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最大的食品安全醜聞被揭開!和煤油混運的食用油到底上沒上我們餐桌?

最近,2017年的一則老新聞被翻了出來。
原來,優恪網選擇了市面上10款暢銷油辣椒產品送德國去檢測,結果老乾媽、海天、老幹爹等產品裡“莫名其妙”混入了礦物油。
優恪網說這些產品不應在市場上銷售。
你可以看到,那時很多報道都拿超過歐美標準說事。
當時這些謎團沒完全弄清楚。
老乾媽回應說他們生產工序都是正常正規的,你們第三方檢測不權威。而優恪網則回懟說,那你挑一個正規的再測一次?
總之這事爭來爭去,最後沒出定論。

結果最近出了個新聞,讓不少網友把這事想起來了。

新京報說他們跟蹤調查了幾個月,發現一件大事
運完煤油的車,車裡還殘留十幾升煤油呢,他們不清洗,直接就用來運食用大豆油。
光被記者拍到的,就不止一輛車了。
記者詳細報道了兩輛車。
一輛油罐車從寧夏到河北秦皇島,運送煤制油;它再從河北三河市,開始運送食用油。
它沒有清洗,一輛車裝過兩份油。
另一輛罐車也差不多。
把寧夏的煤制油,送到河北石家莊後,沒清洗,他又跑到天津準備裝食用油。
兩輛車不管不顧,只在乎自己開車能不能賺錢,所以就一會兒裝食用油,一會兒裝煤制油。
新京報說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很多網友把上面兩個新聞聯絡在一起,說過了這麼多年終於破案了,合著是你老兄一車兩油這麼高效運輸啊。
時隔七年,這兩件事不一定有關。
但網友關心的顯然不是七年前的老乾媽,而是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

這次被拍到的企業叫匯福糧油集團。
這可是個大公司。
自2004年以來,連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中國製造企業500強”,“中國食品工業十強企業”。
然而我們來複盤一下,這麼影響力深遠的企業,在檢測時做了什麼?
驗油罐就是走過場;
司機上傳照片,就是上傳舊圖都行。
罐體標註的內容,一會兒“普通液體”,一會兒“食用油”,用清潔劑塗改就行。
如此粗糙的PS技術、如此寬鬆的檢驗標準,都被這個糧油集團一次又一次忽視了。
但你說它專業吧,它還處處知道留痕工作的重要性;
但你說它不專業吧,也不檢查檢查工作的質量。

遇到熟人還能放寬,徹底讓他走過場的方式,只能說有恃無恐了。


要知道,這些還是新京報記者遠觀情況下報道的,要是打入內部深挖,不知道挖出什麼細節來。

於是,這些食用油被做稱什麼,最後被誰吃了,吃的人又吃了多久,是更可怕而敏感的話題。


有人問“那是不是以後這家的油就不能吃啦?”
但從“這是個公開的秘密”來說,我就怕這根本不是一家的問題。

毫無疑問,

這是這些年國內我聽過最駭人聽聞,最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之一

。關鍵它完全不可能避免。



三鹿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你可以說你沒生孩子,或者你買進口奶粉。

泡麵用人腳踩酸菜,你可以說你不吃泡麵,而且其實很多傳統發酵就是這麼做的,除了想起來噁心,其實沒啥大危害。



但食用油這事不一樣。

柴米油鹽醬醋茶,你只要還吃飯,就不可避免地會吃到油。
當最基礎的原材料被汙染,後面環節無論多麼合規,無論多少道工序都沒意義。
也就是說:
無論你是誰。
無論你是貧是富,住翠湖還是沒地住。
無論你平時吃素還是吃肉,愛吃油條還是舒芙蕾。
都有可能已經吃過這被汙染的油了。
所以我說這事和所有人有關。
這種“煤油和食用油”的事情,到底發生了多少起?
是某幾個品牌的事還是大規模的普遍事件?

也是現在我們最應該關心的事情。



要知道“未精製或低階精製的礦物油”可是一類致癌物。也就是說,假如這車裡只是混入煤油,也是妥妥的致癌了:

如果混入過其他更嚴重的物質呢?
想都不敢想。

可悲的是,出現這麼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後,微博上居然有人在吵“到底中國食品更不安全還是外國食品更不安全”….

