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父親,和總是吐槽他的兒子

父親節即將來臨,這一次,我們將從吳鎮宇與費曼的故事講起。從《爸爸去哪兒》到微博互動,這對父子的關係始終被人關注,很多人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新一代父子關係的樣貌。他們的相處方式,也在慢慢定義新的父子關係——父子之間可能有沉默與妥協,也可以擁有平等與尊重。
多年來,海瀾之家始終關注著國民的父子關係,關注普遍的、真摯的情感,以及背後的理解與包容。6月12日,海瀾之家聯合吳鎮宇共創了一則父親節短片,講述他是如何理解父親這一角色,又如何成為更好的父親。
文|許言
編輯|桑柳
做自己
這檔綜藝中,他是上過最多次熱搜的人。觀眾說,節目沒有他不行,他比所有人都有趣,豆瓣前三熱評有兩條都關於他。皺眉、驚訝、困惑、手動閉麥,他是2024網友使用頻率最高的表情包之一。作為綜藝節目《無限超越班》的導師,吳鎮宇再一次成為了話題中心。
他仍然保持著一直以來的嚴厲、毒舌、幽默。男演員過於精緻的妝容,他直言不諱提出建議,看到演技實在差勁的學員,他也大膽批評,不留情面,網友們說,他是整頓內娛的「面試判官」。
追節目的觀眾之中,也有吳鎮宇的兒子吳費曼。
他在微博上發爸爸的表情包,發那些吳鎮宇在面對糟糕表演、廣告植入時的猙獰表情,直接吐槽——「你們看到是廣告,他聽到的是錢到」。他吐槽節目,發出了SOS的救命訊號,跟吳鎮宇批評過的演員進行了一場線上互動。後來,吳鎮宇回應道,小孩子的瘋言瘋語,大家一笑而過,不過作為家長,還是要教育一下,不能用微博刷存在感。
這個充滿歡笑的小小風波就這樣收場,很多人意識到,費曼之所以能夠這樣大膽表達心中所想,一定是因為他的父親也是這樣的人。費曼說過,「我想做個活人」, 費曼的微博很有趣,許多生動的細節都在佐證,他一直在努力做一個真實的活人,而這些細節都與吳鎮宇有關。
他給父親起綽號「無蒸魚」,微信備註是「吳鎮宇(欠我500E)」。他做過很多與「無蒸魚」相關的鬼畜影片,那個嚴肅導師吳鎮宇,成為他片子中最有趣的演員。他會對父親說,無蒸魚,我要跟你宣戰,你不要蹭我的熱度了。無蒸魚,小心你的髮際線。無蒸魚,怎麼戴上耳機還能聽見他的歌聲。甚至連父親遺憾未得獎,他也會說,恭喜無蒸魚獲得最佳陪跑和最佳冷門獎。父親節,他祝吳鎮宇「蒸魚節快樂」。
這些微博的配圖,都是吳鎮宇各種搞怪的樣子。他會在兒子面前,帶著皮卡丘面具假裝超人,也會緊緊抱著兒子,親他的臉頰。他會一直髮美食照片,誘惑正在健身減脂期的兒子。
作為父親,他從不掃興,二次元少年的費曼不管拋來什麼梗,他都可以接上。很多人說,他們是一對真正的「新父子」,新的玩笑,新的氣息,新的相處模式。
有人問吳鎮宇,對孩子,到底有什麼樣的期許?費曼長大後,你希望他做什麼呢?
