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文預測智慧體顛覆平臺主導的消費網際網路格局,但它將如何發生呢?價值不會消失,只會轉移。即便平臺價值捕獲方式不可持續,但其價值仍然需要被創造出來。因此,那些能填補平臺價值空間、且價值捕獲方式更健康的模式,值得格外關注。智慧體經濟,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在平臺經濟的廢墟之上。
基於這一邏輯,本文首先介紹了平臺創造的兩大核心價值。其次,圍繞降低交易成本與創造網路效應,我們展望了基於智慧體的替代性方案。基於以上,我勾畫了智慧體產業結構,並提出“智慧體即生態”的思路。這個思路與當下流行的“模型即產品”形成鮮明對照,希望有所啟發。
01 降低交易成本與創造網路效應
平臺的關鍵價值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當供需雙方分散時,平臺降低交易成本,包括搜尋成本、協商成本、支付(信任)成本以及售後(或追責)成本。進而,一些原本不可能發生的互動得以發生。把N個買方和N個賣方需要各自開發的軟體集中為一個平臺,大大降低軟體開發與運營成本,理論上仍屬於這個範疇。
另一方面,平臺透過創造網路效應,包括使用者網路效應和資料網路效應,為平臺雙方提供多樣性、個性化選擇。進而,平臺的貢獻不是簡單為潛在交易降低成本,更體現在創造新的交易機會。比如,創業者若看到平臺上聚集了大量消費者,而平臺供給側沒有某品類,則很可能成為賣家。
然而,智慧體對平臺價值創造形成替代性威脅(此角度不同於平臺輓歌 聚焦價值捕獲的分析)。一是很多原本只有平臺才具備的能力現已成為泛在要素或公共品;二是大模型、智慧體框架、以及開源協議為編排這些要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三是大模型開源給消費者(以及創業者)賦予了媲美大廠的智慧核心。結果,“供需兩方弱中間平臺強”的原有智慧格局不再成立,進而驅動價值轉移。
當然,平臺存在的意義包括但不限於上述兩點。比如,打車平臺的重要價值包括管控龐大的網約車司機群體,並承擔責任。這種制度性價值可能成為平臺們未來的護城河,卻不在本文討論範疇內了。
02 降低交易成本:平臺解構下的替代方案
如果沒有平臺,消費者如何找到供給?答案很簡單,呼叫通用搜索工具。支付如何解決?呼叫支付工具。物流如何解決?呼叫物流工具。搜尋、支付、物流難道不也是平臺嗎?為何這叫做去平臺化呢?
工具是特定能力的標準化供給,而平臺是一個規則受制於人的場域。比如,搜尋平臺在結果中插入廣告,這對調用搜索工具來說是不可接受的,除非該API描述中對此有明示。但如果這樣,使用者不會選擇該API。這裡的潛臺詞是,市場上存在多種同類API可選。而在平臺中,工具是預設和繫結的,使用者選擇權嚴重受限。

那麼,去平臺化是指,使用者可免於平臺限制自由呼叫各種工具。這樣,平臺作為一個垂直繫結的工具集將解構為水平競爭的工具堆疊。最近,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競相接入MCP伺服器,就是平臺屬性向工具屬性轉移的先行者。
其實,支付、物流等工具早已水平化。未來幾年智慧體在各場景大行其道,將推動這種解構廣泛發生。當智慧編排能力變得氾濫,好工具便顯得稀缺。這樣,當面向2A市場提供工具變得有利可圖,競爭會驅動上述趨勢加速成為主流。
有人問,搜不到電商供給、微博以及大眾點評和攜程的使用者評價,怎麼辦?長期來看,這不是問題。這些資訊是伴生物,會隨著供需遷移而遷移。消費模式向暗流量遷移的趨勢變化會吸引與之適配的供給方式。當這些新供給方式出現,由於平臺鎖定供給的能力大幅下降(或者說,智慧體將給供給方接入多個競爭性平臺提供便利),不排除一些平臺願意把資訊查詢作為工具提供出來,以留住供應商。
03 創造網路效應:圍牆崩塌下的替代方案
網路效應有三種實現方式。一是數字封建主義,即平臺寡頭;二是國家資本主義,如電信網、鐵路網等自然壟斷行業;三是技術共產主義,比如email、web等網際網路應用。上述方式都創造網路效應,區別在於捕獲網路效應的方式。如果數字封建的捕獲方式(圍牆花園)在智慧體時代不可持續,替代性方案是什麼呢?
網路效應的本質是使用者互動驅動的規模增長。回顧消費網際網路發展歷史,對智慧體產業有借鑑意義的是web2.0和短影片的崛起。這兩波都沒有過分依賴補貼,而是緊緊抓住使用者行為正規化變化。
與此類似,智慧體時代的消費模式正在向暗流量遷移。據Adobe監測,AI驅動的美國電商流量自2024年9月以來,大約每兩月翻一番。一家叫DoNotPay公司提供的智慧體,甚至能幫助美國消費者(基於個人財務軟體資料)給運營商寫郵件要求套餐折扣。值得注意的是,企業使用者也在採納智慧體:上述收到折扣請求的運營商,完全可能透過智慧體評估使用者訴求,然後代表該公司回覆郵件,甚至打出“客戶關懷”電話。類似案例,旅行規劃智慧體與航司、酒店、景區等服務提供商智慧體之間互動,互動流程如下圖所示

