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今日免費下載:2024年度全球另類投資基金調查報告
來源:讀數一幟
作者:江辰鋒
我們的老朋友小江同學如約來稿,分享他的2024年投資之旅。
年僅24歲的小江同學,投資基金已有七年,投資股票兩年。這一年,他在資產配置上探索得更多了:A股、美股、黃金、債券、REITs……學得越多,問題越多,他選擇在行動中尋找投資焦慮的解藥。
這一年,他一邊在朋友圈寫下“A股悲情文案”,一邊默唸巴菲特名言逆勢加倉,最終喜提“收益15%,回撤15%”的成績單。
從資源股的高光時刻到港股的高位加倉被套,小江在躬身實踐中體會知易行難,也在看過更多基金經理“騷操作”後逐漸祛魅,從資產配置的“知識越多越迷茫”到“35歲才是投資成年禮”——這位24歲的“老韭菜”用血淚和賬單摸索讓自己保持核心穩定的投資方式。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盯著賬戶綠光思考人生,或對基金經理的“梭哈式操作”產生懷疑,又或是在“別人恐懼我尿褲子”的人性真相中笑中帶淚……這篇年度投資回憶錄,或許能讓你找到共鳴。
01
2024年賬單:收益15%,回撤15%


因為Gap旅行途經香港,我專程去中銀香港開通了銀行賬戶,準備進行海外投資。國慶期間,A股休市,但港交所上市的科創50ETF、2倍做多創業板ETF等掛鉤國內指數的產品卻因做多情緒高漲而暴漲。我抓住了這個機會,賺取了接近50%的收益。
當時我正在虎跳峽徒步,俯視腳下大山的同時看著自己港股券商App上顯示的單日盈利五位數,覺得我簡直就是氣運之子,彷彿靠著這一輪史無前例的中國資產大牛市就能實現小小的財富自由。
得意忘形之下我選擇了高位加倉,等一波暴力拉昇,甚至輾轉找到在香港工作的朋友暫借了一些港幣高位加倉,因此至今尚且虧損10%。回想當時,我甚至還在告誡我的朋友們“需要注意風險,投資最重要的是賺錢而非賺多賺少”,但是自己卻沒有做到這一點,再一次明白何謂知易行難。
整個2024年,儘管收益並沒有做到多好,證券賬戶(12.3%)基金賬戶(15.3%),但是最大回撤控制在15%以內,也算是做到了最初的目標:以儘量的低波動低迴撤來獲得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
畢竟,人總是喜歡嘴硬的,去年虧錢的時候可以說自己有相對收益,今年可以說自己回撤控制得不錯。忽然間想到,這句話似乎某些時候也能套用在某些基金經理身上。
最初,我的投資是從公募基金開始,因此我對於基金經理始終存在一層濾鏡,認為每一位基金經理都是投資大師。然而,從2024年開始,我對於基金經理的看法發生了一些改變。
隨著我也成為了產業鏈的一份子,我開始明白,大部分基金經理似乎並沒有自己之前想象的那麼厲害。
無論是2024年初在股市底部割肉微盤股的基金經理,還是輕倉踏空“9·24”行情、隨後在10月精準高位建倉地產+光伏又馬上割肉的基金經理,都讓我深刻認識到:基金經理也是人,也會有基金經理做出底部割肉、高位接盤的操作。
當我撰寫第一篇分析基金經理文章的時候,同事點評道,我在文章中對基金經理存在太多主觀上的推崇,而非理性上的分析,表達不夠平實與理性,會誘導讀者。
起初我還爭辯稱我就是覺得他好,並且多年來的業績也證明了他好。但隨著對資管行業的瞭解越發深入,我也越發對基金經理這個群體開始祛魅,不再以仰視的目光去看待而是以平視與辯證的角度。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的對比。2024年是被動投資大年,股票類ETF規模迅速超越主動權益類基金。與此同時,滬深300指數遠遠跑贏被用來衡量基金經理平均水平的萬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數(885001),滬深300大漲17.77%,而萬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數僅小漲3.45%。
在2019年和2020年主動投資如火如荼、明星基金經理層出不窮的時候,滬深300常常被用來作為比較物件,用以論證基金經理卓越的業績。然而,現在能跑贏滬深300的基金已經堪稱優秀。
最讓我大跌眼鏡的是這一年的業績冠軍,儘管是業績第一名,但是管理的其他基金收益率卻遠沒有那麼優秀,只是這隻基金恰好踩對了風口,因此摘得桂冠。在公募中不止一位這樣的基金經理,他們在不同的細分賽道上進行梭哈式押注,等市場的風口吹來從而名利雙收。
也許可以認為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但是大部分普通投資者不具備區分此類基金的能力,基金經理的A基金年內大漲40%,B基金卻是落得虧損下場,作為普惠金融的公募基金中不該出現此類現象。
不知不覺間我已經買基金七年,炒股兩年了。“9·24”行情讓我印象深刻,早年間懵懵懂懂交的學費,後來都從市場裡賺了回來。看著賬戶的總賬,我忍不住感嘆:人真的要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投資,因為後面需要回本的金額肯定少。
不過,經歷了兩次市場的壓力測試之後,我發現人性真是複雜又真實。大家總說“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但其實對我來說,面對市場的非理性下跌,“別人貪婪我更貪婪,別人恐懼我嚇得尿褲子”才是人性真相。
所以,在“9·24”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該怎麼賺錢呢?作為年輕人,如果一味追求低迴撤,結果就是收益也會很低,本金又沒那麼多,所以成就感也不強。但如果去追求高收益,風險又會變得很高,所以很難去做到二者間的平衡。
我一直相信一句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投資並不能讓你暴富,只能讓你富裕的時間儘量縮短。因此每每看到網上那些所謂依靠股市的暴富故事,往往會略過,因為我知道這與我這個普通人無關,因此我才選擇了資產配置。
但是,在接觸了多元化資產配置之後,我的整個投資框架似乎又混沌了起來。股票應該怎麼配?海外配多少?A股內部不同風格個股怎麼配?黃金和黃金股是否需要二選一?長債短債美債可轉債偏向於哪些?REITs裡面是投保障房類好還是消費類好?
似乎在學習了更多投資相關的知識之後,對於投資更加迷茫了,儘管目前看來收益率依舊足以令人滿意,2025年在整體下跌的1月期間錄得收益6.2%,最大回撤僅0.9%,但是我深知在令自我感到滿意的淨值之下是多麼混亂的思路。這讓我感到十分焦慮,想弄清楚怎麼做才能讓投資做到更好。
但是這一切在我經歷了一件事之後開始平靜對待,相熟的一位浸淫A股二十年的老法師在我向他請教之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在投資這條路上,35歲才是成年的門檻。讓我明白似乎有些問題時間自會給出答案,無論是財富還是閱歷,大部分情況下都需要時間的積累。
因為喜歡與其他投資者進行交流,我常常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種深深的焦慮:股票下跌了,是補倉還是割肉?漲了,是賣還是繼續捂著?不漲不跌又覺得一潭死水,太過無趣。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