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哲學遇見泥土:北大碩士蓋暢的駐村方法論

她將哲思化為鋤犁
在海拔三千米處播撒希望
一本臺賬刻下民生冷暖的溫度
用腳步丈量政策落地的“最後一百米”
未名湖的思辨終在高原落地生花
北京大學哲學系
2020級碩士校友蓋暢
在基層探尋真理的價值
蓋暢
01

從“一把掃帚”開始的駐村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時,每個民生痛點都是亟待破解的哲學命題。
2023年,在青海省委黨校完成入職培訓後,蓋暢接到了駐村工作的通知,到化隆回族自治縣扎巴鎮洛福村。選調生到村任職的通知已如高原勁風般催人啟程,只留給她一下午時間收拾行李。蓋暢對自己即將要去的地方、要面臨的一切來不及想象,更談不上了解,“就是一片空白”。
迎接駐村工作的是“一把掃帚”。鎮上開展“三清三改百日攻堅行動”,尚未認全村書記面孔的她,已跟著村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村民們也不知道我是誰,怎麼就突然就進來跟他們一塊兒掃垃圾。”一切來得有些快,讓她有些發懵。“我又開始撿(垃圾),撿著撿著撿到別的村去了。”她笑著回憶。從燕園課堂到田間地頭,身份的轉換竟始於掃帚尖揚起的塵埃。工作結束後,已經是晚上六七點鐘。高原晝夜溫差大,夜晚格外寒冷,躺在炕上,蓋暢回憶一整天發生的事,疲憊又充實:“啊,這就是駐村工作。” 
身份的轉變意味著心態也需要隨之調整。過去在學校,尚可依賴老師、學院的幫助,是一個“享受服務”的人,而現在,則成為了一個需要“提供服務”的人,“不要覺得你是一個被人呵護的學生。”工作中,她需要換位思考,更加細緻地考慮群眾的利益、組織的佈局等各方面的因素,做事也更加謹慎小心。
駐村工作是一個慢慢磨合的過程。“過去總想著把活幹完就好,現在明白有些事急不得。”
基層的工作直面的是複雜而具體的群眾生活,她常常學著反思現實與理論之間不相適應的原因,並不斷付諸行動,根據實際情況時刻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
初到洛福村時,蓋暢發現當地普遍存在輟學問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十六七歲的少年跟著父輩外出打工,十四五歲的姑娘早早定下婚約,村裡連高中生都稀罕。這些書本里未曾寫明的課題,裹挾著刺骨的現實撞進眼簾,也讓蓋暢深味基層工作的複雜肌理。當知識能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鎖鏈時,那些揹著孩子去打工的父母,為何總認為讀書是遠不如務工實在的買賣?生活水平好了,但觀念的滯後仍是阻礙發展速度的一道關卡。蓋暢意識到,站在中國教育的“神經末梢”,她不能袖手旁觀。
蓋暢(右)向村民宣講中央一號檔案
