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羅騫昀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物質條件這麼好,為什麼有的孩子卻整天懶懶散散,動不動就“無聊”、“躺平”?
為什麼一提學習,孩子要麼拖延,要麼就很煩躁?
青春期的孩子總是讓人頭疼,特別是一提學習,全身都是反骨。
家長們使盡渾身解數,獎勵懲罰,連哄帶騙,講道理……折騰自己和孩子一通,依然覺得孩子懶散、拖延,越鞭策越不動,甚至直接躺平擺爛、放棄學習。
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培養一個有“自驅力”的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 Edward L.)和瑞恩(Ryan Richard)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從根本上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們要努力滿足人的三種心理需求——自主、勝任、聯結,才能增強人的內在動機,促進外部的動機內化。
這也給我們如何讓孩子從“被推”到“自推”提供了思路。
01
給孩子“掌控感”
他需要你放手
曾經有一個心理諮詢案例:
一個小夥子大學畢業後什麼都不做,天天就窩在家裡,吃泡麵,打遊戲,不工作也不和人來往。
母親拉著他去看了心理醫生,發現問題竟然出在離世多年的父親身上。他的父親是一個控制慾很強的人,不管他做什麼,都會干涉。小到選擇興趣班、交朋友,大到報考哪所學校,都是父親說了算。
而父親突然離世後,他就沒有方向了,變成如今這副模樣。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被“第三隻手”束縛的孩子沒有自由,沒有動力,也難以靠自己站立。
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樣寫道: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弓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這首詩喚醒了很多家長: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並不屬於你,而屬於他們自己。
在上一輩人的育兒觀念裡,“掌控”不著痕跡地出現:“男孩子要堅強,不能哭”、“女孩子就是要學跳舞”,無形之中這樣的教養方式傳遞給了這一代的家長。
家長滿足了自己的“掌控感”,但孩子的“掌控感”卻消失了。
網上一位老師分享了一個故事:他的孩子有一天回家,說夏令營不知道該去什麼地方,於是回家詢問他們。
這位老師當時就察覺到孩子對自己的不相信,於是他告訴兒子說:
“這事你自己定就行。你長大了,這種事完全可以搞定,我們相信你。”
當孩子呈現出對自己能做的事不確信,沒有內在動力想去做事,或是利用遊戲等虛擬場景企圖獲得自信,這都是給家長的警告:
孩子對自己的生命沒有掌控感,他在逐漸失去自己。
因此,我們要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去體驗自己想過的人生,讓孩子有掌控感,他們才有自發的動力去學習、去探索生命的方向。
在《男孩的自驅型成長》中,亞當·普萊斯博士給父母提供了2個培養孩子掌控感基本原則和方法:
1. 養育孩子要遵循的原則: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把“我能為孩子做什麼”變成“他自己可以做什麼”,在保證孩子安全情況下,讓他大膽嘗試。
例如,你可以列出一週內你為孩子做的事,想想這些事哪些孩子能獨立完成,然後放手讓他自己去做。
2.給孩子自主權,從這5點開始
1)讓孩子自己選擇
2)做旁觀式家長
3)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尊重他的獨立思考
4)允許孩子提出反對意見
5)做腳手架,不做高樓。給孩子提供恰到好處的支援,而不是替他蓋樓。
海姆·吉諾特博士曾說:
“不要否認孩子的體會,不要駁斥他的感覺,不要否定他的願望,不要嘲笑他的品格,不要貶低他的主張,不要汙衊他的人格,不要懷疑他的經歷。相反,所有這些,我們都要承認。”
想讓孩子有內在動力,家長必須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讓掌控感迴歸孩子自身。
02
提升孩子的“能力感”
培養成長型思維
為什麼很多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拖延、放棄?
用教育家簡·尼爾森博士的一句話回答: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就像成年人都可能會因為害怕失敗,而無意識地逃避工作、生活上的困難。那麼對於一個還沒有自我的孩子來說,一道題不會、上課回答問題錯誤,都可能讓他們陷入自我懷疑。
特別是對於男孩來說,由於他們不能穩妥地表達情感,處理自我懷疑、無能感時,他們只有2種方式:一個選擇是退縮,另一個是憤怒、叛逆。

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來看,一座冰山水面之上露出來的一角,是我們看到的孩子的挑戰行為,比如發脾氣、做事拖拉等等。而冰山下面,才是根源。
孩子自暴自棄,放棄自己,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做什麼都無法成功。
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是:“不要放棄我,一點一點教會我。”
想讓孩子有內在動力主動學習,家長需要引導他們把“做不到”變成“能做到”。
而事實上,這是一種思維的轉變:固定型思維轉變為成長型思維。

(內容來源:《男孩的自驅型成長》)
書中有一名記者和一名成功的企業執行長的對話:
“先生,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麼?”記者問。
“決策正確。”
“怎樣才能做到決策正確?”
