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年輕、懂技術、有投資頭腦,但也許還沒真正見識過“經濟危機”到底有多嚇人。
現在,澳洲職場的1/3已經是Z世代(Gen Z,1995-2010年出生)在撐著了!
這些95後、00後不僅在股票、房產市場裡刷出自己的存在感,有的還當起了“finfluencer”(財經網紅),上節目、做播客、賣理財課,真的是個個身懷絕技。
但如果經濟真的進入衰退期——那可不是一個“存股拿長線”就能搞定的問題。
根據昆士蘭投資公司(QIC)的首席經濟學家Matthew Peter的說法,澳洲上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衰退,還是1991年,當時失業率飆到了10%以上。
而Gen Z大多數人在疫情發生時(2020年)還在讀書、打零工、做實習,並沒有經歷那種“突然沒了收入來源”的衝擊。
Matthew Peter指出,一旦經濟衰退,職場首當其衝的犧牲品就是剛入行的新人,屬於“先進先出”型別——而Z世代剛好是最“新”的那一批。
這意味著很多剛畢業、剛拿到學徒證的年輕人,很可能會被邊緣化,只能靠打零工撐著。畢竟,公司要保住的永遠是那些經驗老道的員工。
但Z世代也不是吃素的。
27歲的Natasha Etschmann就是典型的“投資型新青年”,在TikTok和Instagram上坐擁將近30萬粉絲,賬號是@tashinvests。

她搞了個自動投資策略:每週自動從賬戶扣$400,每三週投資$1200買ETF。
她不怕衰退,反而覺得這是“長線投資者的好機會”:
“一輩子總得碰上一兩次經濟低谷,這很正常嘛。”
她目前有$26萬股市投資,手握一套房,還準備買第二套。
還有多個收入來源,不靠廣告客戶也能活,連理財課程都自己開發了。
她以前是職業治療師,後來轉行做財經內容,全職做自媒體、開播客——妥妥的斜槓青年。
另一位Sydney的財經網紅Queenie Tan,28歲,賬號@investwithqueenie,現在跟老公一起全職做財經內容,自己當老闆。

她說對經濟衰退有點擔心,尤其是看到大家越來越被生活成本壓得喘不過氣。
但她也很清醒:“市場總是起起落落,新聞永遠都很聳動,但長期來看股市是會上漲的。現在或許還是‘抄底’買ETF的好時機。”
她2017年就開始投資,2023年時已經能讓老公辭職,幫她一起運營內容了。
她之前公開過自己的淨資產,直到突破$70萬後就不再公佈了——怕太“炫富”,拉遠了和粉絲之間的距離。
不過也不是所有Z世代都淡定。
24歲的Finn Blake是fintech創業公司Primary的首席幕僚(Chief of Staff),
他坦言:真的挺焦慮的。他會根據市場主題調整投資組合,比如之前特朗普上臺時他覺得加密幣有戲,就重倉進場,現在crypto佔他資產組合的20%。

不過他最近已經減倉,避免波動影響太大。
他的投資理念是“啞鈴策略”:一半資產放在低風險投資,另一半搞高風險,賭一把未來。
他也持有公司股份,目標是早日被認定為“合格投資者”,好去當“天使投資人”,參與更多初創專案。
經濟學家Matthew Peter倒是給了點“暖心結尾”:Z世代雖然沒經歷過大蕭條,但他們有得天獨厚的數字技能,很多企業都需要這樣的人才。
“相比Gen X或millennial,Z世代其實在不少方面更有競爭力。”
危機來襲,或許是挑戰,也是機會。你怎麼看?Z世代真的準備好了嗎?
來源:Herald Sun
閒話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