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是風險的計算,風險的決定。大多數投資者想的都是收益和回報,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根本問題:這個收益是從哪裡來的?
講了那麼多錯誤,為什麼還要投資?
摘自一席·永珍課「超越非理性」
第六講 投資者的七個問題
01.
行為金融學講了很多投資者“不應該怎麼做”,那我們應該怎麼投資呢?
第一點,大家應該更好地瞭解自己,瞭解自己作為一個投資者到底想要什麼。
投資是一個高度個性化的活動,每個人的投資目的不一樣:有人想把這筆錢用作自己的養老資金,有人想用作下一次旅行的資金,有人把錢用作小孩上學的經費。
為了達到不同的目的,每個投資者可以承受的風險和願意承受的風險可能差異很大。與此同時,投資者為了達到投資目的所需要的投資收益也有所不同。
所以每個投資者都必須清楚,第一,自己的投資目的是什麼。第二,自己投資的風險偏好是什麼樣的。最好能夠找到同時符合投資目的和風險偏好的投資組合或投資策略。
第二點,希望大家不要在短期內追漲殺跌,或者把過多的資金集中在單個股票或資產上。
因為我們畢竟不是專業投資者,我們的技能、知識、水平可能都和專業投資者存在一定差距。避免極端風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元化投資。

多元化既包括不同的資產類別,比如說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和房地產,也應該包括不同的全球資本市場。只有多元化的投資組合才能比較好地控制自己的下行風險,任何一個單一資產或者股票下跌都不會帶來太大的損失。
第三點想跟大家強調,投資是一項專業且複雜的任務。
大家一定不要只是聽聽自己鄰居的說法,或者看看股評,就認為自己可以成為下一個巴菲特。還是希望大家能花一些時間,更完整地瞭解金融和投資。
02.
作為一個散戶投資者,怎樣才能更好地瞭解市場呢?
其實所謂的市場最後也是由投資者決定的。投資者無非是兩類,一類是個人投資者,一類是機構投資者。
對廣大的個人投資者來講,這個建議特別簡單。我們一定得知道自己在市場裡是弱勢群體,要更好地瞭解市場,第一就是看專業的投資者在做什麼,第二就是看業餘的“小白”投資者在做什麼。
專業投資者在做什麼,你也應該做什麼;而個人投資者在做什麼,你其實應該反向而為。
先來講個人投資者,如果有段時間你周圍的人都告訴你應該買股票或者應該買什麼股票,如果你周圍的人都在熱情地打新股,都在開新的股票賬戶或者基金賬戶的話,那往往是一個你應該選擇離場,或者至少應該控制自己的倉位的時候。
巴菲特特別愛說一句話: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就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就貪婪。這個別人指的就是散戶投資者。所以如果你能觀察到散戶投資者的行為,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策略。

說到機構投資者或者專業投資者,其實你也可以觀察到他們的行為。一方面你可以看到一些上市公司的行為,比如很多上市公司開始集體回購了,這往往告訴你,上市公司認為自己公司的股票被低估了。所以如果你看到專業投資者在做什麼,跟著他們的腳步也去做類似的行為。
03.
為什麼市場會有周期呢?
週期是經濟學和金融學研究得特別多的話題,也是大家特別關注的領域。大家經常會問,為什麼經濟會有周期,經濟為什麼會有繁榮,為什麼會有過熱,又為什麼會有衰退,為什麼會有蕭條?
無論是股市還是很多其他的投資領域都會有周期,有所謂的牛市、熊市。特別是我們中國A股市場有一個說法叫作
「牛短熊長」
:在整個時間長河中,牛市只佔了20%的時間,而熊市佔了漫長的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
那麼究竟為什麼會有周期?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一,經濟自身有一個執行的規律。
大家常說自然界裡很少看到筆直的東西,人間正道是滄桑,河流要經歷多少轉折和曲折才會最終流到入海口。經濟的波動一定程度上就是它自身執行規律的一個不可迴避的部分。馬克思在《資本論》裡也講到,他認為經濟危機的爆發就是資本主義不可迴避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點,和我們這堂課有關,無論是經濟週期還是市場波動,這背後一定和整個人類的心態、社會的心理以及投資者的心情有緊密的關係。
席勒教授在《動物精神》裡講到過,經濟和資產價格之所以會出現很大的波動,就是因為人的信心波動很大。這個信心又會被金融市場、被社會情緒誘惑,會被大眾媒體不理性地放大。所以信心的波動最後解釋了整個市場的週期和資產價格的波動。

