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厚彬|美國教育創新中的社會力量

SOCIAL FORCE IN

EDUCATIONAL INNOVATIONA

社會力量
教育創新

幾年前我與好友一起吐槽痛快以後,我說“哪天我來寫一篇介紹美國創新的文章”,然而我拖了好久也沒寫好。這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真要弄清楚卻很難。
記得剛到美國的時候,我和一位華裔教授討論過:為什麼美國人沒有中國人勤勞,卻更富強?為什麼那麼多美國人連一元二次方程都不會解,卻更能創新?很多同胞估計都有類似的思考,我那個時候沒啥思路,主要是作為在學校讀書期間的留學生,是沒辦法弄清楚這樣問題的。
工作以後的便利就是常常跑學校,就會有不少的機會去看去了解。從剛開始時覺得會很簡單到現在已經過去快20年了,我接觸的美國學校和教師累計起來數以千計,我教過的師範類學生早已過千人次,我也參訪過很多美國發達和不發達的地區,卻發現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遠遠不是我想的那樣容易。
即使看了再多,也還會覺得有更多的問題不夠了解,而且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涉及的領域太多,原因也十分複雜,哪怕有時看起來很直接明瞭。不管深入到再小的社會毛細血管去觀察,也還會有看不到的地方。
美國創新教育具體是什麼情況?
以下這些文字是我這幾年訪校、參會、交流與觀察所得,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次總結與梳理。不過我確信,一篇文章還不能全面闡述清楚,僅僅是我嘗試的一個開始。
促使我動筆的是,2024年初,我連續參觀了南卡和佐治亞州的一些學區機器人中心,以此經歷,我將分享切實的感受。
1
我們所看到的美國創新是冰山的水上部分,而支撐整個冰山的水下部分才是根本,也是創新教育最應該關注的地方。這樣的支援幾乎存在於社會的每一個細節中,很難一一列舉,不過可以這樣說,就是你很難找到一個社會的分支沒有直接參與到教育創新中來,你也很難找到一個群體與教育創新沒有關係,由此可見社會力量在教育創新中的“無處不在”
2
所謂的創新能力絕對不是技術做到什麼地步,也不是有什麼發明或者發現,而是思維模式。把如何創新這條路走一遍,去找找創新的感覺,比創新本身更重要。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創新,在我看來主要就是常規與基礎的培養,養成解決問題的思路模式,而不是具體有什麼成果。
3
所有的創新如果不動手去做、去實踐、去思考、去討論、去合作,去交流,都達不到培養學生創新的目的。創新的培養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援,絕不僅僅只是學校,也不僅僅只是金錢,而是人。尤其是家長與社群的參與十分重要,有熱情的家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熱情是整個社會參與教育的基礎
4
創新不是從工作以後才開始的,不是從大學才開始的,也不是從高中才開始的,甚至都不是從學校開始的,而是一種教育態度和社會氛圍,融合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中,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我常常想杜威說的“教育即生活”,就是“Education is not preparation for life; Education is life itself” 這句話,那麼“生活”又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嘗試,就是實踐,就是不要停下來美高科高的創始人Larry Rosenstock先生一直說“如果我只有一個建議給你,那麼我會說Never Stop(不要停下來)”。那麼,“不要停下來”其實就是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態度。
5
從執行端來看,創新教育怎麼做的重點在於給年輕一代提供可以讓他們發揮的空間與氛圍,每一個人都要成為這個空間的一份子。就是說創新不是說出來的,要讓他們在一個環境裡面逐步養成,當創新成為一種習慣性的選擇,那麼我們的創新教育就達到目的了。
這就好像你要教會孩子們游泳,那麼你站在體育館不停地說游泳的重要性幾乎沒有什麼作用,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跳入泳池去練習
作為學校、家庭或者社群,我們這樣努力去幫助孩子們提高創新能力,很可能最終沒有培養出能夠進入清北的創新人才,但這樣仍然是值得的。因為培養一群熱愛生活、喜歡動手、樂於探索,或者知道怎樣培養子女的未來家長,也十分重要。
6
創新不是目的,沒有終點,是人生狀態,生活態度,社會進步的源泉。我們為什麼要創新?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大家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創新確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創新是維持經濟發展的前提,也是生活進步的要求。創新主要表現在技術,但又不僅僅限於技術,還包括我們對文化的提升以及傳統的反思。創新也是實現個人潛力與價值,維持個人興趣,以及豐富生活的通道之一。
當我在這些機器人中心入口處,看到學生先後魚貫而入,他們顯得成熟大方又穩重,我能看得出他們來此目的明確性,幾乎所有人都能很快進入自己的工作狀態。如果不是介紹,如果不是看到這些初高中生的年輕面龐,我不能想象這是一間學生課餘時間創新的實驗室。
  參觀美東南機器人中心 
