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按即可免費加入哦👆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16發財油菜君
來源:雪球
通脹的啟動與傳導路徑並非固定不變,但通過歷史週期與底層邏輯分析,可總結出以下規律。本文結合全球歷次通脹案例、商品屬性差異與傳導機制,構建多維分析框架:
一、通脹啟動的典型路徑:從金融屬性到商品屬性的擴散
1. 第一階段:貴金屬與稀有金屬率先啟動
黃金的“先知先覺”屬性:黃金對貨幣政策和避險情緒高度敏感,往往最先反應。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後,黃金在量化寬鬆初期率先上漲;2020年美聯儲無限QE後,黃金創歷史新高。其邏輯在於:
貨幣超發訊號:黃金與美元實際利率負相關,央行擴表直接推升其價格。
避險需求:地緣政治(如俄烏衝突)或經濟衰退預期下,資金湧入黃金。
稀有金屬的新能源角色:鋰、鈷、稀土等因新能源轉型需求成為新週期先行者。例如2021年鋰價因電動車需求爆發上漲400%,帶動銅(電力基建)和鎳(電池材料)跟漲。
2. 第二階段:能源(原油、煤炭)接力上漲
原油的核心傳導作用:作為“工業血液”,原油上漲透過三條路徑擴散:
直接成本推動:油價上漲推升汽油、航空燃油、化工品(如聚乙烯)價格。
替代效應:高油價促使發電轉向煤炭,推升煤價(如2022年歐洲能源危機中天然氣短缺導致煤炭需求激增)。
產業鏈聯動:原油是化工品(化肥、塑膠)的原料,其漲價向下遊傳導。
地緣政治放大器:石油危機(1973年、1979年)、俄烏衝突(2022年)等事件導致供給中斷,加速能源價格飆升。
3. 第三階段:農產品與化工品滯後上漲
農產品的成本傳導鏈條:
化肥依賴能源:合成氨(天然氣制)和鉀肥(煤炭制)成本隨能源上漲,推升種植成本。
氣候與庫存因素:極端天氣(如2022年北美乾旱)疊加低庫存(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降至26年低點),進一步放大價格波動。
化工品的末端傳導:原油和煤炭作為基礎原料,其漲價傳導至化纖(滌綸)、塑膠(PVC)、橡膠等工業品。
4. 第四階段:全面通脹擴散至終端消費
PPI向CPI的傳導:上游原材料漲價透過製造業(如家電、汽車)和服務業(如物流)傳導至終端消費品。
工資-價格螺旋:能源與食品價格上漲推升生活成本,引發勞動力市場要求加薪,形成正反饋。
二、歷史週期中的路徑差異:驅動因素決定傳導順序
週期型別典型案例 啟動品類傳導邏輯
貨幣寬鬆驅動型 2008-2011年、2020-2022年黃金→銅→原油→農產品流動性氾濫推升金融屬性商品,再透過需求復甦帶動工業品
供給衝擊驅動型 1973-1974年石油危機原油→黃金→化工品→糧食供給中斷直接衝擊能源,再透過成本推動擴散
需求拉動型 2001-2008年中國工業化銅→鋼鐵→煤炭→原油中國基建與地產需求拉動工業金屬,再傳導至能源
政策干預型 2016-2018年供給側改革鋼鐵→煤炭→電解鋁→化工品國內去產能政策人為收縮供給,黑色系領漲
關鍵差異點:
貴金屬的領先性:在貨幣寬鬆週期中黃金最先啟動(如2020年),但在供給衝擊週期中可能與能源同步(如1973年)。
農產品的彈性:在氣候與地緣衝突疊加時(如2022年),農產品可能脫離滯後性,與能源同步上漲。
新興品類的影響:新能源轉型使鋰、稀土等稀有金屬成為近年通脹的新起點,打破傳統路徑。
三、傳導路徑的底層邏輯:商品屬性與產業鏈位置
1. 金融屬性強弱排序
敏感度:黃金 > 白銀 > 銅 > 原油 > 農產品
邏輯:金融屬性強的品種對貨幣政策和投機資金更敏感。
2. 產業鏈傳導層級
上游:稀有金屬(鋰、稀土)→ 能源(原油、煤炭)→ 基礎化工(化肥、乙烯)↓ 中游:工業金屬(銅、鋁)→ 黑色金屬(鋼鐵)→ 化纖(滌綸)↓ 下游:家電/汽車(終端製造)→ 食品(加工)→ 服務(物流、零售)
傳導速度:上游至下游通常需3-6個月,但若中游產能過剩或需求疲軟,傳導可能中斷。
3. 價格彈性差異
彈性從高到低:稀有金屬 > 貴金屬 > 能源 > 農產品 > 化工品
原因:供給剛性(鋰礦擴產需5-7年)與需求剛性(能源不可替代性)決定彈性
四、當前週期的特殊性:新能源與地緣衝突重塑路徑
1. 新能源
轉型的“雙刃劍”效應
新需求:電動車與光伏拉動鋰、銅、白銀(光伏銀漿)需求,使其成為通脹新引擎。
新供給瓶頸:稀土(中國控制95%冶煉產能)、鋰(南美鹽湖擴產滯後)的供給集中度加劇價格波動。
2. 地緣衝突的“供應鏈武器化”
案例:2022年俄烏衝突導致鎳(俄羅斯佔全球電解鎳產能22%)、氖氣(烏克蘭佔全球70%)斷供,價格短期暴漲。
新規律:關鍵礦產(如鎢、銻)被納入國家戰略儲備,價格受政策干預影響加大。
3. 逆全球化下的傳導變異
區域價格分化:歐美“碳關稅”推高本土鋼鐵成本,而中國透過控產量維持低價,形成全球價差。
供應鏈重構成本:企業為規避風險建設冗餘庫存(如晶片),推升原材料需求。
五、投資啟示:跟蹤先行指標與週期定位
1. 關鍵監測指標
先行指標:黃金價格(貨幣政策預期)、銅金比(經濟復甦強度)、原油庫存(供需缺口)。
滯後驗證指標:美國CPI中能源分項、中國PPI向CPI的傳導率。
先行指標:黃金價格(貨幣政策預期)、銅金比(經濟復甦強度)、原油庫存(供需缺口)。
滯後驗證指標:美國CPI中能源分項、中國PPI向CPI的傳導率。
2. 週期定位工具
美林時鐘修正版:在“過熱-滯脹”階段超配黃金、能源;在“復甦”階段佈局工業金屬。
產業鏈輪動策略:上游漲價初期持有貴金屬/能源股,中後期切換至具備定價權的下游
消費龍頭。結論:動態框架下的路徑預判
每次大通脹的傳導路徑可歸納為“貨幣訊號→供給衝擊→成本傳導→全面擴散”,但具體順序需結合三點分析:
驅動因素:貨幣寬鬆、地緣衝突、需求爆發的相對權重;
商品屬性:金融屬性與商品屬性的平衡(如2020年黃金受流動性驅動,2022年原油受供給驅動);
政策干預:供給側改革(中國2016年)、價格管制(美國1971年)可能扭曲市場傳導。投資者需建立“宏觀+產業+政策”的三維分析框架,而非機械套用歷史規律。
14章核心課程,聚焦大類資產投資方法論,重點介紹A股/港股/美股/債券/商品等資產的特性;精講優秀標的案例;入群即可獲得1本配套教學書籍……快來加入!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課程為雪球基金髮起,僅作為投教科普,不構成投資建議。
雪球基金是獲證監會核准的持牌基金銷售機構,提供安全高效的基金投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