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焦慮到逆襲:我如何幫兒子一年長高10釐米,突破遺傳身高天花板!

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場總監,深耕母嬰行業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時和13歲的兒子“糖球”鬥智鬥勇。育兒和教育的路上,咱們一起切磋吧~
過年那幾天,我們一家在長沙東逛逛西逛逛,糖球抱怨了好幾次膝蓋疼、小腿疼。
當時我以為是暴走太累,還笑他嬌氣。後來再一想,他這個年齡最可能的就是“生長痛”了。
這可真是“痛在兒身,喜在娘心”啊!看來這小子又要躥個子了!

(今年過年去長沙。背影看是個大小夥子了)
說真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家長不關注孩子的身高吧?
別說發育期、青春期,就算孩子到了成年,父母都巴不得孩子能“再長一釐米”,要不然也不會有“二十三,躥一躥;二十五,鼓一鼓”這種民間諺語廣為流傳了。
當媽十幾年的我,自然也不例外,日盼夜盼兒子能長個大高個,最好能到一米八。
這個“執念”有一部分源於以前在工作中,遇到好多老外的孩子都特別高。有次開會碰見一位荷蘭的合作方,他本人身高197,他11歲的兒子身高逼近170,說不羨慕那是假的。

(荷蘭人平均身高全球第一,遍地都是大高個)
當時我就想,身高這件事兒,和人種、遺傳的關係太大了。後來漸漸意識到,通過後天努力也是有可能彌補先天優勢不足,甚至打破原有侷限的
比如去年巴黎奧運會上,國泳“紫微星”小將潘展樂一出場,高大利落的身形就吸引了不少老父親老母親的目光。
年僅20歲的小潘身高達191,未來肯定還能再躥幾釐米,但據說他父母其實不算高。
這下,廣大家長們更激動了,恨不得手把手照抄長高秘籍,想著哪怕幫孩子多長1釐米,也能讓他今後的人生多一絲可能……
像小潘這樣的例子,真的給予我很多信心。
糖球的身高目標定在180,也是想說盡量幫他頂到基因天花板,既不給家長留遺憾,也不給孩子留遺憾。所以呢,有什麼後天努力的長高方法,能嘗試的我都會盡量嘗試。
身邊的親戚朋友都說,男孩子長得晚。但眼瞅著糖球的同學有的都躥到一米七了,我再也坐不住了。
趕緊帶他去了醫院看了長高門診,醫生給開了體重、骨齡、骨密度的檢查。
一套指標查下來,好訊息是,糖球除了體重超標+有點缺鈣,其他的基本正常。醫生建議減減肥,多做伸展運動,注意補充維生素D,以及隨時監測生長速率
我當時還問醫生需要打生長針嗎?醫生說他不建議打,孩子骨齡與年齡相仿,後面透過調整飲食、運動和作息時間,身高還是能長上來的。
(糖球看長高門診的診斷書)
接下來,我可以說是嚴格遵循醫囑,在糖球的飲食和運動上下了不少功夫。終於,經過我的一番不懈努力(當然娃也非常努力)糖球這一年足足長了10釐米!
10釐米是什麼概念?他的身高現在已經超過我了!
(去年10月糖球的體檢報告,身高已經超過160了)

(左邊是一年前,我還高他一點;右邊是今年春節,他明顯變高變瘦了)
關於孩子長高的那些事兒,網上資料說法滿天飛。
但作為不夠專業又有些焦急的媽媽爸爸,其實很難從繁雜的資訊流中快速篩選出真實有效的參考,找準關鍵點持續發力,避免被各種“不靠譜偏方”瞎耽誤工夫。
眼看春天即將來臨,孩子又要迎來“抽條黃金期”,我打算把自家娃的“長高秘籍”全盤托出,包括帶娃看長高門診過程中跟醫生和專家學習的乾貨知識,結合群裡姐妹們關心比較多的“長個”問題,給大家來一場重難點答疑。
如果你家孩子在身高發育關鍵期,如果你也發愁孩子怎麼才能長到目標身高,一定往下讀!