這種消費側與供給側智慧體之間的直接互動,是未來暗流量的主要形式。網路效應隨之出現:越來越多的消費側智慧體出現,將促使供給側智慧體的釋出;越來越多的供給側智慧體,將激發消費側智慧體的創新和多樣性。網路效應將推動越來越多經濟活動向這個智慧體網路匯聚,所謂的智慧體經濟進而成型。
這依託開放協議,而無需依賴平臺。
有人把智慧體比作網際網路上的網站。該比喻捕捉到了重點:未來每個智慧體都可以在網際網路上註冊第一無二的身份(類似於網址)並提供可訪問性。但該比喻沒有傳遞的是,智慧體不再是一個被動等待訪問的資訊頁面,而是善於主動出擊、幫助主人(包括C和B)完成意圖的行動者。
網站之間透過超連結靜態互聯,而智慧體之間透過行動來動態互聯。這樣的行動過去需要平臺支撐,但現在智慧體可自主呼叫工具“獨立”完成。
04. 智慧體經濟的產業結構

我已闡述了基於智慧體的平臺經濟替代方案。由此得到的產業分工,就是智慧體經濟的產業架構,如上圖所示。
降低交易成本的核心是智慧體呼叫工具生態,而創造網路效應的核心是智慧體互聯生態。概念上區分兩者是重要的,但在商業設計中是整體。比如,旅行規劃是單個智慧體呼叫工具就能實現的任務,但從規劃到完成票務,則需要多智慧體互動。大量智慧體服務商將湧現出來,分食原本被捆綁在平臺超級app內部的各種場景。
支撐智慧體服務層的,除了大模型,還包括連結生態的開源協議。目前,支援以模型為核心編排工具生態的協議是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而支援智慧體獨立身份和智慧體之間互動的協議是ANP(Agent Network Protocol)。MCP已成燎原之勢,體現了業界對單點智慧體能力的關注。但分食平臺價值必然建立智慧體網路(而非單點)之上。進一步瞭解ANP,推薦其建立者常高偉的公眾號
為具象化智慧體經濟與平臺經濟之間的關係,不妨遐想網約車平臺未來的遭遇:
汽車出廠時智駕系統就集成了智慧體服務,成為一個硬體智慧體。目前,對車的排程是透過司機面前的app實現的。未來,汽車智慧體可對來自多平臺來的需求進行篩選。當然,它已呼叫高精地圖等工具獲得即時位置資訊,並對外發布。需求可能來自滴滴這種工具性平臺,但也來自目的性和場景性的上游智慧體,如商務、通勤、旅遊等專業智慧體或者消費者終端上的個人助手。當然,上述消費側智慧體也可能把滴滴當做工具呼叫。總之,滴滴在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失去使用者介面。這時,與其說它是平臺,不如說是林林總總智慧體服務提供商中的一員。
05 模型即產品 vs 智慧體即生態

必須承認,所有變化的源頭是大模型。但我沒有從大模型開始。相反,我採取自頂向下的思路,以平臺經濟為出發點,勾勒了尚未成型的智慧體產業。由此,我得到一種不同於主流“模型即產品”的視角。我稱之為“智慧體即生態”。
既然著眼尋找平臺經濟的替代性方案,強調生態毫不奇怪。具體來說,MCP和ANP就是現成的生態構建工具。利用MCP協議,按照智慧體原生的方式去呼叫工具,相比視覺路線模仿人去操作瀏覽器,有生態級的原生優勢。利用ANP協議構建多智慧體生態,則需要更踴躍的探索。
Manus、DeepResearch以及智譜最新產品都是孤島型智慧體,以獨立交付價值作為核心特徵。輿論可能對於這類單點產品投入了過多注意力,而忽略了智慧體在生態層面創造價值的潛力。同樣,那些擔心被模型吞噬的創業者,更需要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生態上。模型進步能吞噬功能,但不能吞噬生態。有一個好的生態,就是你的護城河,而模型進步總能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