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性早熟的孩子越來越多,但週末接到了朋友的電話,還是有點意外,她家小女孩才 7 歲半,居然也中招了。
生長發育科的醫生告訴我,現在性早熟的比例非常高,基本上每20個兒童就有1個有性早熟的症狀。而這當中,女孩的發病機率是男孩的 4 倍。
哎,大家一定要定時關注孩子的生長變化,別因為忽視而耽誤!另外性早熟或許除了吃相關的我們要注意,更要👀環境殺手,具體後面和大家展開說。
比我朋友的孩子更早,長沙一個6歲的小女孩晗晗,因疑似來月經被媽媽帶去就診。
結果醫生經過B超檢查發現,晗晗的乳房已經有發育變大的跡象,盆腔裡還有一個囊性包塊!
最近杭州浙江省人民醫院接診了一個9歲女孩。她在一年內竄了10釐米,長到了1.4米,在班裡屬於高個子。
本來家長還很開心,但在兒童體檢的時候,醫生髮現她的骨齡已經超齡2年,達到11歲的水平。根據骨齡檢查結果,她未來的預測身高只有 150 釐米。
讓人痛心的是,按照父母的身高預測,悅悅的遺傳身高本應該可以達到 162 釐米的。
骨齡是比年齡判斷孩子生長更科學準確的指標,反映的是骨骼發育以及骨骺閉合情況。
如果骨骺已經閉合,也就是人體骨骼的生長板完全骨化了,即使補充營養或使用藥物也無濟於事了。
而只要骨骺還沒有閉合,骨骼就還可以透過營養、運動、激素調節繼續生長,也就是還能繼續長高。
既然說到了性早熟,對咱們來說,最關心的就是如何判斷自己的娃有沒有性早熟了。
中華醫學會指南的判斷標準是,女孩8歲之前出現第二性徵,包括乳房發育(單側或雙側),陰毛、腋毛生長,或者10歲之前出現月經初潮。
男孩表現為9歲之前睪丸增大,陰囊皮膚變薄、顏色加深,陰毛、鬍鬚生長,或者11歲之前聲音變粗、遺精等。
另外,無論男孩女孩,身高突增也是“性早熟”的一個明顯訊號。
孩子如果在青春期前年增長身高超過8cm或在青春期間持續快速增長超過12cm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了。
當孩子有了“性早熟”的症狀,要進一步帶孩子就醫判斷“性早熟”的型別,對症而治。
有的“性早熟”屬於中樞性性早熟也叫真性性早熟,此時控制性發育的“下丘腦-垂體-性腺軸(HPGA)”提前啟用,孩子的性發育就真正啟動了,可能需注射抑制性腺發育的藥物。
就好比一輛汽車,引擎(HPGA)提前啟動,油門(性激素分泌)被猛踩,車身(身高增長和第二性徵)飛速前進,但燃油(生長潛力)很快耗盡。
另一種是假性性早熟也叫外周性性早熟,是因為一些疾病或用藥等原因誘發的性發育提前。
這時孩子的性發育車輛還沒有真正啟動,但是有人在推或者有馬在拉著車移動,是外力作用下引起的。
此時需要找到病因,用切除腫瘤包塊、停用激素類藥物等方法阻斷外力產生作用。
那到底是哪些因素讓這輛本該正常發動和行駛的車,各種出 BUG 呢?
一般在就是“吃”、“螢幕暴光”和“環境殺手”三方面。
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打魚曬網》報道過一個特殊男孩,這個男孩的乳腺過度發育,甚至大到 D 罩杯,實際上他得了一種“男乳發育綜合症”。
男孩由於肥胖,雌性激素升高速度比雄性激素還快,乳腺就會暫時性過度發育。
這個男孩平時最愛吃的就是炸雞、膨化食品,體重嚴重超重,本來就不愛運動的他越發懶得動。
許多家長特別是老人們總想變著法地給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們好好補補。
人參烏雞湯、海參小米粥、蜂王漿水、牛初乳等等好東西輪番上陣。這些大補食物最容易引起孩子激素的變化。
還有奶茶、甜點、冰激凌等孩子最愛的高糖食品也會間接刺激“性早熟”的發生。
這樣一來,大家又開始謹小慎微,雞肉不敢買了,豆漿、蜂蜜不敢喝了,可口的反季節果蔬也不敢吃了。
這些食物一度被認識是影響人類性激素變化的重要因素,但後來倍證明大多數是“背鍋俠”。
就比如,豆漿雖含有的“大豆異黃酮”,但這種植物弱雌激素與人體內的雌激素並不相同,不能直接影響人類激素變化。
反季節蔬菜生長過程中雖然用了生長激素
,這種激素只對植物有作用不對動物細胞產生影響。
被激素催熟的雞鴨魚等肉類對人體有危害,但是咱們國家明令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性激素等激素類藥物。因此,從正規渠道正規廠家買到了肉類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總的來說,大家最重要的是掌握“避免進補和肥胖”的原則。
這是有一定依據的,《中華兒科雜誌》認為“每天使用電子裝置超 2 小時的兒童,性早熟風險增加 30%”。
加濟大學內分泌學家 Aylin 做過一項實驗,他發現,當未成熟的雌雄大鼠長時間暴露在 LED 螢幕發出的藍光下,其成熟跡象比其他大鼠更早顯現。
這是因為電子螢幕一般都比較亮,散發的藍光會限制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不僅對睡眠有調節作用,還對“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有抑制作用。
長時間看電子產品,還包括晚睡熬夜、開燈睡覺等壞習慣,都會導致褪黑素分泌減少,孩子的睡眠不足,極有可能促使性腺軸提前啟動,增加性早熟的風險。
網路上一些無孔不入的成人內容、言情內容,兒童如果過早接觸,不僅會產生自卑心理,還會刺激性腺軸發動。
其實比起上述兩大元兇,第三大殺手最為隱蔽,我們也相對容易忽視。那就是環境殺手。
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說:“現代兒童正遭遇多重環境因子的協同轟炸,這些隱形因素其實遠比單一食物危險。”
婷婷媽媽很困惑,她很注意婷婷的飲食和習慣,不吃快餐、不貪戀電子產品,怎麼還是逃不過“性早熟”。
後來醫生判斷,罪魁禍首可能出現在婷婷每天用的塑膠飯盒上(含有雙酚A)。
不僅僅是飯盒,其實很多塑膠製品,包括保鮮膜、礦泉水瓶、兒童玩具、運動器材、文具用品都可能會含有一類環境內分泌干擾物質(又稱環境激素)。
央視曾曝光過福建省對於球類、球拍、跳繩等運動產品的檢查,有的產品中增塑劑竟然超標 200 倍,可想而知,孩子們在環境激素中暴露有多嚴重。
一定要叮囑孩子在用文具或玩具的時候,不要啃咬,用完及時洗手,減少環境激素進入人體的機會。
哎,這個時代當爸媽的真不容易,身處這麼卷的氛圍,孩子有那麼多要操心的事。
上個月有好朋友找我說她的月經週期突然發生了一些變化,量也減少了很多,她突然有些惶恐。是不是意味著更年期也快來了~
我說應該還不至於馬上就到,但確實我們都到了不得不服老的年紀了:“還記得我念初中的時候,總是想不通爸爸那時候幹嘛吃各種保健品。但現在真的理解當時的他了,我只會比他過猶不及
”
所以,我們也真的別太為孩子的事情焦慮,日子一天天熬著會過去,孩子一天天終會長大,咱們該瞭解的瞭解,該重視的重視,做到盡力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