(雖然哪吒很可愛,但我還是更想要敖丙的身高)
如何判斷孩子現在身高正常還是矮?
籠統來說,如果3-12歲孩子的身高在同性別、同年齡孩子當中處於3%以下水平,且每年生長速度低於5釐米,那就算矮個子了,家長一定要及時關注和介入。
關於不同年齡孩子的標準身高,可以參考下面這幾張“生長曲線圖”,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身高進行標註、連線,以此來判斷孩子的身高情況。
(左右滑動檢視圖片)
每張“生長曲線圖”上共有7條曲線,分別是97%、90%、75%、50%、25%、10%和3%。代表的是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身高百分比——
如果孩子的資料低於3%曲線,就屬於同齡人中身材明顯矮小的那一撥,建議儘快去醫院檢查;
資料在3%-97%之間基本是正常範圍,表示孩子的發育沒有掉隊;
超過50%就比一半同齡人要高大,90%就屬於高個子群體;
要是超過了97%,這種情況也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評估和治療,長得太高、太快也不全是好事。
想要監測孩子身高,都需要監測哪些資料?
劃重點:最主要的是監測孩子的生長速度
雖說家裡有苗不愁長,但如果孩子的生長速度下降、甚至出現了生長發育遲緩,哪怕目前孩子的身高在正常範圍內,家長也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一般來說, 0-1歲的孩子至少每3個月測一次身高,1-2歲每3-6個月測一次,3歲以上每6個月測量一次。如果發現生長速度明顯降低,就務必要引起重視了。
如果孩子的生長水平有問題,需要人為干預,那麼還要監測骨齡
骨齡,簡單來說就是骨骼的年齡。相對於孩子的實際年齡,骨齡更能真實地反映個體發育水平和身體成熟度。透過定期監測骨齡,可以儘早發現骨齡和年齡的差異,及時干預矮小和性早熟等生長偏離,提高實現理想身高的可能性。
長高門診的醫生建議一年測一次骨齡。如果孩子處在青春期,生長發育速度快,也可以半年測一次(具體要根據孩子的體重、身高增長比例,聽從醫囑)。

什麼情況下需要帶孩子去測骨齡?
如果孩子身高發育一切正常,其實是沒必要測骨齡的。
現在市面上有些機構為了促進銷售,故意散播焦慮,動不動就勸家長給孩子測個骨齡。雖說測骨齡不是什麼麻煩事,但終歸沒太大必要,姐妹們不必聽風就是雨,到頭來花了錢還耽誤時間。
但是,如果出現了以下情況,就需要考慮給孩子測一下骨齡了:
一是身高明顯異常的孩子。如果孩子身高明顯低於同齡人,或者是生長速度降低,很長時間沒有長高或者長得很慢,要儘早檢測骨齡;
二是過度肥胖的孩子。儘管這些孩子可能看著比同齡孩子高大壯實,但實際上,過度肥胖會促使人體內會產生更多雌激素,有可能加速骨骺的閉合;
再有就是懷疑性早熟的孩子。如果男孩在9歲之前、女孩在7.5歲之前出現明顯的性早熟徵兆,也需要儘早檢測骨齡。
測骨齡的方法很簡單:帶孩子去醫院給左手正位拍個 X 光片,然後把X 光片和標準圖譜進行對比,最接近的那個就是孩子的骨齡。
(可以看到,嬰幼兒的骨骺線處是開放的)
接著再將骨齡和孩子的生理年齡進行對比:
○ 如果骨齡和生理年齡差在±1歲以內,說明孩子發育正常;
○ 如果骨齡>生理年齡1歲、不超2歲,說明發育提前(骨齡提前);
如果骨齡<生理年齡1歲,不超2歲,說明發育落後(骨齡推遲)。
什麼情況下需要打生長激素?
不得不說,這幾年給孩子打生長激素的家長越來越多了,我身邊就有好幾個。
我明白,很多爸媽都認為這是一劑長高神藥。但需要提醒你們注意的是,儘管生長激素能幫助孩子長高,也被證實是一種安全的藥物,但不是輕易就能打的

一般來說,有以下6種情況的孩子,適合打生長激素:
① 生長激素缺乏症:由於下丘腦或垂體存在問題,自身分泌的生長激素不夠用,導致生長發育明顯遲緩;
② 特發性矮小:一種原因不明的矮小症;
③ 小於胎齡兒:出生時身高體重就低於正常同齡孩子;
④ 患有影響生長發育的慢性疾病:比如慢性腎臟疾病、先天性心臟病等;
⑤ 患有某些遺傳性疾病:比如特納綜合徵、小胖威利綜合徵等遺傳性疾病;
⑥ 生長潛力受限:沒有達到遺傳身高,並且骨骺線接近閉合。
孩子是否需要用生長激素,主要還是看他們究竟是因為何種原因導致的身材矮小。所以必須經過專業醫生的針對性檢查和充分評估,咱們做父母的千萬別越俎代庖。
過了青春期,還有機會長高嗎?
咱們都知道,人體的生長發育一般在青春期結束後就會逐漸停止,女性差不多是16-18歲,男性在18-21歲之間。
這是因為,此時的骨骺線基本已經閉合了,想要透過自然的方式再長高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不過,個體差異也是存在的。
有些人因為遺傳因素、營養不良、內科疾病(如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等原因,導致青春期發育延遲,骨骺線在18歲後仍未完全閉合。對於他們來說,仍然有可能透過一些措施來促進身高增長。
所以,關鍵點在於孩子的骨骺線是否閉合,需要去醫院骨科拍片,請專業醫生觀察和判斷骨骺線的癒合情況。