我就想知道,這時候爭這個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真的不懂。

我就想吃乾淨衛生的食用油有錯嗎?合著還得其他國家都做得好,我們才能吃食用油嗎,否則就該吃煤油嗎?
這種比爛邏輯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我總會想起一句歌詞:“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
只要這事是真的,我希望最後的結果,友善點。
起碼不該是報道的記者有問題,也不該是大家的嗅覺有問題。
隨後,幾家大型糧油企業,表示他們的只管賣油,這些“散油”是由購買方自己找車來拉的,他們沒法管,但他們自己的產品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細看新京報的調查,發現他們追蹤了運油車從哪裡來,去哪裡裝油,但卻沒提到這些大豆油的去向。
乃至於一些博主惡意推測:
“大豆油也有工業用途,會不會這些大豆油根本就是被工廠拉去做工業品了,新京報故意隱去大豆油的去向,就是為了攻擊央企。”

這裡我們不提價值判斷,還是回答最重要的那個問題:


新京報報道的兩輛車去哪了?
真的是送去做工業品,新京報是惡意帶節奏嗎?
答案是否定的。
關於這個問題,推薦大家看B站博主@高劍犁的最新影片。
BV號:BV1nS411w7Bh。

博主透過新京報的影片,查到了兩輛車的去向。


尾號為65Z的第一輛車,送去的企業在物流單上能查到,叫“河北物流集團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這公司的主營業務是批發、運輸鋼鐵材料,大豆油確實不一定是用來吃的。

而尾號為76W的車,雖然影片裡全程給車輛尾號打碼,但是在過秤的時候,車牌號還是顯示出來,是“冀E5476W”。


在大貨車裝了GPS的情況下,大貨車的位置,其實是公開資訊。
博主透過查閱貨車軌跡,發現最後這輛車裝了36噸“問題油”,最後送去了“陝西省漢中市新力油脂公司”。
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農副食品加工”,主營業務為:
初級農產品收購;農副產品銷售(除依法須經批准的專案外,憑營業執照依法自主開展經營活動)。許可專案:食品生產;食品經營(銷售預包裝食品)(依法須經批准的專案,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具體經營專案以審批結果為準)。


我查到他們2022年被行政處罰的公告,說是生產無標籤的預包裝食品,最後被沒收了76瓶菜籽油:
說明他們就是賣食用油的:

這是典型的鄉鎮企業,這些“問題油”,最後多半就是被當地老鄉給吃掉了。


博主的調查不限於此。


鑑於這司機這次裝完煤油沒有清洗就裝大豆油,合理懷疑以往他也不一定會清洗,所以博主繼續調查這輛貨車,最後發現這輛車每次都是先從寧夏的“國能寧煤”運送煤制油去全國各地,然後返程拉上食用油賺外快。
有時候把煤油送去廣東,然後把東莞的食用油送去河南駐馬店遂平縣。

有時候把煤油送去廣東,然後把東莞的食用油送去陝西咸陽。


他送貨的名單裡甚至還有不少知名大企業,但是在送大企業之前有沒有清洗油罐,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這其實也解釋了為什麼新京報沒去追蹤這些貨車的去向,因為涉及的大小集團太多,利益過於複雜。
調查記者也有自己要應付的壓力,過去甚至有調查記者因為揭開黑幕被打擊報復的案例,你不能要求他們什麼都承擔。
這位新京報記者能實名做到這步已經非常非常了不起了,這時候還跑去汙衊他的,感覺也有點太沒良心了。
有網友汙衊調查記者
還是那句話,這事和所有人有關,絕對不能因為說什麼牽扯麵積太廣就不了了之。
現在大家火力集中在賣方,但其實買方和運輸方也有非常大的責任,也應該大規模排查。
我最新看到的話術是“煤制油不是煤油,吃不死人,大家不要被帶節奏了”。
也不知道到底是健康重要,還是“別被帶節奏重要”。
要知道“未精製或低階精製的礦物油”可是一類致癌物。也就是說,假如這車裡只是混入煤油,也是妥妥的致癌了:
不要覺得“不可能改變”就啥也不說,啥也不做。
不要說什麼“別的國家也不好,就認為這是正常的”。
沒有人想吃混了煤制油的大豆油。我們不該吃,那些鄉鎮的老鄉們也不該吃。
食用油車應該專車專用,我們也值得吃專車專用的食用油。
這事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不要比爛,不要陰謀論,找到人負責,努力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好一點。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不是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