2024年初,我參觀了幾間美東南機器人中心。在各間實驗室裡,我能看到各種工具小到幾美金的螺絲刀,大到數十萬美金的車床,當介紹到實驗室的一角居然擺放著一臺電焊機的時候,我幾乎瞠目結舌。
在這裡,雷射切割或者3D印表機這樣的工具根本排不上號,牆邊一排少說也是十幾臺,這還沒有數學生們最重要的程式設計能力。學生的機器人作品,會根據功能、尺寸、裝備等不同分為不同的類別,小到手掌一般的小型機器人,可以按照指定路線做出規範動作,大的可以承受數以百磅重量,比一般輪椅還要大許多,幾個人坐在上面仍然可以360轉彎。這些機器人全部是智慧型,可以對撞,可以打球,可以攀高,可以越過障礙物,還可以機械投擲等。這些機器人的打造涉及機械、手工、設計、程式設計、材料與安裝等等學科領域。
這些年輕的學生,有的只有六七年級,除了一進入到走廊的時候,會有些聲音,剩下的時間全部都是進入到自己的工作室,就像成年人之間的合作一樣有序地互動、交流。你看不到玩笑嬉戲打鬧的場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在處理。學生中有男生,有女生,跨學科,混齡,只有屬於不同的團隊和導師的區別。
機器人中心的導師也不是某某高校的教授,他們都是普通教師成長起來的同行,有的是物理老師,有的是數學老師,有的則來自家長,有一個居然是英語老師。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都是團隊需要的崗位,全部是志願者(這幾乎無法想象),當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熱愛。熱愛這個領域,熱愛教育,熱愛付出,熱愛建設社群和教育下一代。
經費除了學區的支援,更多的是來自於社群內各種機構的贊助,大到數千美金,小到幾百美金的不一而足,密密麻麻的logo列表,幾十個這樣的單位,其中有些是年年捐款。資助的單位包括社群裡的各種商業與事業單位,比如餐館、牙醫、創新公司,或者健身房等等不一而足。
教育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
像這樣的機器人中心遠遠不是最出色的,常常在競賽中也只能止步於州這一級,很少能進入國家級比賽,更別說世界級。
美國中學生級別的機器人比賽,每年吸引大約60個國家的隊伍參賽,在亞洲最好的隊伍來自日本。據說在日本像這樣的機器人中心也寥寥無幾,但僅僅在佐治亞州就有超過100個這樣的中心,每年光在州內的比賽就有幾十場,全年排滿,年復一年。
這些學生畢業以後的去向基本是計算機程式設計、機械工程、或者材料等相關的創新領域,他們去的學校基本以理工類為主,比如佐治亞理工大學。當我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想我們看到的美國創新好像就沒有什麼想不通的了。這是一個縱向上K16教育的渠道貫通,橫向上社會細胞的全面參與所以說教育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並非虛言。
我們參觀這些中心的時候,會切實體會到如果單純強調學生基礎知識學得有多好,遠遠不夠。如果只有基礎知識,那麼我們怎麼看這些機器人中心的學生?相比於我們可以解多少道數學題,或者明白某一道數學題有多少解法的“能力”,這些同齡的孩子在這樣機器人中心所得到的鍛鍊,是否更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從這個角度,美國可以有能做出機器狗的Boston Dynamics,可以有喬布斯、馬斯克、蓋茨、奧特曼等創新的領軍人物就不難理解了,那些創新名人中斷學業,不去完成大學學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社會對教育的深度參與:
這只是一個機器人中心而已,還有很多這樣的組織與機構,除了理工科,還有社會學科、體育學科的不同選擇提供給不同興趣與年齡的孩子們。總體來看,美國社會深度參與教育還包括如下方面
1
家長和家庭參與:家長在孩子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參與學校活動、家長會議、家庭作業和學校專案,以支援孩子的學習和發展。一些學校還鼓勵家長參與決策過程,如學校委員會或家長顧問團,這些團隊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校組織活動,幫助孩子參與活動,而非其他。
2
社群資源支援: 社群資源包括圖書館、社群中心、公共場所等,它們為學生和家庭提供學習、娛樂和支援服務空間。學校與社群合作,利用這些資源提供補充教育、文化活動和社會服務的機會。
3
志願者和社群組織: 許多社群有志願者組織和非營利機構,他們為學校和教育專案提供支援,如提供課程輔導、成為導師、募捐活動等。這些組織也促進了社群居民之間的聯絡和合作,促進學校深入社群。如果說教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那麼首先學校和社群之間應該有深度的連線。
4
企業和行業合作: 一些學校與當地企業和行業合作,提供實習、實踐機會和職業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準備未來工作。這些企業本身就擔負支援教育的職責,有專門的對外支援部門,這些部門不僅僅與教育合作,還有公益的其他職責。
5
技術和創新支援: 社群參與教育也包括利用技術和創新手段,如線上學習平臺、數字資源、教育應用程式等,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和支援新技能素養的提升。
這些方面共同構成了美國社群參與教育的現狀,其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學校和社群的合作關係,以及提高教育的公平和質量。
創新,不能光看結果,我們作為教育者需要思考更多的是過程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