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教育發展,為鄉村振興教育幫扶工作設立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例如控輟保學、“雨露”計劃等,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精準幫扶模式。蓋暢和駐村書記一起,反覆推敲如何讓這些措施在洛福村落地生根。拿著學齡人口臺賬,他們逐戶走訪,在灶臺邊與村民掰著指頭算教育賬,用真誠和耐心去喚醒家長們對義務教育的重視,協助為孩子們重新辦理入學和復學手續。為了彌補學校與家庭之間溝通的鴻溝,蓋暢和第一書記主動化身橋樑,走訪學校,與校長和老師們圍坐在一起,共商教育大計。一旦遇到學生不願上學的情況,他們便提前上門家訪。
一次,蓋暢動員村民送子女上學,一位村民反問道:“你一個月工資多少?我覺得像你這樣把大學讀完了之後出來工作,掙的錢反而比我少。”面對村民的不理解,蓋暢心中湧起幾分無力感,但她沒有絲毫退縮。她反覆不斷地勸說村民,用自己的信念和堅持去點燃村民心中那一絲對教育的希望。她直言道,這項工作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她暢想著,從孩子們開始上高中,到更多的家庭接受高等教育:“也許在未來某一天,我們的工作真的就見了成效。”
政策宣講不是照本宣科,在村務中,蓋暢需要和村“兩委”打好配合。面對村黨支部黨員平均文化程度偏低的現狀,蓋暢就幫助記錄會議、整理檔案。
政策落地的最後一百米,得用腳步丈量。“走訪”“入戶”“上門”“挨家挨戶”是蓋暢說起工作內容時最常提到的詞彙。考慮到當地村民識字率較低,她還嘗試學習影片剪輯技能,開設影片號,用AI配音播報黨的惠民政策,防止村民因為不瞭解、不清楚政策而錯過申報。為空巢老人建立高齡補貼領取臺賬、替學齡兒童申請“春蕾計劃”補助、幫外出務工者申領交通補貼,防水設施修繕這樣的“小事”她也會跟隨第一書記同住建部門協調溝通,讓政策春風吹進每一個村民心坎兒。
洛福村位於青沙山腳下,每逢雨季便繃緊了全村的防汛神經。要保障好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那就不是等雨來,而是追著隱患跑。那天夜裡,蓋暢同村書記一起,拿著手電跑遍洛乎藏山和附近的小區,逐一排查安全隱患。她說,基層工作讓她看到,當組織賦予我們職責時,那不再是一份簡單的職業選擇。
2023和2024年,蓋暢兩次被評為優秀駐村工作隊員
“優秀駐村工作隊員”
02

“讓小球落到那個點為止”

蓋暢與青海的緣分,早在九年前高考後的畢業旅行中就已悄然種下。生於廣袤的東北平原,她對於自然的遼闊並不陌生。然而,徜徉於西北大地上的高山、沙漠、草原和湖泊之間,她還是被另一種廣袤無際深深震撼。旅途中,熱情好客的青海人民給予的幫助,讓蓋暢記憶猶新。“我向來相信自己的直覺,我覺得這片土地,或許就是跟我有緣分。”從此,青海之行就在蓋暢的心頭種下了一顆種子。
蓋暢本科畢業時在青海湖畔的留影
在北大哲學系接受了半年系統的專業教育後,蓋暢面臨細分專業的重要抉擇。此時,青海之行的美好畫面在她的腦海中浮現。多民族、多宗教和諧共生、兼收幷蓄的景象讓她動容,這促使她開始思考多重身份下人與人的關係,漸漸地,她萌生了對宗教問題的濃厚興趣,於是選擇了宗教學,一讀便是七年。
在求學的過程中,儘管已經較為全面地瞭解宗教中國化的諸多論述,但蓋暢始終有種雙腳離地的感覺。每當翻閱各地民族誌及宗教社會學的田野調查報告時,這種不切實際的感覺就會更加強烈,“我常常意識到,自己一直未曾走出過象牙塔。在這個意義上,我所作出的反思必然存在相當大的缺陷。”蓋暢時常會陷入這樣的思考:“為了更好地構建多民族、多宗教交融共生的社會,究竟要付諸怎樣的行動?”
