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時,電商平臺間一年一度的618大戰,已經如火如荼。
但你知道,這些平臺,都是怎麼賺錢的嗎?
其實,大部分電商平臺賺錢,都是透過這5種模型:
會員費。流量費。服務費。佣金。差價。
今天,我想斗膽和你聊聊這5種模型。在理解這些模型後,你可能會發現,今天所有電商平臺之間的競爭,更高階的形式,其實都是收費模型競爭。
如果,你是電商從業者,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接下來選擇合適的平臺,有所啟發。
如果,你是商業愛好者,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更清晰地理解,這些平臺日常的行為邏輯。
準備好了嗎?我們一個個來看。


你辦過會員嗎?
淘寶、京東還有盒馬……這些平臺的會員,你可能都聽說過。
那你知道,還有一種會員,是向商家收費的嗎?
這就是我想和你分享的,第一種平臺模型,會員費模型。
這種模型是什麼樣的?
簡單來說,就是隻要我想在你的平臺賣貨,每年就必須給你交一筆錢。
聽起來,有點類似於,我們平時去山姆、Costco那種控制“進入門檻”的會員卡。
只不過,商家成了消費者,商品成了“接觸客戶的機會”。

早期一些B2B電商,就是以會員費模型為主的。
它怎麼賺這筆錢呢?
那時候,B2B電商平臺的主要價值是資訊撮合,在工廠和商戶之間,搭建溝通橋樑。要是工廠想透過平臺找買家,就得先交一筆會員費。不管最後,貨賣沒賣出去,這筆錢平臺都會收。所以,對平臺來說,這種收費方式的優點,就是非常簡單。
但缺點就是,收費效率太低。
為什麼呢?
你看,有的工廠交了會員費,可能一年也開不了幾單。有的呢,生意又好的不行,一年要賺好多好多錢。
可對平臺來說,不管他倆誰賺的多,自己也只能收到一筆會員費。面對那些,賺到超額收益的工廠,平臺只能眼巴巴望著。
顯然,對於一家科技公司而言,這樣的收費效率並不高。
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提升一點效率呢?
有的。


流量費模型
有聰明人注意到。
在電商平臺,買一件商品,要靠搜尋。
可是,幾乎每件商品,都會同時存在很多個賣家。當賣家實在太多,一個普通賣家,就可能被排在幾十甚至上百頁,根本無法被買家找到。
那怎麼辦呢?
有人想了個辦法,搞競價排名。
這個競價排名,也是我今天想分享的第二個平臺收費模型,流量模型的核心。
什麼是競價排名呢?就是把流量拍賣給出價最高的人。
平臺怎麼賺這筆錢呢?
你看,你在淘寶開了家店賣電飯煲。想讓你家的貨,在消費者搜尋“電飯煲”時,排在最前面?那就出價吧。
平臺上有200個電飯煲商家,你們一起出價,誰給的錢越多,誰就靠前。
這就叫“價高者得”。

聽起來,這個模式,好像還不錯,無論對商家還是平臺,都是件好事。
但其實,在平臺高效率賺錢的同時,也有讓人糾結的一面。
既然,越靠前,越有機會成交。那隻要有條件的商家,就都會去競價,價格就越出越高,越出越高。直到徹底沒錢賺了。
那怎麼辦呢?商家想了2個辦法。
漲價和減配。
透過漲價。可以用更多錢,投廣告。這樣,平臺商品的價格,就越來越貴,越來越貴。
透過減配。可以省出成本,投廣告。這樣,平臺商品的質量,就越來越差,越來越差。
這時,平臺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也逐漸喪失了戰鬥力。
久而久之,一部分買家走了,緊接著商家也跟著買家步伐,慢慢走遠了。
去哪呢?
一小部分商家,去自己搭建交易平臺了。


服務費模型
為什麼要自己搭交易平臺?
因為,隨著社交媒體的崛起,一部分商家發現,在淘寶之外,還有一個巨大且相對便宜的流量池。可是,很長一段時間,淘寶又封掉了所有外部流量,只允許使用者在淘寶自己的搜尋框去購買商品。
那怎麼辦呢?
於是商家開始自建平臺,來承接自己從各個渠道獲得的流量。
問題來了,自己搭平臺,要花錢養技術團隊,開發、維護、運營……每一項都是巨大的成本,算下來可能都不比買平臺流量便宜。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把這個成本降低呢?
有聰明人想到了,自己可以做個類似基礎設施的平臺,幫這些商家做技術服務“一鍵”搭平臺,然後就能賺上一筆服務費。
這也引出了,今天我想分享的第三個平臺收費模型,服務費模型。
簡單來說,就是靠給商家提供技術服務來賺錢。