吳鎮宇的回答很簡單,「我希望,他長大,能夠做自己。」
6月12日,海瀾之家聯合吳鎮宇共創了一則父親節短片,短片中,談到對兒子的希冀,吳鎮宇沒有給出那些被說過無數次的答案,希望他功成名就,希望他找到一份好工作,希望他家庭美滿……都沒有。做自己,只是做自己。
費曼的微博名字叫「Real吳費曼」,他保持著自己的「真」,而這種「真」是吳鎮宇傳遞給他的。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網友、觀眾認為吳鎮宇與眾不同,他的吐槽、犀利和幽默,背後都是因為他始終在做自己,這件事情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做到。
不止父子
這對父子帶給大家的驚喜,或許從更早的時候就開始了。
10年前,52歲的吳鎮宇帶著6歲的兒子費曼參加親子綜藝《爸爸去哪兒》,他第一次顯露出自己作為父親的獨特之處。
其實,吳鎮宇身上有很多傳統父親的影子,嚴苛,不輕易表達愛,照顧孩子動作粗魯,言辭也不那麼動聽,但在許多細節上,他一直在教導這個6歲孩子,什麼是獨立和責任,有時候,他也會展現一種父親的溫柔。
住在山村時,費曼難掩對電視的渴望,吃著吃著晚飯就掉起眼淚,哭著說,我想看電視。吳鎮宇安慰他,「你不需要看電視,因為你就在電視裡面呀。」很多觀眾對這句話印象極深,父親沒有指責或批評,更不是哄騙孩子,而是用另一種全新的角度勸慰孩子,用更偏向孩子的視角去解釋這個世界。
當費曼問他,我的行李在哪裡呢?他並不像其他父親那樣,緊張地幫忙找行李,或者幫助他詢問其他的大人,而是告訴孩子,「我怎麼知道你的行李在哪裡?自己照顧好自己,這裡每個人都很忙。」這些話對6歲的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情,但是費曼立刻理解了爸爸的意思,他從一大堆行李中找到了自己的小行李箱,一點一點地拖過來。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6歲的時候,費曼就從父親那裡明白了這個道理。
他們玩球賽,玩到渾身都是泥巴,條件有限,他們只能在泥潭洗腳。洗腳的時候,費曼突然問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回酒店?吳鎮宇問他,你不喜歡這裡嗎?費曼也很誠實地回答,不喜歡。「那沒有辦法,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好像剛才你說你不喜歡比賽,結果正是因為你才贏了比賽,所以有時候做一點不喜歡的事也挺好的。」父親告訴他,生活就是有很多被動選擇,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如償所願,與其抱怨,不如正面迎上去。這段對話,後來也被許多人奉為《爸爸去哪兒》版的TVB金句。
還有一次,費曼吃飯,他心裡希望爸爸餵飯,但是怎麼都不願意說出來。吳鎮宇問他,為什麼不直接說呢,你能不能直接表達一下。即便6歲的孩子,他也希望尊重他的需求,希望他能夠像一個獨立的個體那樣和自己溝通。
更多時候,吳鎮宇從生活小事入手,教育費曼要怎麼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上完廁所要隨時關燈;自己用的牙膏要收好,不要指望大人幫助你;要主動和幫你做飯的阿姨說謝謝。他也會言傳身教,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從泥地球賽回來,他在門口手搓衣服,拒絕用農戶家的洗衣機,他說,泥沙很容易把洗衣機內膽弄壞,他們住在山上,買一臺洗衣機不是容易的事情。
這個父親的確有些不一樣。儘管不經常表達愛意,但只要費曼真正受委屈,感到傷心的時候,這位敏感的父親立刻就能捕捉到孩子的情緒,他會立刻說,love you,爸爸最愛你了,他也從不吝嗇自己的歉意,如果是自己的問題,他會道歉,會說對不起。「孩子該哄的時候要哄,該訓的時候,還是得訓。」
節目中,他說得最多的話之一就是「自己學會照顧自己」,沒有什麼理所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承受的壓力,也有自己應該面對的未來。
這也是為什麼,直到今天吳鎮宇都還在強調,孩子長大後,希望他可以做自己。「做自己」的背後,是這位父親希望孩子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去判斷自己的路。
這或許與吳鎮宇40多歲才有了孩子有關。一次採訪中,他說,人生無常,總有一天父母都會不在的,如果當他在地球上消失的時候,很多事情很多道理他還沒有來得及教給費曼,這會是他最大的遺憾之一。
比起如何思考,吳鎮宇希望教給孩子自己思考的能力。
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天,費曼指著圍棋班說想學,他不知道兒子為什麼想去,但很支援他。入了圍棋班,費曼甚至可以贏過高階班的孩子。他說,孩子是有自己思考方式的,我們沒有必要去幹擾他的方向。
