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夾擊下香港商貿地位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中美夾擊下香港商貿地位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2025年新年展望論壇
邱騰華教授主題分享
大家好,非常高興來到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2025港大日新年展望論壇。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可以跟大家共同討論一些共同關心的問題和觀點。
今天我們談談香港樞紐經濟和香港機遇,我希望從一個逆轉的思維去看這個問題。
今天這個新年展望論壇的題目是「浪頂爭鋒」。我覺得本身就有深刻含義,企業家也好,政府也好,民眾也好,每一個人當然期待在新一年有新的希望,都期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都希望可以「浪頂爭鋒」。但如果我們不瞭解處身中的處境,尤其當今世界,中美關係引申的國際關係都處於兩元對峙的緊張局面,可以說是風大浪大,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淹沒。對一般人來說,身處「浪頂」,也許「逃命」才是正確選擇。
所以,要「爭鋒」,先看我們處於什麼環境,我嘗試從三個整體方向去看香港的機遇、香港的樞紐優勢。
第一,我覺得要看香港的機遇與挑戰,不能單看香港一地、不能單看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也不能單看一國,必須從全球視野去觀察。很多人覺得香港只是彈丸之地,只有700萬人,如果從人口去看,香港排不到全世界前100名城市的位置。但我們的經濟、貿易、金融力量、地緣經濟等地位,比我們的城市規模要大得多。全球三個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就是紐約、倫敦、和香港。在貿易方面,香港的全球貨物貿易最高曾排名全球第六,今天也還是前十名之內。從整個區域來看,擁有亞洲區內最多的國際企業總部,不是東京、不是新加坡,而是香港。香港的機遇不能單看香港,也有很多人說,國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國家也好,但目前來看,全球面對的問題,單著眼香港和中國,都不一定能跨過迎面而來的大浪。
第二,我們必須瞭解當前的全球格局,還有香港處於什麼位置。當前全球持續進入「戰爭」狀態,眼見軍事戰爭在歐洲、中東等地相繼發生,當然我們希望戰爭不會發生於亞太地區。但除了軍事衝突之外,貿易、經濟、科技等領域也持續發生衝突,這都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從貿易來看,自二戰之後,國際關稅從個位數的低位,短短幾年間,提升到現在平均30%左右,是非常高企的數字。中美之間還將進一步提高關稅。
在科技方面,美國接連採取的一些貿易壁壘和管制措施,包括出口管制、以及對個人和對企業的制裁,目的就是要造成一個「我贏你輸」,甚至「有我沒你」的情況,所以我說「It's war time」,世界在戰爭之中。若然不能正確理解這種War Time Mentality(戰爭形態)的話,很難去應對這個局面,因為香港也好、國家也好,過去幾十年我們經濟起飛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是處於和平、共贏的大環境,但今天並非如此。
第三,對於香港來說,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實,很多人可能無法接受。就是過去的香港,包括迴歸之後的二十多年來,很多西方發達地區都把香港視為「自己人」(Insider),但今天這個身份好像有所改變。我最近看了十多年前出版的一本書,是諾貝爾經濟獎George Akerlof所撰,書名《Identity Economics》,書中從不同人的身份去談經濟,當中提及一些經濟行為不單單取決於經濟上的Incentive或Disincentive ,還有一些經濟行為是經濟理論解釋不了的,其中一個就是Identity (身份)。
過去香港的發展當中,貿易一直順風順水,即使有高有低,但總體來說,香港是全球貿易裡最成功地區之一。自從2018年美國對全球貿易採取了一個很不同的措施之後,香港不再是他們認定的insider,這包括美國國會透過新的Hong Kong Policy Act, 也包括在其他地方,例如 Export Control對香港的政策改變。所以,瞭解我們是被認定為Insider抑或 Outsider非常重要,因不同身份,一切待遇都很不一樣。
不過,即使我們不被視為Insider,但我們不希望成為一個敵對的物件,也不能成為一個Outsider。當前局勢下,全球經貿處於戰爭狀態,香港正處於這兩種身分的邊緣。
面對上述的情況來說,我們必須以創新、開放的原則和態度來加強香港對外關係,以作應對。加強香港對外關係不單單是貿易方面、金融方面、而是在各個政策領域方面,全方位重新把香港對外建立更好的關係。不管是發達地區、發展中地區,貿易順差國和逆差國,都需要全面去加強我們的對外關係。
如何從全球視野的角度應對這三個問題呢?
