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離譜的事,竟然都是真的

全文共5700字,音訊在文末。
上回說到糞票的事,很多年輕的朋友表示目瞪口呆,然而這卻是鐵的事實。畢竟那時候土地肥力不足,糧食產量低下,小麥每畝產量也就一百斤左右,因此連糞便都成了戰略資源。
這也說明,我們必須講好新中國的歷史,才能更加體會到我們的父輩祖輩有多不容易,才能更好理解剛誕生的新中國有多麼的艱難,才能更加認識到第一代國家領導人有多麼的偉大。
其實新中國還有很多離譜的事,比如燒炭、燒煤、燒柴的公交車。這是因為建國初期,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國內石油供應極為緊張。
我們當時的新疆和甘肅玉門也產石油,東北也能生產一些人造石油,但產量極低,1949年的原油產量僅有12萬噸,這點產量還得優先供應軍需。
能不能從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進口呢?當然可以,而且每年都進口。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購買石油所用的外匯,其實都是其他物資出口掙來的。
新中國一窮二白,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工業品,也只能拿糧食、棉花等農副產品換。國內本身就缺衣少穿的,那意味著有更多的人挨凍受餓。
沒有了燃料,那些繳獲的、購買的汽車,都成了廢鐵。但如何廢物利用呢?那就是改裝,改裝成燒炭、燒煤、燒柴的。下圖是南昌的第一代燒炭公交車。
所謂燒炭燒煤燒柴的公交車,其實是在車尾部加裝一個煤氣發生裝置,煤氣頂替汽油送入汽缸當燃料。民國時期,木炭汽車在很多大城市已經出現。
新中國成立後,燃油供應十分緊張,即便從社會主義國家新進口的斯柯達客車(捷克斯洛伐克)、伊卡路斯客車(匈牙利),也不能直接上路,必須先得改裝成燒炭的。
木炭公交車的司機非常辛苦,每天出車前必須要做三件事——領煤、生火和拖車。開到中間,還需要給爐子加炭加煤,到終點站還得清理爐灰。
如果燒火沒燒好,煤氣不夠用,那麼行駛途中就會拋錨。拋錨之後,啟動也很困難,乘客還得下來幫忙推。老舍曾用打油詩形容這種燒炭汽車: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下車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後來公交車又進步了,沼氣代替了煤氣,缺點是汽車頭上得帶個大沼氣包(天然氣、煤氣也行)。毛主席唯一一次乘坐公交車,就是一輛沼氣動力公交車(19605月,濟南)。
這種氣包車,比燒炭車好了一些,起碼不用開到半路去添煤加炭了,也不用掏爐灰了。但缺點依然很明顯,一是氣味很大,二是不安全,相當於扛了個不定時炸彈。
很難想象,我們的首都北京的公交車,竟然扛著個大包滿街跑。這一幕深深刺痛了一個人。
本篇著重寫偉大復興的第二個燒餅——四三工程,也就是中國第二次大規模技術引進,這也是付費合集“偉大復興強大的七個燒餅——新中國蕩氣迴腸、空前絕後的創業史”第八篇(共18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