還有一次,費曼讀到華盛頓小時候砍櫻桃樹的故事,吳鎮宇問他,你知道為什麼華盛頓的父親會原諒他砍樹嗎?因為他誠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費曼立刻說,不,因為華盛頓當時手上還拿著斧頭。吳鎮宇笑了,他很高興,因為費曼已經開始獨立思考了。
兩個獨立的人,剛好成為了父子。他們相互交流,尊重彼此,都懂得欣賞對方身上有趣的地方。費曼經常會給吳鎮宇講一些好笑的事情,他們交流電影、奧數和音樂,關於網路世界,有什麼不懂的,吳鎮宇只要問費曼就全知曉了。
他不止是父親,是長輩,是教育者,更是夥伴、朋友和支持者。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與孩子的關係,吳鎮宇曾經這樣說過,「我是他的朋友,但剛好又是父子。」
我們的父親
就像在海瀾之家短片中說的那樣,「做自己」背後有深意,做一個獨立的人,獨立思考的人,獨立承擔責任的人。這次拍攝短片,也是海瀾之家品牌大使吳鎮宇首次傾情講述一位父親的內心,他從孩子的啼哭說起。他說,小孩出生的第一聲哭聲,我聽明白了,他其實在對我說,「這輩子麻煩你了,謝謝。」吳鎮宇知道,當孩子的哭聲響起,他就成為了父親,他也有自己要面對的責任。
那時候,吳鎮宇第一次做父親,還不知道應該怎麼與孩子相處。所有事情,也都是慢慢摸索出來的。他在短片中說,有人問我,是怎麼教孩子的,其實我不懂,真的,我只知道怎麼相處。「教,是單向的,相處,是雙向的。」不僅如此,「教」,總帶著一種俯視,而「相處」,則是一種真正的平視,吳鎮宇也如他所說,成為了一位平視孩子的父親。
很多人說,嚴厲的他像個魔鬼,他也沒有反駁,因為孩子永遠是天使。他也認為,孩子的長大,與他幾歲了,沒有關係,「當他犯錯犯得夠多,自然就長大了。」短短一分多鐘的影片,都是吳鎮宇成為父親16年來,讀懂的最重要的真相。父與子,不止父子,更是平等的對話者、交流者。
在今年出版的《何以為父》一書中,作者邁克爾·戴蒙德對父子關係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研究,他得出結論,父親會深刻地影響兒子,兒子也會影響父親。父子關係的發展會跨越某種特定的發展里程碑。同時,他也提出了「足夠好的父親」這一概念,足夠好的父親,是一個能夠培養自己的情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促進孩子成長的人。
父親節即將來臨,吳鎮宇的故事,提供了一個「足夠好的父親」的樣本。越來越多的家庭正在建立這樣新式的父子(父女)關係,在平等的理解與包容中,看到彼此。
2024年,是國民品牌海瀾之家深耕父親節的第11年,在陪伴國民大眾的20多年間,他們關注過很多父親。過去,父親節並不為大眾熟悉,近10年來,80後90後的成長,讓更多的年輕人成為父親,同時也理解父親。
這些年,為了傾聽更多父親的故事,海瀾之家做過很多嘗試與尋找。他們做過與爸爸一起發光的海報,與父親一起爬山、打籃球、玩遊戲,父親可以是超級英雄,也可以是幼稚鬼,他們關注新時代語境下,更為平等的父子、父女關係。去年,海瀾之家又歷時一個月,走過9000多公里,傾聽100位父親的快樂聲音。無數動人的細節,都在講述那些普通的父親們如何扮演這個角色,如何探索與孩子的相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海瀾之家總是在關注那些新一代的父親們,他們盡全力成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教導者,他們提供更多、更豐富、更自由的空間給孩子,而不是束縛他們。
他們的平視、溫柔和包容,或許能夠讓更多的普通人想起父親做過的一些微小努力,他們笨拙地愛著你,嚴肅之下包裹著溫柔,他們盡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他們試圖向你誠實地表達愛意,他們盡力做些不一樣的事情,成為不一樣的父親。
父親與孩子相互成長的過程,也是相互贈送「禮物」的過程。
2008年,費曼出生,吳鎮宇在醫院門口接受過一次媒體訪問。當時,記者問他,名字起好了嗎,他說,叫Feynman,與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德·費曼同名。吳鎮宇說,他很喜歡科學,也很喜歡費曼,那是一位少見的極具浪漫的和充滿感情的科學家,總是能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科學家不用理會世界正在發生什麼,只有科學是對的。」這是孩子第一聲啼哭時,這位父親送給他最浪漫的禮物。後來,他的每一句話,每一件事情的處理,甚至每一次相處細節,也都是送給孩子的成長禮物。今天,費曼的鬆弛、幽默和勇於表達的能力,做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也都是他回饋給父親的禮物。
父親節之際,海瀾之家的這則短片,讓人們關注父親,關注父親的付出。或許,你和父親會一起慶祝節日,或許,你們很久不能相見只能打一通電話,無論物理距離多遠,希望你們之間可以在這一天變得更近,別忘了,給父親送上一份禮物,一份關心,一份愛的表達。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