有贊就是一家服務費主導的平臺。
你是一個顯示器商家,為了讓自家的顯示器,能擠到前面,掏出去的廣告費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終於有一天,你決定要從站外引流,要自己建一個交易平臺。這時候,就可以選擇有贊,透過有贊提供的工具,定製搭建。
由於有贊只收技術服務費,提供服務工具,不提供流量。因此就有機會比那些賺流量費的平臺,收費更低。
所以那些有接受淘寶之外的去中心化、分散流量需求的商家,也願意選擇有贊這樣的平臺,來建立自己的交易根據地。
但你可能也看出來了,選擇這種收費模型的平臺,大多是靠棲身在巨頭盲點,生長出來的。因此,規模通常很難做的特別大。
所以,還有一部分商家,去哪了呢?
去到佣金模型的平臺了。


佣金模型
什麼是佣金模型?
簡單來說,就是平臺賺錢,靠從每一筆交易裡抽成。
怎麼抽?
比如,提前設定一個10%的佣金率,你每賣出100元的商品,平臺就從你這固定抽走10元,作為收入。
為什麼商家願意跑這兒來呢?因為在這裡,商家和平臺的利益,更容易達成一致。
在佣金模型下,平臺賺的每一分錢,都要確保商品能賣出去。所以,賣貨這件事上,商家和平臺的利益能夠高度統一。
那為什麼買家,也願意到這兒來呢?當然是因為便宜。
對於買家來說,誰的東西便宜,就願意買誰。因此,商品越便宜,成交機率越高。
於是,為了能順利拿到佣金,平臺就會優先把便宜的商品,推薦給使用者。

比如在拼多多,就有一套演算法,對同類商品比價,確保能把流量灌給更便宜的商品。這樣一來,便宜的東西越來越多,願意來平臺購物的消費者,也多了起來。
但這種模式對賣家來說,有時候也比較糾結,售價降到一定程度,商品的利潤終有被抹平的那一刻。
那怎麼辦呢?
商家們逐漸學會了一招:減配。然後用省下來的錢,去降價。這樣,平臺上商品的質量,就越來越差,越來越差。弄到最後,消費者忍無可忍了,同樣會選擇離開。
當然,一些平臺也在積極想辦法,維持住價格和質量的平衡,比如推出“僅退款”機制,用嚴罰來平衡商品的質量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的平臺,透過利用差價模型,掌握定價權,也同樣實現了這個效果。


差價模型
什麼是差價模型?
簡單說,就是平臺透過商品買賣價格的差額來賺錢。

那定價權,又是什麼?可以理解為,一件商品,我賣多少錢,是我的事情,商家你管不著。
聽上去很霸道啊。是的。在差價模型主導的電商平臺,比如自營的京東,以及海外全託管模式的shein、temu這些平臺,商家給一個供貨價,然後就都是平臺的事了。價格平臺來定。定價權,在我而不在你。
那為什麼有定價權,就能保證品質呢?
因為對於這類平臺來說,商品可能是我自己花錢買來的,如果買家因為不滿意產品而退貨,我的收入就沒了,甚至連進貨的錢也得賠出去。或者,商品雖然是商家託管在我這的,但售後和品牌服務都是我的。
所以,這種模式下,商品的退換貨,直接關係到平臺的收入和長期發展,自然也就更能守住質量底線了。
但,這種模型依然有明顯的缺陷。
比如,自營買貨消耗的資金,哪裡來?手裡拿的一大盤貨,怎麼管?太難了,所以自營天生很難做大。像以自營為主的京東,GMV就遠遠要低於,平臺銷售主導的淘寶。另外,在全託管模式的平臺,雖然不需要佔據巨量的資金去買貨,但商家的日子,可能也並不好過,平臺可能挾使用者以令商家,讓商家“不降價,就出局”。這樣商家們,往往很難保持充足的利潤,最後就成了平臺的白牌供應商。


會員費。流量費。服務費。佣金。差價。
5種模型,5種風格,5種發展邏輯。
這也意味著,有5種不同的賺錢的機會和思路。
你最喜歡哪種?哪一種又更有你的機會?
可能,每個人的回答都不太一樣。
但我想,有一點對你我都一樣:從來沒有一種叫完美的選擇。
每一種模型,都有自己的優勢,每一種選擇,也都有自己的侷限。
就像,發展到今天,幾乎沒有任何一家電商平臺,會只選擇某種單一的收費模型那樣。
很多時候出離概念本身,讓概念為我所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徑,才更重要。
祝你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臺。
更祝你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徑。
把自己作為方法。
祝福。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主筆 / 譚笑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79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