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是平臺工程的懷疑論者。
2018年,我們創造了"內部開發者平臺"(Internal Developer Platform)這一術語並構建其基礎框架,助力企業實現規模化平臺建設。
此後,採用平臺工程的團隊數量每年翻倍。儘管取得顯著成功——PlatformCon等行業活動及專業社群蓬勃發展——我仍質疑這究竟是實質性變革,還是即將消退的市場營銷噱頭。
這種質疑在去年發生轉變。我開始觀察到:過去2-3年間,已有組織將80%的運維工作遷移至高度最佳化的平臺,其成效令人震驚。與高層管理者的對話揭示出兩個持續主題:產品上市時間縮短50%,平臺工程正在吞噬其他職能。更少平臺工程師支撐更多開發者,而運維、資料庫管理、安全、可觀測性及SRE等角色正被平臺吸收。包括CIO與CEO在內的決策者深度理解其平臺戰略,視其為業務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上市時間加速雖引人注目,但"平臺工程吞噬一切"的表述更值得關注。某大型硬體製造商CEO將其描述為"軟體開發的工業化"——從"手工小作坊"轉向"流水線生產"。儘管此模式未必適合小團隊,但對大型組織而言,這完美契合2025年及AI時代對速度、規模與安全性的要求。2010年代的"自由式"開發模式已顯不足。
我們正處於軟體開發的工業革命程序中。我們正在構建結構化數字工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高標準生產軟體。平臺工程師正是這些生產線的建造者,從基礎設施到安全防護、從開發者體驗到產品所有權,各類職能現均融入平臺正規化。若您的專業技能無法適配此生產線,則將面臨淘汰風險。
參考1906年亨利·福特將手工藝汽車製造轉變為流水線生產的變革:此前家庭作坊需大量專業工種協同作業。
以租車公司SIXT為例,800名開發者僅由40名平臺工程師支撐——開發者與平臺工程師比例達20:1。相較之下,傳統架構中每5名開發者即需配備運維/安全/基礎設施人員各1名。效率與速度的提升具有里程碑意義。實現此目標需高度標準化與流程最佳化:Postgres資料庫若存在100種配置方式,系統將不可維護。
近期我收到批評意見,指出"平臺工程師"職稱較常規定義更寬泛,需具備架構、軟體開發、安全與運維等多領域技能——此觀點成立。
當下亟需明確平臺工程內部的專業細分領域。我們應加強相關討論,針對不同角色開發培訓體系、支援機制與文件框架。
-
平臺工程總監(HOPE):領導崗位,統籌全域性平臺工程職能,負責制定戰略方向、確保與業務目標對齊並協調各平臺工程團隊。需具備跨架構、軟體開發、安全與運維的多領域技能。
-
平臺產品經理(PPM):規劃與結構化領域專家工作,擔任平臺工程團隊與組織需求間的橋樑。透過功能優先順序排序實現價值最大化,需同時理解平臺技術細節與使用者需求。
-
基礎設施平臺工程師(IPE):定義資源預設配置,維護平臺執行所依存的底層基礎設施(含伺服器、網路及資料庫),確保平臺具備可擴充套件性、可靠性及高效性。
-
開發者體驗平臺工程師(DPE):聚焦平臺易用性與最佳化,透過工具鏈精簡、摩擦點消除及體驗增強,為開發者建立工具模版與文件體系。
-
安全平臺工程師(SPE):維護與治理策略檢查及籤核流程,將安全措施直接嵌入開發流水線,制定並實施安全策略,確保平臺具備魯棒安全控制。
-
可靠性平臺工程師(RPE):由傳統站點可靠性工程師(SRE)演化而來。職責包括設定可靠性標準、按應用需求調整資源配置。在平臺工程技術棧中,主要負責監控與可觀測性平面,並對生產環境資源平面進行精細化調優。
-
運維平臺工程師(OPE):透過日常運維管理、效能監控、故障排查及更新部署,確保系統平穩執行,保障平臺持續可用性。
產品開發者將如何演變?其角色正逐漸轉型為平臺消費者,專注於特定程式碼領域。只要理解平臺行為邏輯,這並非負面趨勢。
這對 Oracle DBA 或運維人員等傳統角色意味著什麼?其職稱正逐漸過時。儘管未來5-10年仍存工作機會,此類崗位終將消失。
正如軟體已變革從電影到農業的各個產業,平臺工程正在變革軟體開發本身。亞馬遜、Netflix與谷歌等企業的成功證明:軟體顛覆傳統產業並非短期趨勢,而是永久性變革。同理,平臺工程不僅關乎開發者體驗最佳化與基礎設施標準化,更決定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結論
平臺工程必將成為軟體開發的主導力量。這不僅是工具或流程的升級,更是正規化轉換。擁抱平臺工程的企業將在這場技術變革中佔據優勢。該轉型需要專業知識、協作能力與戰略遠見,但其回報將極為可觀。平臺工程不僅影響軟體開發——它正在成為軟體開發的新基石。
作者:Kaspar Von Grünberg 編譯:場長 注:作者是 Humanitec CEO。Humanitec是一家出售內部開發者平臺軟體的公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