細細解答了各位姐妹對孩子身高最關心的問題之後,我再次感同身受,彷彿看到了幾年前自己帶娃奔波去醫院的身影。
所以,我總結了這兩年在督促兒子長高時積累的一手經驗,希望能幫你們少跑兩步路,幫咱家娃多長兩釐米。
敲黑板:說一千道一萬,對絕大部分孩子來說,想要長高,最根本的還是從日常的生活和飲食上下功夫。
飲食上
要:
多吃高蛋白的食品,比如牛奶、雞蛋、魚蝦等。但如果孩子脾虛或者消化不良,就另當別論了,需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調理好孩子的脾胃,才能讓娃更好地吸收營養。
(我家冰箱裡常備純牛奶)
多吃高鈣的食物,比如蝦皮、乳酪、芝麻醬等,蔬菜中的菠菜、胡蘿蔔、西藍花、香菇都是比較靠譜的選擇。如果是選當季的新鮮蔬菜,我首推薺菜芥菜,這兩種蔬菜的鈣含量可是比牛奶還要高,春天可以經常做給孩子吃。

還要多吃高維生素D的食物,比如三文魚、沙丁魚、蘑菇、蛋黃等,除此之外還要多曬太陽,陽光也能幫助孩子合成維生素D,從而促進鈣的吸收。
不要:
幾歲、十幾歲正是愛吃甜食和油炸食品的年紀,不過家長千萬別太慣著孩子,一定要避免攝入過多高油高糖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不僅會導致孩子營養過剩而發胖,還會增加性早熟的風險,從而影響孩子的身高發育。
碳酸飲料可謂是孩子的飲食“刺客”,含糖量超級高不說,裡面的大量磷酸還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對牙齒和骨骼都有較大損害。
還有一個小建議:晚飯別讓孩子吃得太多,也別吃得太晚。不然孩子都躺床上了,腸胃還在拼命消化食物,身體無法遵循正常的休息時間以分泌生長激素,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身高。
我已經幫姐妹們總結好孩子在生長發育期間需要注意的飲食“知識點”了,特別詳細,值得參考,快快收藏,拿走不謝!
(左右滑動檢視圖片)
睡眠上
要:
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對於身高發育至關重要,因為夜晚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重要時期。
一般來說,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達到10小時,初中生應達到9小時,高中生應達到8小時。但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孩子的作業根本做不完……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讓人挺欣慰的:福建某地啟動“作業熔斷機制”,如果小學生在21:30之前仍未完成家庭作業,可以停筆以保證充足睡眠。
建議全國中小學都速速跟進!
不要:
相信很多怕黑的小朋友,都有留一盞檯燈或者小夜燈入睡的習慣,但是想要長高高,還是建議晚上睡覺別開燈
這是因為,光線很容易影響大腦中褪黑素的分泌。由於光的刺激,儘管孩子已經入睡,但大腦依然處於活躍狀態,長此以往會對孩子的睡眠質量和生長激素的正常分泌造成明顯影響。
運動上
要:
多做運動,可以按照一週3-4次,每次一小時左右的頻率及強度。建議優先選擇對骨骼縱向刺激的“生長友好型”運動,包括:
○ 跳躍類運動:籃球、跳繩、摸高挑等;
○ 伸展類運動:體操、游泳、兒童瑜伽等;
○ 有氧類運動:慢跑、爬樓梯等。
(糖球非常喜歡打籃球)
不要:
別讓孩子過度進行負重力量訓練,或是高強度的耐力運動,比如舉重、啞鈴、馬拉松等。此類運動會壓迫生長板(骨骺),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導致軟骨細胞增值收租,加速骨骺線閉合。
眼下即將迎來大好春光,正是帶孩子戶外運動的好時候。想讓孩子在這個春天肆意生長,不妨多帶孩子出去踏踏青,在大自然中舒展身體吧!

看著糖球如今在籃球場上自信奔跑的樣子,我慶幸當初沒有繼續“等待”。在這個營養過剩但運動不足的時代,孩子的身高早已不是單純的遺傳遊戲。用科學方法啟用生長潛能,每個孩子都能迎來屬於自己的“追光時刻”。
關於孩子長高的那些事兒
咱們今天就先聊到這兒
相信姐妹們對這個話題
都有不少想聊的、想說的
我在評論區等你們
聊聊你家娃的長高心得和體會
讓咱家娃都能茁壯成長✨️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