第一,在研究對策的時候,就必須從全球戰略去了解,不是香港想要什麼,逆向去想想,我們所有的貿易伙伴需要香港什麼。
第二,如果現在全球處於戰爭狀態,我們要拿起武器作戰,還是拿起盔甲自衛?我覺得兩者都需要。但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要用好一些國家給予我們但又與國家不盡相同的對策。這也是國家給予香港的一個很好的位置。
第三,如果從對外關係方面來說,我覺得可充分利用本身的Status, Stature, 和Strategy ,對我們思考解決方案有重要幫助。
首先是「Status」,即刻香港的獨特地位。基本法給予了香港一個特殊Status,是所有內地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都沒有的,只有香港、澳門擁有。除了國防、外交之外,我們可以在經貿、金融等方面享有高度自治,這是需要用好和掌握。正就是因為這個基本法賦予的地位,香港可以在WTO世界貿易組織、APEC亞太經濟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之中有一個獨特的地位,用好這個Status,非常重要。
此外,在全球經濟貿易的戰爭狀態之下,香港這個獨特Status有一個很大的幫助。例如在目前兩元對峙的地緣政治下,我們是選擇參戰站邊,還是尋求建立多邊貿易關係?在這個風大浪大的處境之中,香港如果能夠找到中美對峙以外的貿易伙伴,找尋一個共同利益的環境,我覺得我們還是有國際空間,這包括香港在WTO裡,可以做什麼。雖然美國對香港採取多樣措施,包括打壓香港的國際地位,不承認「Made in HongKong」(產地來源標籤),但美國無法拿走香港在WTO的地位。香港在WTO、APEC之中,是維護自由貿易重要的一股力量,這個地位和力量可以透過多邊談判、雙邊談判,透過香港跟其他經濟體的自由貿易協議,可以給予香港退眾多貿易伙伴,建立更大Stability(穩定性),能夠充分利用,非常重要。
在這個過程之中,有一點值得我們逆向思考,就是不單想香港要爭取什麼,反而要思考其他貿易伙伴,究竟他們需要香港什麼?我覺得在WTO裡面,香港可以採取一個較前進的方向。現時,香港在WTO裡的身份,是「發展中經濟體」的地位。其實,香港已經是一個非常發達的經濟體。如果我們可以根據經濟發展,更新我們在WTO的地位,以「Developed economy」status,更能與WTO內不同的經濟體,例如EU、Australia、New Zealand等一些較支援自由貿易的發達地區經濟體,為多邊自由貿易發聲,從而強化香港的地位。這有助加強和建立香港在國際間自由貿易中的Stature。
其實全球貿易環境並非一面倒傾向負面和對峙。近年,我們身處的亞洲地區,簽定了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香港亦一直在爭取加入。
但我認為,爭取策略重點並非單單在於何時可以成功爭取加入,而是香港能在爭取加入的過程中,為RCEP提供有利的服務,例如可否建議在RCEP的現有基上,提出一些RCEP Plus(即優於RCEP的條款),可以促進RCEP推行下一步更開放和自由貿易的地方。又例如如何共同將關稅、貿易壁壘進一步減低,也包括討論其他經濟體系如歐盟非常強調的環保問題、減碳問題、綠色金融問題等等。
從上述的角度來說,如果利用好國家給予香港這個優厚的地位Status,我們可以進行一步建立香港在國際經貿領域上推動多邊共贏合作,發揮我們在區域經貿上所表現出的Stature,以及用好上述的Strategy。我們要做到,香港不單單是一個城市,我們是國際經貿領域上的一個Active & Responsible Player(一個主動和負責任的夥伴)。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淺見,期待與大家有機會深入討論,謝謝。
作者簡介:
邱騰華教授 Prof Yau, Tang-wah Edward
前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更多【2025新年展望論壇】精彩觀點
掃碼或點選“閱讀原文”獲取課程資料
如果感覺內容不錯歡迎在文章下方“一鍵三連” 也可以點選左下角⬇頭像關注並且🌟星標這樣新文章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列表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