▲ 喬治·阿克洛夫 羅伯特·席勒《動物精神》
第三點,隨著政府政策對經濟執行影響增強,政府的政策也有它自身的一個週期。有的時候政府為了熨平經濟週期,為了減少經濟波動產生的影響,反而會引發或者進一步放大經濟週期。
04.
哪種投資方式回報最高呢?您能不能推薦一種?
很多朋友都問我這個問題,什麼方式賺錢最快,什麼投資方式回報最高?有一個比較玩笑的回答,賺錢最快的方式很多都寫在《刑法典》裡了。
其實賺快錢或者在金融市場獲得高收益的方式也很多,但是大多數採用這種投資方式的人,最後都虧得傾家蕩產,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希望大家都會想到,投資是風險的計算,風險的決定。大多數的投資者在想到投資的時候想到的都是收益,想到的都是回報。
但大家往往沒有想到一個根本的問題,這個收益是從哪裡來的?一定是從投資者分擔的風險裡來的。
所以我希望我們廣大的個人投資者在想到自己的回報的時候,首先要想到自己承擔了什麼樣的風險。你是不是瞭解這個風險?這個風險是不是大到了自己不願意或者不能夠承擔的程度。
在講了所有這些背景之後,我們知道在大類資產的配置過程中有各種不同的資產類別,它們有各自的投資收益,也有各自的相對風險。從歷史水平來講,股票作為權益類的資產,由於它的風險相對比較高,它的回報率也相對比較高。
從歷史整體水平來講,中國的A股市場和美國股市自從建立以來,美國股市是從1870年到2000年左右,中國股市是從1993年到2023年,這些年大體的回報比較相似,大概是在年化回報率12%-15%的區間。這其實已經是非常好的回報率了。
有一種長期投資回報的演算法,叫作「72法則」或者72規則。如果年化收益率為12%,大概六年左右你的本金可以翻倍。如果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15%,只用五年你的本金就可以翻倍。這其實是一個相當讓人滿意的投資回報。

與此同時,相對安全的債券類資產的回報率就會低一些。尤其是在過去20年經歷的量化寬鬆之後,全球權益類的回報大概在10%左右,但是全球債券類的回報只有3%到4%,這一兩年可能更低。
雖然它的波動很大,但是從歷史平均水平來看,權益類的資產在長期的回報水平還是比債券類的資產要高很多。
荷蘭和美國這兩個國家都具有超過100年的房地產市場發展的趨勢和價格因子。美國在過去的150年中,房地產平均每年的回報率是5%-6%,也就是說高於債券類的投資,但是遠遠不如股票的投資回報。
在過去300年左右的時間裡,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個街區平均每年房價上漲的幅度是2.3%,這個增長的幅度也遠遠落後於荷蘭股市同期上漲的幅度。
所以房地產作為一個資產類別來講,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投資標的。我希望大家在考慮每一種資產類別的回報率高低的同時,也一定要清楚地意識到這種資產背後所關聯的風險。
05.
除了巴菲特,還有哪些不同的投資理念?我們應該相信哪位股神?
我覺得任何一個投資者都應該有自己的投資理念、投資哲學和投資策略。巴菲特所說的價值投資可能也只是在特定的時間、在特定的市場裡有效,還要取決於每個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不同投資目標和不同的投資期限。
說到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通常被拿出來作為反例或者對立面的,是叫作成長型的投資。跟巴菲特所強調的「價值股」相對的叫作「成長股」。一說到成長股,大家可能會想到高科技企業、初創企業,會想到那種黑馬股。

