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於麗麗
編輯 | 劉旌

「暗湧Waves」獨家獲悉,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近日被迴圈智慧時期投資人在香港提起仲裁,相關電子仲裁申請書也已遞交HKIAC(香港國際仲裁中心)。
截至發稿,月之暗面暫未對此事做出回應。
迴圈智慧是楊植麟和張宇韜此次創業前所在的公司。據知情人透露,本次仲裁的申請方,來自迴圈智慧以及迴圈智慧7家投資方中的5家:金沙江創投、靖亞資本、博裕資本、華山資本和萬物資本。
上述知情人士對我們表示,此次仲裁申請可能緣起於,在尚未拿到來自迴圈智慧的幾個投資方(金沙江創投、萬物資本、靖亞資本、華山資本和博裕資本)的同意豁免書之前,楊植麟和張宇韜等人就已啟動融資並創立月之暗面。
迴圈智慧是一家成立於2016年,面向企業營銷客服的AI軟體提供商。有熟悉迴圈智慧早期歷史的行業人士對「暗湧Waves」表示,除楊植麟與張宇韜外,迴圈智慧還有另一位聯合創始人陳麒聰。“這三位聯創都是技術出身,且結識於清華大學的知識工程實驗室”。
楊植麟曾師從蘋果公司AI負責人Ruslan Salakhutdinov和Google AI智慧首席科學家William W. Cohen,在CMU攻讀博士。陳麒聰則師從亞馬遜AWSAI負責人、機器學習泰斗Alex Smola在CMU攻讀計算機碩士。而張宇韜則在清華大學師從資料探勘頂級專家唐傑教授攻讀計算機博士。直到2019年,迴圈智慧才又引入另一位做市場營銷的聯合創始人揭發。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創業經歷中,儘管早期三人在股權上是均分,但楊植麟並非CEO。他主要負責AI和產品等業務,更多承擔的是首席科學家的角色。CEO是陳麒聰,張宇韜則是CTO。後來,楊植麟和張宇韜以及其他人一起參與創立了月之暗面。
同時,在月之暗面阿里融資案中功不可沒的、前金沙江創投管理合夥人張予彤,也正是迴圈智慧的第一個天使輪投資人。從金沙江創投離職前,張予彤也一直是金沙江創投在迴圈智慧董事會的代表。
據一位AI投資人回憶,當時繼金沙江創投之後,華山資本、靖亞資本、真格基金、紅杉中國和萬物資本、博裕資本也參與進來,迴圈智慧估值一度在2億多美金左右。
據上述知情人透露,楊植麟和迴圈智慧股東的衝突主要發生在2023年之後。
在投資行業,類似衝突並非秘聞。一種來自業內的說法是,這種矛盾或許部分來自融資時間視窗的風馳電掣。
楊植麟在一次採訪中也如此形容道:我們2023年2月開始集中做第一輪融資。如果delay(延遲)到4月,基本沒機會了。但如果2022年12月或2023年1月做也沒機會,當時有疫情,大家沒反應過來—— 所以,真正視窗就是一個月。
另有接近兩家公司的人士向我們表示,同意豁免書遲遲未籤,很可能來自幾家迴圈智慧的投資方,對迴圈智慧後來在月之暗面所佔的股比不滿。
他告訴我們,在國內的幾家底座大模型公司中,“月之暗面的估值上升是旋風式的,最陡峭”,這難免“給迴圈智慧時代估值緩慢爬坡的老投資人帶來巨大沖擊”。
作為最受關注的大模型公司之一,月之暗面的融資歷史一直波譎雲詭。
一位AI投資人曾告訴「暗湧Waves」,這家公司剛剛誕生時,“儘管楊植麟技術稟賦過人,但並沒有商業和管理經驗”,所以覺得“估值能有5000萬美金就不錯了”——繼王慧文英雄帖後,很多人把5000萬美金看做是做大模型公司的起步標準。
月之暗面的最早投資人來自紅杉中國和今日資本。有AI投資人表示,投資月之暗面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融資中最高潮的部分當然是阿里的近10億美金的一輪融資。經此一役,成立僅一年的月之暗面,率先成為賽場上現階段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之後也提前進入30億美金俱樂部。
耐人尋味的是,這次提出申訴的迴圈智慧的老股東,也並不是全部,“可見大家的意見並不一致”。
多位投資人對我們表示,一家連續創業者再次創辦公司,如果未獲得前投資人的豁免同意書,很多投資方不會打款。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機構也會約定“事後處理”,並配有相應的賠償措施。
在上述知情人士看來,參與月之暗面投資的機構估計都做了相應的風險規避,但即便如此,涉及到一家明星創業公司時,“這種事依然是麻煩的。”
據另一位熟悉大廠戰投生態的行業人士透露,阿里也已瞭解到此事。因為曾牽頭完成對kimi投資的阿里戰投負責人胡曉已於9月離開阿里,目前正在跟進處理此事的人是“阿里戰投新的接班人沈沉”。
據「暗湧Waves」瞭解,早在今年上半年,迴圈智慧的幾位老股東就曾給楊植麟傳送過律師函,也有不少知名投資人參與其中的斡旋和調解,但事實來看,“並未被和解”。
在一位參與過多家AI公司融資過程的FA看來,因為時間視窗的緊急,這一代AI創業公司很多都會面對新舊公司的“歷史包袱”問題。月之暗面自然也不能避免。只是對於這樣一家成立才一年半的年輕公司來說,它要解決的棘手問題顯然還有更多。
圖片來源 |IC Pho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