理論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對現實中一個個具體例證的高度凝練與昇華。而要探知這些例證,最直接方式就是進行實地的考察。為了走出書齋,深入瞭解地方政府推進宗教中國化的實際舉措,蓋暢在2022年報名參加了暑期見習實踐,前往同樣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區的寧夏銀川,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見習調研。
在銀川,蓋暢跟隨當地的基層工作人員,隨行進行安全生產排查、監督當地大寺阿訇的換屆,“每天走訪八個寺”,親身參與到當地規劃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博物館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她親眼看見了許多處理宗教事務的寶貴經驗,那種腳踏實地的充實感,也激起了她對於基層工作的濃厚興趣。“每天的工作都挺有意思的,對於我來說,每一刻都收穫頗豐。”
同時,她也更清晰地看到基層工作人員在彌合理論和實踐、思辨性和可操作性之間的裂隙的關鍵作用。“我深刻地認識到,在實際工作中,僅僅依靠一個口號或一種理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不斷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最佳化。”基層工作人員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的工作精神給蓋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各抒己見、各出其力,“整個參與的過程充滿了愛與溫暖,每個人都暢所欲言,沒有嚴格的上下級之分。”看到他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做好宗教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穿針引線,蓋暢備受鼓舞,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求職方向。
蓋暢(左三)作為代表在省委黨校培訓中發言
“讓熠熠生輝的理論擲地有聲,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奮鬥不息,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青年。”在這種思考的啟發下,蓋暢決定報考基層選調生。這一決定讓導師和周邊的朋友覺得意外。“我就和朋友們說,我去經驗世界裡尋求實踐智慧了,付諸努力構建更好的生活與探尋真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蓋暢釋然一笑。
燕園七載的哲學淬鍊,早已潤物無聲地塑造了她認知世界的寬廣視野。在談到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時,蓋暢用了一個哲學上的比喻:“用哲學的話來說,這個小球它從這個地方滾到那個地方,在這個點的時候,它是有一個向下的潛力的。我們要做的,可能就是要把這個向下的潛力真的變成它落下去,然後落到那個點上為止。”理論對她而言,是應然,是動力,是努力的可能性和方向;是現實之下的潛能,也是現實之上的藍圖。在書本里,她看到了路在何方。而這條路如何走,成為她在基層實踐中努力探尋並回答的問題
03

成為洛福村的“自己人”

洛福村是一個回民村。對於宗教學專業背景的蓋暢來說,這裡彷彿是學術認知的實踐場域,檢驗著她如何將書齋裡的理論框架轉化為田野中的實踐準則。“宗教和民族是一種具體的處境,對於普通人而言,是一種生活習慣。”避開禮拜的時間去入戶走訪,是她逐漸形成的工作習慣。在工作中,她會主動去了解當地村民的宗教和民族習俗,當然她也時常能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間石榴籽一般的溫情相遇。每逢藏曆新年、開齋節、花兒藝術節等一些當地的特色節日和活動,蓋暢會與村民一起籌備節目,村民們也會邀請她一起到家裡聊天、吃熱饃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宏大敘事,化作“雙向奔赴”的文化自覺
學會方言是蓋暢叩開村民心門的必修課。初到時她對當地的方言理解起來十分費力,語言隔閡不僅阻斷了政策傳遞的通道,更在幹群間築起無形的藩籬。於是,她就不停地學習、模仿鄉音鄉調,“就是硬說。”時間一長,她也慢慢能聽懂、能說了。漸漸地,村民會主動跟她打招呼了,有問題也會第一時間找她。
監測戶納入排查