一定程度上,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我不買那些特別“性感”的股票,我也不會追捧那些高科技的領域。他在網際網路泡沫期間沒有買任何一支網際網路公司的股票。在2005年到2008年美國的房地產泡沫期間,他也沒有買任何一個和房地產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
巴菲特說我的投資理念特別簡單,不是考慮我會賺多少錢,而是看我買什麼樣的股票才會不虧錢。
巴菲特所認為的價值投資就是,我知道這個股票值一塊錢,但我希望能用0.9元甚至0.8元就買到這個公司的股票。我從來不想為一支股票支付溢價,總是希望在一個折價水平買到這支股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巴菲特其實代表了一種比較守株待兔的投資理念。他總是手裡拿大量現金,等到他認為好的投資機會、好的股票出現。
與此構成對照的是我們所謂成長型的或者高科技的投資理念。這些投資者往往會去追捧當時的熱點,當時喜歡AI我就去買AI公司的股票,當時喜歡網際網路我就買網際網路公司的股票,當時市場熱點是新能源就買新能源公司的股票。
這種做法的問題在於,第一,熱點在不斷地切換。當你在看到熱點的時候,熱點很可能已經達到了高點,甚至是已經過熱了。
第二,當你看到這是熱點的時候,全市場的其他人也都看到了這是一個熱點。為了買到熱點,你往往支付了溢價。而這個溢價在今後市場調整的時候,往往會給你帶來很大的損失。
第三,長期的大資料的證據表明,巴菲特喜歡買的價值股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中,無論是在美國股市還是在中國A股市場,它們的表現都遠遠好於這種追熱點的所謂成長股。
我們很多的投資決定都不是聽從自己內心,不是基於股市的基本面所做出的,而是受到當時的市場環境、社會輿論,受到我們周邊其他投資者的判斷所影響的。
巴菲特把自己的家從紐約這個全球金融中心搬到了非常偏遠的奧馬哈,他搬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受到其他投資者和所謂市場心態的影響,希望自己能夠儘可能簡單、儘可能純粹地基於金融學和投資學的原理來判斷和決定自己的投資。
06.
好公司等於好股票嗎?
這是我被問很多次的一個問題,我個人覺得這兩點之間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很多時候一個非常好的公司可能是非常差的投資,它是不是一個好的股票,取決於你在什麼樣的價位買入這個股票。
一個非常好的公司,如果你在一個超過它所值的價格水平上買入的話,你仍然可能面臨很大的虧損風險。所以我覺得很多時候並不只是絕對地評價這是不是一個好的公司,而是說公司的價值和它現在的價格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
換個角度來講,恰恰需要一種所謂人棄我取的精神。在別人都不看好的時候,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去持有那些被市場低估的股票,反而會在長期賺大錢。
07.
作為散戶,我應該相信長期持有會帶來更好的收益嗎?
首先要回到我們之前討論過的,你投資的期限應該和你的投資目的、長期的目標相匹配,投資的期限應該和你需要資金的期限有一定的共通關係。如果你等到60歲退休之後才需要用這筆錢的話,那你確實可以長期投資下去。
但是我覺得對於任何一個長期投資者來講,特別是在過去兩三年中國的股市表現不盡人意的情況下,大家都會是否應該堅持長期投資產生懷疑。對此,我覺得我們必須要講到幾個事實。
第一,我們要知道股票作為一種資產類別的長期回報水平大概是多少。看我們中國的A股市場,在過去的30年間,A股平均每年可以回報13%-14%。有的時候你趕上的年份好一些,投資回報會非常高。但有的時候你趕上的年份不好,回報會非常低。
歷史平均水平意味著有壞的年份就一定有好的年份。所以越是在股票表現不好的時候,散戶投資者越是應該有長期堅持的信心和信念。這是基於你長期投資的需要,也是基於長期股票市場表現的平均水平。
第二,我們之前講到巴菲特說的別人貪婪我就恐懼,別人恐懼我就貪婪。大部分的散戶往往是一種追漲殺跌的投資心態,股市越漲我投資的金額越多。
回到巴菲特的這個評論,正確的長期價值投資的做法,其實應該是股市表現越不好的時候越應該加大自己的投資規模,以期市場出現反彈。而當市場出現持續上漲的時候,反而應該把一些籌碼逐漸變現,以減小自己的風險敞口,也減小自己今後在市場調整時可能面臨的損失。
所以我覺得大家在一個比較長期的投資週期,還是要採用所謂「定投」的思路,用固定的金額在不同的時點持續投資。這樣如果市場出現下跌,你可以加大自己的投資規模,可以為今後股市的長期上漲做好準備。
因為無論是中國股市還是美國股市,我覺得任何一個主要的經濟體在經濟長期發展的大環境下,股市一定還是會經歷長期上漲的。


《超越非理性:你的行為金融學第一課》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階金融學院教授朱寧主講,聚焦常見的錯誤投資行為,解讀錯誤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動因,幫助投資者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市場,少走彎路。
本課由一席與華泰證券聯合制作,現已全部發布完畢,在一席平臺和華泰證券平臺共同免費播出。
▼ 課程大綱

▼ 如何免費觀看
●一席平臺

掃碼下載“一席”App(用安卓、蘋果手機或iPad下載,支援投屏、音訊播放、文稿、快取等功能)或登入一席網站(yixi.tv),在“永珍”欄目頁面觀看。
*購買和觀看中如遇任何問題,請聯絡課代表微信:yixikedaibiao(一席課代表全拼) 或 yixixiaobian(一席小編全拼)
● 華泰證券平臺

👆掃碼登入華泰證券“漲樂財富通”App,在6講課程影片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聽課筆記或心得,獲贊數最高的前20位留言者可獲得主講人新作品《剛性泡沫》1本。
📖 朱寧的新書《剛性泡沫》。購買連結👇
*一席僅就第三方平臺在與一席的本次永珍課程合作範圍內的內容和服務負責,不構成任何消費推薦和投資建議;亦無法核實第三方平臺其他資訊和服務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及原創性等,請知悉並理解。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