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洋人包圍的小紅書:史詩級利好!美國網友給咱們送錢來了!

韓國人前腳體驗了上海的紙醉金迷。
美國人後腳就來小紅書感受中文網際網路的博大精深了。
一天之內,小紅書的下載量突然還是暴擊,app store排行榜上一路高歌猛進,成為全球免費榜的第一名,大量海外使用者開始成建制大批次進入小紅書平臺。
東西方網速最快的一群人,終於還是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相遇了。
外國網友在用“機翻中文”打招呼而中國網友在用“中式英文”予以回應。
看大家的聊天,我感覺自己好像森林裡漫步——因為根本看不懂,索性也就不想他們到底在說什麼了,只管往下走就行了。
初到小紅書的美國網友自然是陌生且不安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呼朋引伴,開始到處找老鄉。
但顯然有時候,美國網友有可能會發現,在太平洋的另一邊,他們也存在著一群不同文、不同種的老鄉——你們美國有德州和賓州,難道我們大山東就沒有嗎?
不過,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大家很快也發現了這種局面帶來的福利——眾所周知,不論你是黃的還是白的,只要是學生就沒有喜歡做作業的,而中國人數學好,美國人英語好——如果我們幫美國人做三角函式,美國人幫我們做完形填空,那麼某種意義上是否也可說是構建了一種“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新型雙邊關係?
四捨五入,咱們這也相當於是給人類命運共同體做貢獻了。
當然了,在這個以抽象為特色的網路時代,離譜的事情也是一個接一個。
一位美國陸軍現役士兵拍了一張自拍發在了小紅書上,馬上就有網友表示:拍點你工作的地方讓我看看。
Hey, my name is Li Lei, I am a netizen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US
還有一位櫻花小美女表示自己初到小紅書,很多事情還不懂。
熱心的網友們毫不吝嗇自己的誇獎:你是我見過最美的日本女孩。
一位美國的健身博主在小紅書上曬了自己的帥照之後,樓下立刻有中國大姐表示:Come here,I am rich
此時此刻,已經很難說到底是“文化輸入”還是“文化輸出”了。
這一波啊,這一波簡直是“文化X出”。
比起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這可一場潑天的富貴!
洋人可不是空手來的,他們是帶著錢包來的!
這一輪熱潮能給小紅書帶來多少紅利我們不知道,但對於小紅書的電商業務而言,它所收到的紅利極有可能是最大的——結合當下大量海外網友入駐的局面,“好物分享和種草”作為小紅書起家時候就掌握的心智優勢,馬上就會讓整個社群變成全球消費者們互相種草、互相安利。
重倉佈局小紅書渠道的品牌,特別是那些想要出海的品牌,現在搞不好已經在加班加點研究後續操作了。
畢竟,以歐美髮達國家的收入水平和中國的物價,如果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能有更多海外使用者湧入小紅書社群,那麼毫無疑問,這將會是一場“電商狂歡”——根據《2023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在2023年達到近2.5萬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3.6萬億元。小紅書2023年資料顯示,平臺上的“國貨種草”相關內容同比增長了120%,其中美妝、服飾、家居類商品最受關注。
體量相比巨頭們還不夠看的小紅書,哪怕能從裡面分到一點點份額,也將會是一場巨大的勝利。
比如,老乾媽、花西子、完美日記這些國貨之光,完全可以藉助外國網友的種草,迅速開啟海外市場。花西子當年透過小紅書成功打入日本市場,其中小紅書上的種草內容功不可沒。日本網友甚至把花西子的“雕花口紅”稱為“藝術品”。
生活消費品這樣,那麼手機、電腦、新能源汽車、無人機、機器狗之類的高科技產品呢?
要知道,各大汽車品牌都有大量的銷售人員常年在小紅書上高強度發帖互動,以前是給中國網友介紹自家產品,現在大量外國人進入,誰要是能忍心放過他們,那簡直是對商業精神的侮辱。
實際上,已經有美國網友被理想和問界的自動駕駛給震驚到了。
而且也別忘了,外國網友也會帶來他們的本土好物。老局已經從澳洲回國快十年了,但依舊對澳洲的不少好東西念念不忘——Haigh’s的巧克力,之前每次回國都要給朋友們帶一點。RM的皮鞋和靴子,質量和外觀都無可挑剔。
那麼,在美國、在歐洲、在日本,他們本地也一定會有很多“本地好物”——而這些商品在國內,或許也有潛在的巨大的市場需求。
誰能搶先一步把這些商品在國內外市場之間做好流通,誰就有可能賺得盆滿缽滿。
如果我們從整體上看,會發現一個微妙卻深刻的變化:大量外國使用者湧入小紅書,很可能標誌著一種更為深度的“全球化”正在悄然發生。與以往那種由資本、技術和商品主導的全球化不同,這一輪的全球化更具人情味,更貼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小紅書,這個以生活方式和好物分享為核心的平臺,意外地成為了東西方普通人直接對話的橋樑。外國網友用“機翻中文”磕磕絆絆地打招呼,中國網友則以“中式英文”熱情回應。雖然語言上有些雞同鴨講,但這種笨拙卻真誠的交流方式,反而讓文化碰撞顯得更加真實和溫暖。
過去的“全球化”,基本是跨國公司的主場。受益者往往是那些與跨國公司相關的供應商、代理商,普通人頂多是個旁觀者。我們對外國品牌的理解,幾乎完全依賴於品牌官方的廣告和宣傳——說白了,就是別人想讓我們看到什麼,我們才能看到什麼。
但現在,情況完全變了。受益於這種新型“全球化”的,很可能是每一個普通人。資訊的通達和直接的交流,讓普通人也有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商機,甚至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這種全球化不再是跨國公司或精英階層的專屬,而是普通人的全球化。美國網友在小紅書上分享他們的生活點滴,中國網友則熱情回應,甚至主動傳授“衝浪技巧”。這種基於日常生活的情感連線,超越了傳統的文化輸出與輸入,形成了一種更為平等、雙向的文化交流模式。無論是美國網友對中國美食的驚歎,還是中國網友對國外生活方式的嚮往,都在無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這種全球化不再是冷冰冰的經濟資料,而是充滿溫度的人文互動。
它讓我們看到,全球化不僅僅是資本的流動、商品的交換,更是普通人之間的理解與共情。它讓一個美國小鎮的年輕人可以透過小紅書瞭解中國的茶文化,也讓一箇中國鄉村的女孩能夠透過平臺看到巴黎的街頭藝術。
這種連線,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遙不可及的,而是觸手可及的、真實可感的。
這一輪的全球化,不再是少數人的遊戲,而是所有人的機會。它讓普通人也能參與其中,甚至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潑天的富貴”。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意識到,世界雖然廣闊,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其實可以很近。這種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的,更是文化的、情感的。它讓我們看到,無論來自哪裡,我們都在分享著相似的生活瑣碎與情感共鳴。這才是全球化最動人的一面。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