,犬類對氣味的辨別能力比人高出百萬倍,聽力是人的16-18倍,在風力足夠的條件下,它們光靠鼻子,就能嗅探到十幾米深、直徑100-200平方米範圍內的人體氣味。
今年7月的一個深夜,訓導員胡匯鑫收到四川雅安漢源縣遭遇泥石流的訊息,她帶著搜救犬子滿驅車2000多公里趕到現場。在一片坍塌的山體前,胡匯鑫從子滿的眼睛裡看到了一種“茫然”。熟悉犬隻神態的她意識到,這片區域很難找到倖存者了。
這是子滿“狗生”第一次執行任務,並未取得什麼成績。不過,在胡匯鑫眼中,它仍然是一隻“天才小狗”。幾個月前,它參加“考試”,在2000平方米的考場用8分鐘找到3名“倖存者”,透過“全球標準搜救犬認證”,主考官是克羅埃西亞搜救犬協會主席。擁有這份國際“學歷”,子滿躋身我國一級搜救犬。
一年多以前,子滿還是一隻流浪狗。作為金毛犬,它身上標誌性的長毛髒亂打結,一路跟著胡匯鑫到了訓練基地。胡匯鑫從它的體型和排尿習慣判斷,它大概半歲。
一到基地,胡匯鑫發現,子滿撿球撿得非常好,與當時那裡一隻頂尖搜救犬不相上下。第二天,胡匯鑫帶它到訓練場地遛達,發現它很興奮,在廢墟上瘋跑,“好像天生就屬於這裡”。胡匯鑫說,尋找它的主人未果後,她決定將子滿訓練成一隻搜救犬,並給它取了名字。
子滿是我國第一隻從流浪犬“轉業”為搜救犬的狗。事實上,胡匯鑫和同事訓練出的一級搜救犬不少都是“平民出身”。比如,在廣域搜尋和廢墟搜尋領域都透過考試的子歇,是基地創始人鐘鳴路過四川綿竹某市場時“對上眼”的;巴特是北京一名失敗生意人賣掉的;祝榮和有過地震救援經歷的Heaven(意為天堂),原本都是被人遺棄的家養犬隻。

2023年12月,搜救犬子歇在甘肅積石山參與地震救援。受訪者供圖

這並不意味著,成為搜救犬不需要門檻。在鐘鳴最初訓練的10只小狗中,只有兩隻最終通過了篩選考試,獲得了搜救犬的稱號。鐘鳴告訴記者,在3-7月齡的新生小狗中,只有具備服從性、銜取欲、親和力、獨立性等9種潛力的犬隻才可能被選中,光是初選就需經過26個專案的測試,淘汰率是70%-90%。
媒體報道,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中國救援雲南搜救犬機動專業支隊近期正在為39只未能透過搜救犬訓練的犬隻尋找領養人,這些未能考編“上岸”的犬隻是60多隻訓練犬中未達合格目標的,相當於透過率剛超過1/3。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尚未形成統一的搜救犬認定考核體系,大部分地方消防救援部門會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一套搜救犬考核認定的標準。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則與鐘鳴合作,參照國際制定的搜救犬認定標準,請國際相關組織成員協作進行第三方認證。
“狗沒有工作概念,搜救在它們看來,可能就是一場跟訓犬師之間的‘找人遊戲’。”鐘鳴說,當人類不得不向它們求助時,就要儘量選出活潑、親人、喜歡互動的型別。這群智力相當於六七歲人類小孩的搜救犬,面對災難時也難免害怕。有幾次,鐘鳴發現搜救犬到達災難現場後,腿會發抖、尾巴會不自覺地夾起來,每當這時,他會蹲到它們的耳邊,“連哄帶騙”地鼓勵它們“找到那個躲貓貓的人”。
2018年冬天,在山東濱州尋找一名失蹤的男性時,鐘鳴和子歇掉進河面的冰窟窿,鐘鳴薅住子歇的頸後部,把它甩到岸上去,自己再順著冰面爬到岸邊。後來,就在距離那個冰窟窿四五十米的地方,子歇不停地打轉,失蹤者的遺體就在那裡被打撈起來。
“很遺憾,在災難現場,我們找到的更多都是遇難者。”鐘鳴說,他們時常接到警方和村民的求助,幫忙尋找失蹤的親人。除此之外,2013年雅安地震、2021年河南新鄉特大暴雨、2023年甘肅積石山地震、青海泥石流、齊齊哈爾體育館坍塌、2024年四川泥石流等災難現場,鐘鳴、胡匯鑫和他們的搜救犬都試著在第一時間趕到。
作為民間力量,一般情況下,鐘鳴和胡匯鑫看到搜救犬可能發揮作用的事件資訊,會自發抵達現場,和當地消防救援部門的搜救犬一起工作。
鐘鳴統計,我國目前有1000-2000只搜救犬。國家應急廣播發布的資料顯示,2001年我國開始建設搜救犬隊伍,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建有搜救犬機動專業支隊兩個,搜救犬站和分隊200多個,共配備訓導員1200餘人,搜救犬1800餘隻,先後參與完成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2010年玉樹抗震救災、2015年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搜救、2023年土耳其跨國抗震救災、2023年河北涿州洪澇災害救援等各類應急任務1700餘次,累計搜救被困群眾700餘人。
胡匯鑫告訴記者,子滿考試那天,順利發現了3名男性“受困者”,這對平時在訓練中總是“救女不救男”的子滿來說是一個突破。這位訓犬師此前曾發現,子滿和男性在一起時總是後腿發抖,於是她猜測,子滿可能遭遇過男性虐待。
為了幫子滿走出陰影、成為一隻合格的搜救犬,胡匯鑫發動身邊的男同事和男性朋友與子滿“高密度”接觸:摸它、抱它、帶它玩,子滿才漸漸好轉。今年7月,當面對“要找到廢墟里的3個男性”的考核時,子滿不再看到男性時猶豫走開,而是堅定地發出搜救訊號。
聽到子滿的第三次吠叫訊號,胡匯鑫流淚了,這個00後女孩覺得,“子滿戰勝了自己,也原諒了曾經可能傷害過它的人和事,真正地做到平等地尊重每一個生命活著的權利”。
– END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