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衊蘇州救人犧牲的英雄“是日本特務”??是時候向“極端民族主義”宣戰了!

昨晚(6月29日),網易官方發了一則很有勇氣的公告:《關於處理煽動中日對立、挑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相關違規內容的公告》。
網易稱,近日,有個別用戶利用近期的一些事件藉機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歪曲、誇大事實甚至編造內容發表不當言論
例如,宣揚“抗日鋤奸”,鼓譟成立“當代義和團”;散佈質疑蘇州救人犧牲的校車司乘人員“是日本特務”等詆譭言論;炮製“最好全日本沉島,早日種族滅絕”等極端民粹主義言論。
圖/網路截圖
公告非常好,朋友圈裡幾乎刷屏了。

很多人都在等待,其他國內內容平臺和社交媒體平臺,會不會跟進網易這一動作。

因為,明眼人都知道,內容平臺和社交媒體是極端民族和民粹主義言論的重災區。
但長久以來,這些平臺對相關內容不無縱容,甚至有樂見其成的意思。原因無他,平臺為什麼要拒絕這些流量呢?流量就是滔天的富貴。
更悲哀的是,這類內容在多數情況下是“安全”的,平臺可以高枕無憂地吃下。
很多人將平臺的這一行為稱作“養蠱”,視為自掘墳墓之舉,但奈何平臺不這麼想。
這其中的核心原因是:“養蠱”的壞處是全社會的,而流量卻是自家的。
平臺的小算盤是,這流量如果自己不吃,也會有其他競爭對手吃。這麼想,會讓平臺更加心安理得一些。
公眾當然也有責任。
相當一部分人,本來就是這部分流量的忠實消費者,他們在推動著平臺聽之任之。
還有更少的一部分人,他們也是這部分流量的生產者,他們與平臺互為“衣食父母”,互為“戰略同盟”,共同經營著這龐大的流量生意。
還有像我們一樣的一部分人,雖然對這些反日博主和平臺的放縱有諸多不滿,但除了私下裡的抱怨以外,也無可奈何了。
“我們”的自我安慰是:這部分內容是給特定人群看的,這些人已經走火入魔了,“放下助人情節,尊重他人命運”,正常人只要獨善其身就行了。再說,這些人也就打打“嘴炮”,就讓他們自生自滅算了。
說實話,在本週之前,我多少也是這麼想的。不然,還能怎麼樣呢?
▲媒體報道蘇州校車事件 圖/影片截圖
直到發生了日本母子遇襲事件,直到勇敢的胡友平女士為了保護婦孺獻出生命,我們才發現:我們錯了。
這些極端民族主義言論不僅僅是汙染輿論環境,而且是真實能“殺人”的。
那位行兇者,或許有個人這樣那樣的原因,但他大機率是受到了網上這一類言論的長期“洗禮”。
我想,不少和我一樣,都在社交媒體經常刷到“詛咒日本人學校”的影片,各種離譜的造謠隨之而來。甚至有一位我從小就喜歡的香港演員還公開發了一條社交媒體資訊:
我在一些影片看到,日本在內地建了很多學校,但這些學校沒有一箇中國學生,全部都是日本人,這些訊息是真還是假的嗎?有沒有人可以給我一個合理解釋?
這些香港演員本是這類影片的受害者,但當他將這條資訊公開發出去,他也成了“施害者”之一。

今年以來,煽動中日對立的資訊在網際網路上肆無忌憚:戰馬事件、農夫山泉被黑、“鐵頭”闖神社……

每一樁事件都在社交媒體上製造出巨大的聲浪。
但令人齒冷的是,不少平臺一直保持著驚人的沉默,或者說,“高貴的中立”,更沒有作任何有效的干預。
這叫什麼,這叫“悶聲發大財”。彷彿只要他們不說話,那些人的作惡就與己無關。
直到胡友平女士之死,網易立即展開專項巡查,“對相關事件內容中有過度解讀,釋出宣揚群體仇恨、挑動民族情緒的極端言論等現象的使用者進行處置”。
但其他平臺呢?他們還想繼續沉默是金嗎?
我想,這次真正讓一部分公眾忍無可忍的,還不是單純的日本母子遇襲。這件事或許可以視作偶發事件,但是當胡友平女士被公佈死訊後,我們憤怒且驚愕地發現:竟然還有人為行兇者叫好,對奮不顧身的胡友平女士惡語相加,甚至有人說她死有餘辜。
暴力事件是偶發,但這種仇恨言論絕不是偶發。
並且,如果全社會都對這種言論聽之任之,很多事情還會不會偶發就很難說了。
行兇者被捧為“民族英雄”,見義勇為的犧牲者被侮辱為“日本特務”,這樣的顛倒黑白,誰還能假裝歲月靜好?
這也就是公眾對網易叫好的根本原因,也是公眾在熱切等待其他平臺表態的根本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