“經驗。”
“那麼經驗從何而來?”
“決策失誤。”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把困難當作是令自己變得更聰明、更高效、更優秀的機會。
因此,當孩子知道大腦有可塑性,對自己有信心,且能在困難面前躍躍欲試,他就能夠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成為自驅者。
想幫助孩子實現這樣的轉變,可以從以下6點開始做起:
1. 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而非過分強調結果
少對孩子說“你真聰明”,多說“你透過自己的努力進步了,真棒!”
2. 讓孩子明白失敗不可怕
帶孩子看見失敗能教會他的東西,告訴他失敗背後其實藏著老天給的禮物。
3. 把犯錯當人生常態
可以和孩子分享你做過的錯事,並說說你從中得到的教訓。
比如你把筆記型電腦落在出租車上,你的教訓是:不要在下車時打電話。
4. 不要過度照顧孩子
過度照顧會給孩子傳達“我認為你不行”的資訊,還會給他們提供逃避的機會。
5. 放下對孩子的焦慮
你的焦慮會讓孩子覺得你懷疑他的能力。如你對孩子說“成績不好,你就上不了好大學”,他聽到的是“我認為你上不了好大學”。
6. 幫助孩子緩解壓力:寫焦慮日誌等
03
和孩子建立“聯結感”
無條件愛他
很多家長會在聽到孩子說“你不要管我”、“我不想和你說話”時會很傷心,覺得孩子不需要自己了。
但青春期從依賴走向獨立,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輕易完成的。
他們一方面渴望擺脫父母獲得自由,另一方面又害怕父母會在他們成人後“拋棄”他們。
他們需要安全感,需要確認你是無條件愛著他的,孩子依舊需要你。
因此在青春期,和孩子最好的關係,是保持“既親密又獨立”的狀態。
尊重孩子,允許孩子做自己。
也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支援的援手。
用心傾聽而不予置評,是提供支援和無條件的愛的最佳方式。
因此,和孩子相處時,一定要少說多聽,聽和說的比例最好是8:2。
同時也要讓孩子感覺到你認真地在聽,可以使用“傾聽三步法”:
①重複孩子的話
②共情孩子的感受,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③釋義和總結。幫孩子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等他做出回應
例如:
兒子:我再也不打球了,我討厭打球! 父母:你討厭打球?(重複) 兒子:是的!今天的訓練糟透了,隊友們都說我菜。 父母:他們說你菜?那一定刺痛了你。(重複+共情) 兒子:是的!我討厭被說菜,但我確實經常…… 父母:那麼,你不喜歡打球是因為隊友們取笑你?看來你的擊球水平還有待提高。(釋義和總結)
另外想和孩子保持聯結感,要注意在生活的一些細節中傳遞愛,比如:
1. 不將孩子的不努力歸罪於自己或他個人 2. 不再跟孩子說他有多聰明 3. 不針對孩子的成績進行說教,或對他過往的失敗喋喋不休 4. 切忌不停嘮叨 5. 試著引導孩子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6. 不過度詢問或建議 7. 孩子想傾訴時,認真聽 8. 教給孩子求助的技巧 9. 如果孩子需要幫助,試著找人幫他 10. 幫助孩子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連結,是他幸福感的基礎。
當他感受到無條件的支援和愛,他知道身後有父母這座大山,他就會有勇氣驅動自己面對困難,迎接挑戰。
著名青少年心理學家安東尼·沃爾夫曾說:
“你要有信心——不是相信自己總是能做對決策或者始終掌握得住孩子,任何人都做不到這個地步,甚至可以說都差得很遠。但是你要相信你是最適合教育孩子的人,相信你的努力不會白費。”
青春期會讓父母很頭疼,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需要完成從依賴到獨立的蛻變,也是很大的挑戰。
孩子的人生終究是他自己的。
父母能做的只是,儘量在他無法獨自行走的年紀,給予他支援和輔助。
讓他學會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找到自己內在認同的人生價值,獲得獨自勇敢前行的動力。
學著信任孩子,給他自由,包括失敗的自由,認識自我的自由,找到自己內在動機的自由。
在青春期這個會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階段,培養起他的自驅力,幫助他渡過這個艱難的階段,迎接真正的成年。
你擋不住春天,那就讓春意滿園吧!
-END-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標題,檢視近期課程安: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