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殺妻男,北大弒母兒

最近有兩個案子,成了熱點。
第一件,殺害母親的吳謝宇昨天被執行了死刑。嚴格來說,這個算不上最近的熱點,只是因為死刑,又把這個事情拉到了大家視線。
第二件,矽谷陳立人,用拳頭生生打死了妻子。這個案件發生之後,立刻成了北美華人關注熱點,起初說是夫妻雙亡,還有人推測是由於被谷歌裁員,隨後被證實這些都是謠傳,慘案很可能只是因為感情糾紛。
這兩個案子,有一個共同點,當事人都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吳謝宇畢業於北大,陳立人畢業於清華。
事情發生後,有各種解讀,有的說我們的教育需要反思,最高學府培育出來的學生,就是這副德行?
我首先表明我的觀點,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更多是個人行為,並不是教育導致的。
清華和北大每年都招生很多人,有很多校友,存在精神疾病的自然也很多,因為精神疾病跟學習能力和智商是不關聯的,並不是說智商高了就沒有精神疾病。按照清華和北大那麼大的學生基數,出幾個走極端的學生,其實是大機率事件。
哈佛斯坦福,這些世界級名校,也有犯罪殺人的,不入流的三本院校,也有惡性犯罪的,只是這些犯罪事件,不會成為新聞熱點。就像全國賣豬肉的很多,但只有北大畢業生賣豬肉才是新聞。如果有人統計清華北大惡性犯罪比例,我懷疑並不會比其他院校高。
我今天想說的是,為什麼這類事情會發生?從我個人留學經歷,以及身邊人的故事,試圖理解一下,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還會重演。
吳謝宇的資料,網上很多,三聯週刊有個很長的文章,我沒有看完,印象深刻的有幾點。吳謝宇的父親吳志堅是鳳凰男,來自農村;母親謝天琴來自書香門第,謝天琴父母是大學生,都是盲人,謝天琴從小顧家,勤快自律,不苟言笑,凡事不麻煩別人,也不喜和人溝通。吳志堅在吳謝宇高一時身患肝癌,為了不影響吳謝宇的學習,周邊人對他有所保密。吳志堅的家人到福州照顧病人,謝天琴有潔癖,不喜歡別人住在家裡,諸多不便,於是吳志堅回到了農村,病逝在老家。那是吳謝宇的人生分水嶺,雖然自此以後,他學習成績還是很優秀,並考上了北大,但是家裡的平衡被打破。吳謝宇從小到大,都是父母嘴裡“別人家的孩子”,但他內心很敏感,生怕被人看不起,努力的背後,都是極力維護自己的形象,讓母親開心。“別人家的孩子”,也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自從案發之後,吳謝宇嫖娼泡夜店,和他之前維護的形象形成了兩個反差。或許真正的吳謝宇,應該是兩個形象的中和。
關於吳謝宇的經歷,我覺得有三個點,可能跟他最後的悲劇有關。
第一,吳謝宇的父母感情很好,並不是影視劇中破碎的原生家庭,才會培養犯罪分子的戲碼。但吳謝宇的父母,並不善於溝通,而且刻意掩飾自己的感受。自從父親去世之後,吳謝宇的生活就基本圍著母親,謝天琴不苟言笑,從不輕易流露自己的感情,這讓吳謝宇長期都生活在一種“需要表現出某種樣子“的生活方式裡,他的精神訴求,他自己的內心想法,長時間被漠視。
第二,吳謝宇母親”“犧牲式奉獻“,讓吳謝宇感到窒息。“犧牲式奉獻”,這在華人家庭很常見,父母為了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全部,寧可犧牲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犧牲自己的事業。這種全方位的關心,換來的是孩子身邊的空氣逐漸被抽空,凡事都以父母的需求為導向,孩子逐漸迷失了自我。很多犧牲式奉獻,只是父母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寄託到了子女身上。既然自己不能出人頭地,就希望子女能完成自己的願望。犧牲式奉獻,期待的後果就是女子要感恩,畢竟父母付出了那麼多。如果父母口頭上唸叨孩子要感恩,其實這等同於道德綁架。我認識一個老太太,沒有結婚,為了養老,領養了一個女兒。從女兒很小的時候,她就不停得灌輸,養孩子不容易,以後要多孝敬父母。後來女兒大學畢業後,留學去了美國,自此人間蒸發,再也沒有和老太太聯絡過。
個人以為,“犧牲式奉獻”要有度,單純的功利,不管是為了父母臉上有光,還是為了以後能依靠子女養老,這種行為,凸顯了犧牲,談不上奉獻。
第三,吳謝宇在父親去世之後,心理創傷沒有得到及時的關注。如果孩子頭破血流回到家裡,父母會趕緊帶著孩子去醫院,但如果孩子心理受了創傷,父母往往是像吳謝宇的母親那樣,選擇逃避,以為孩子挺一挺就過去了。從吳謝宇落網後的發言看,無論是他還是他母親,都避而不談父親的去世,但他們從來都沒有過去那個坎,心裡的惡魔越來越大。
關於第二個矽谷殺妻案,最近網上的資訊滿天飛,但很多不可考,都是道聽途說。目前可以確定的是,男子沒有死,也沒有被谷歌解僱,妻子為了丈夫,特意換了工作,一直到案發之前,他們都是小說男女主開掛的人生,男的個高,喜歡運動,學霸,高收入,據說家境殷實。
他何必這麼做呢?大不了離婚,不合適再換一個,這是很多人的困惑。
有一個訊息說,兩人之前爭吵,妻子曾經報警,這樣丈夫就有了案底,以後對拿身份有影響。
至於其他亂七八糟的資訊,未經證實,不再贅述。如果上面這條訊息屬實,我想從留學生的角度,試圖來解釋陳立人的心理歷程。
大部分留學生到美國,都會受到身份的限制。一般的的身份歷程是,讀書的時候用F1簽證,工作後是H1簽證,然後透過工卡等渠道申請綠卡。
由於綠卡需要排期,從F1到拿到綠卡,是個漫長的過程,基本要10年以後。為了這個身份,很多留學生委曲求全,在能辦身份的公司,苟活很多年,本以為拿到綠卡就可以大展宏圖。但大多情況是,等拿到綠卡,基本年齡也到了,就折騰不動了。為了不影響身份,有很多留學生常年不敢回國,生怕被拒籤。
這個經歷,很多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方式體驗著。北漂為了拿北京戶口,會把能給戶口放在任何條件之前;縣城部門為了編制,可以忍辱負重幹無聊的工作很多年。在外人看來,似乎當事人有更多的選擇,但是身處其中,只會覺得那是唯一的路。
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但大部分當事人,只知道後退就是倒退,根本看不到海在哪裡,天在哪裡。
尤其是那些從小就沒有受過挫折的人,影響拿綠卡,可能拿不到戶口,這些都足以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儘管在外人看來,那其實就真的只是一根稻草。
所有的走投無路,很多時候都是自己選擇閉上了眼睛。
吳謝宇和陳立人的案子,是個例,但也有代表性。外在的光鮮,不能代表內心的健康;刻意的完美,往往是把汙垢都封藏了起來,任其發黴腐爛最終影響了軀體;一帆風順,很多時候不是讓你走得更遠,而是讓整個船禁不住風浪。
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短跑,希望每個家長和學生,能從這兩個案子中得到啟示,除了考第一,多關心一下孩子內心怎麼想,不要為了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而真的只為別人活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