讓政策上的資料會“講方言”,是常常是駐村工作的重頭戲。村民們把醫療金視作“看不見的保障”,繳納醫療金的積極性不高。一次,村民出了交通意外,因未繳醫療金自費承擔了高昂的費用。這給蓋暢心裡帶來了很大的觸動。為了提高村民們對醫保的重視程度,防止因病致貧的現象發生,蓋暢選擇用最“笨”的辦法,挨家挨戶去動員村民,耐心地解釋醫療金的重要性。
每年的六月和九月,村裡會對脫貧戶返貧風險進行集中排查。為了更好地熟悉情況,駐村第一年,蓋暢就與書記進行了一次幾乎全覆蓋的摸排。有一次書記休假,蓋暢獨自走訪一般戶。推開馬曬力木家的門,蓋暢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在幾年前罹患尿毒症,家裡只有七十歲的母親和兩個正讀初中的孩子,堆積的藥費重重壓著一家人的生活。蓋暢和書記輾轉為他申報監測戶,將他享受的農保三檔上調為一戶四人全部享受農保一檔。這樣一來,透析成本從原先的兩百元一次下降到五十元一次。加上平時米麵糧油以及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的補助,馬曬力木一家的生活開支大大降低。
如今,蓋暢還清楚地記得馬曬力木做完透析後高興地告訴她,費用比以前少了,如果他身體狀況有所好轉,希望她再幫他找個能幹的活打打零工。他的母親也拉著她的手連聲道謝,給她倒熱水,拉著她要她過去坐。
防返貧致貧集中排查
“那時候真覺得我們的工作擲地有聲,真的讓老百姓享受到了確確實實的福利。”蓋暢說,在學校時,專業老師總是對她們說要“關注具體的人和苦難”,或許她更加理解到,那些在哲學課堂上關於“正義”的思辨,在此刻化為政策的迴響。“現在和村民們拉家常,他們會把自己家裡的瑣事兒和我分享,帶著人文關懷去面對他們,就會發現‘為人民服務’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是真心換真心。”
她清楚地記得去年秋天,和村民們坐在一起曬太陽、聊天,一位名叫馬開索的村民坐在她旁邊,說親戚家的孩子要結婚了,讓她週末別走,一起吃席。蓋暢笑著回答週末想回家補覺,但喜悅之情湧上心頭,“很高興她把我當自己人。”家宴的請柬,便是對駐村幹部最好的認可。
如果說未名湖教會她思想的深邃,青藏高原則讓她懂得腳踏實地的珍貴。曾經用"頭頂的星空"丈量過真理,如今,蓋暢的生命哲學在泥土裡生根,她要繼續做的,是如何用沾滿泥土的雙手觸控人間真實
採訪札記(王璐 程一凡)
在訪談過程中,蓋學姐爽朗的性格和堅定的語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真切地感受到,她那嬌小的身軀裡,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不僅體現在她對民族宗教問題的求索與思考,更體現在她對基層工作的全心投入和為民服務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以及她對青海這片廣闊天地的熱忱。這背後,凝聚著北大人“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的豪邁與自信。訪談結束時,我彷彿已經看到,一顆來自東北平原的種子,在青沙山腳下悄然紮根、萌芽、成長,見證著鄉村振興戰略下多民族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
當提到“基層工作”“駐村”,你會想到什麼?當說到“鄉村振興”“西部大開發”,我們又會在腦海中有怎樣的聯想?蓋暢的故事,讓我們對這些聽起來振奮精神又似乎難以具體想象的詞語有了真實而生動的印象。它們是山中冒雨勘查後沾滿泥土的鞋子,是青稞和油菜花哺育下悠遠的鄉音,是在鍵盤上疾馳飛舞的雙手,是升騰著白霧的熱水和熱饃饃,是鄉親們著急蹙起的雙眉又舒心綻起的笑容。在宏大敘事之下,有無數個蓋暢把檔案上的黑體字一字一句地謄寫到中國最末梢的田壟上,把其中一位這樣“可愛的人”介紹給大家,是我在寫作過程中最大的祈願。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近年來,無數北大人從“一塔湖圖”的學術殿堂奔赴祖國廣袤的基層一線,“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用腳步丈量祖國河山”。他們以紮實的專業知識堅守於國家的戰略所需,以忘我的奉獻精神躬耕於群眾的急難愁盼,以高尚的為民情懷賡續著北大的精神傳統,在全國各地書寫著新時代北大人的奮鬥故事。北京大學校友會聯合北京大學新聞網推出“我以初心赴山海”校友專題報道,聚焦北大校友在基層一線的生動實踐,一同聆聽北大人與民同心、與國同向的青春華章。
統籌 | 邱放
採寫 | 王璐 程一凡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編輯  | 程一凡
責編 | 張張
稽核 | 李存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