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Talk 是真格分享認知的欄目。
我們在這裡談論最新的行業觀察,先鋒的創業動態,也在這裡與真格老友相聚。我們相信持續的學習和進化,相信最深刻的認知來自實踐。
近期,作為月之暗面的天使投資人,真格基金管理合夥人戴雨森在 WAVES 2024 上談到「最初的決定」是如何做出的,與當下 AI 投資中的非共識。
以下為對話摘編:
Q:大家好!歡迎來到 WAVES。首先請各位用你們的方式來介紹下自己。
戴雨森:真格基金專注天使投資,我們專注投全球的華人創業者的第一筆錢,也在 AI 領域投資佈局了很多公司,比如說我們是月之暗面最早的投資人,以及很多最近很火的 AI 應用,像 Monica.im、Heygen、以愛為舞、Genspark 等等我們都是天使投資人。我們做好了 All In AI 大時代的準備。
Q:我們的主題是討論大語言模型。能否回憶一下投資月之暗面 Moonshot 的過程,因為確實有聲音會認為大語言模型可能不是屬於 VC 的遊戲,矽谷的大部分 VC 都錯過了 OpenAI 這家公司最早期的階段。當時過 IC 的時候,你們說的最重要的那句話是什麼?
戴雨森:我們一直投人,而且我們非常重視投年輕人。
呼應今天「浪潮偏愛年輕人」的主題,我們覺得大浪潮往往是由年輕人推動的。比如 OpenAI 的創始人在創辦 OpenAI 時,一個 30 歲、一個 29 歲、一個 28 歲,都非常年輕。
我們一直尋找最優秀的年輕人。楊植麟在清華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關注他,他是清華上下幾屆公認的「神中之神」,後來在 CMU 的時候也是國際非常知名的一線 AI 學者,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我們非常早就在關注他。
在 CMU 讀博士的時候,他參與創辦了迴圈智慧。我們因為楊植麟,天使投資了迴圈智慧。
這一波 AI 大浪潮,我們認為年輕創業者又會有很多機會,而楊植麟是其中最優秀的人,當他要做大模型的時候,我們認為他是最適合的人選,所以就再次投資他。這是一個對我們很容易的決定。
Q:真格有一個看人理論,他屬於小天才嗎?
戴雨森:當然,他完美符合我們對小天才的定義。
小天才首先是要在新浪潮裡找。在新的浪潮裡大家都同時起步,年輕人往往因為早接觸新的事物,反而可能做得最好。如果你現在再做房地產,很難成為一個小天才。
我們希望這個「天才」,是前面沒有年齡作為限定的——我們不是在尋找 90 後最佳創業者,或者 00 後最懂 AI 的人。我們尋找的就是最佳創業者,就是最懂 AI 的人。
比如說比爾·蓋茨做微軟的時候,他就是最好的程式設計師;扎克伯格做 Facebook 的時候,他就是最好的網際網路創業者。
我們希望優秀沒有年齡作為定語,我們覺得植麟完全符合這樣的條件,他就是世界級的 AI 科學家。
Q:早期投資中的節奏感特別重要。ChatGPT 從 2022 年 11 月釋出至今一年半,中國的 AI 投資行業好幾個春秋了,玩家都出現很多更替,序列也出現很多變化。在面對這麼巨大且波動的浪潮時,怎麼找到自己的節奏感?
戴雨森:在座大家基本都是在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做投資,這已經是網際網路技術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
AI 現在還在比較早的階段,對這樣早的階段我們很多人都沒有經驗,所以很多時候得以史為鑑,從 VC 的發源地矽谷開始,去尋找歷史上可以類比的地方。
要有耐心。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家已經習慣了一個新東西出來,很多人會一擁而上,當年有百團大戰,現在也有百模大戰、百 C(Character.ai)大戰,接下來估計會有百 P(Perplexity) 大戰。
但現在的 AI 或者更具體地說訓練一個大模型,我認為更像晶片處理器的創業,需要有很多資本投入,科研不確定屬性很強,不是利用開原始碼簡單搭一個就可以做好的,而是需要很多的科研投入和試錯在裡面。
何況 ChatGPT 釋出至今也就是一年半的時間,已經誕生了很多新的應用創新和新的場景。
很多人說最近 AI 進化變慢了,我認為是因為大家從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過來,要求很高,大家想到的都是網際網路時代百花齊放,一下子出現很多的新應用。
但我們要意識到,AI 還是比較早期的技術。有很多投資人和創業者說,現在是 iPhone 釋出之後,大幹快乾。但我認為現在的生成式 AI 很難說是 iPhone 時代,更像是黑莓時代。
我們 85 後的人經歷過黑莓時代,95 後的人不知道黑莓是幹什麼的。在黑莓時代,智慧手機技術有侷限,沒有辦法做抖音,哪怕知道抖音很火,但那個時候的技術就是做不出來。
一個技術的發展會首先經歷「技術瓶頸」的階段,想得到但做不出來。等到技術變得比較成熟,才會進入「想法限制」的階段,想得到就能做到,想不到就不行——移動網際網路後期是想法限制期,大家比得是想法創新、增長速度。現在 AI 往往是想得到,但做不到。
在這個階段就要求創始人要對技術有判斷,要預判現有的資源下一兩年的時間裡,技術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如果想太遠,可能沒有辦法落地。
這個時候如果創始人真的很懂技術,尤其是在科研角度有很多的一線認知,就可能有很大的優勢。從投資人的角度看,要有耐心和選擇,黑莓時代不是百花齊放,而是三花齊放,摘哪朵花很重要。
另外就是關於使用者增長和變現,因為我們都經歷過移動網際網路成熟的年代,大家都看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終局,所以大家都在問 AI 的商業模式和終局是什麼。
但是我們在 2010 年能想到移動網際網路的終局是什麼嗎?我認為現在這些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誰說有答案,那大機率是騙子。
我最近發過一個朋友圈,谷歌在 1998 年釋出,到 2004 年上市的時候,才算是找到了比較核心的商業模式。Facebook 是 2004 年上線,2012 年上市的時候才上線了資訊流廣告,找到了長期的商業模式。
如果說現在網際網路的兩大印鈔機谷歌和 Facebook 都花了六年和八年才找到商業模式,我們現在要求一個更早階段的大模型應用,花一年半時間就要找到明確的商業模式,要想清楚終局格局是什麼,我認為這個太早。
在技術早期,最重要的還是滲透率,讓更多的人用起來。在技術的滲透率到一定程度之前,其實都處在快速擴充套件的早期階段。
過早想技術的變現,其實是階段的錯配。我們要關注怎樣讓更多人用到 AI 產品,現在的技術可以做好什麼產品,什麼場景是真正使用者在用的,而不是講概念。尤其是現在資本市場也沒有那麼樂觀的情況下。
Q:成功的 VC 投資基本在早期都有非共識性,這個問題我想問一下,大家在面對今天的 AI,有什麼不同於市場的觀點嗎?
戴雨森:現在不知道什麼是共識,什麼是非共識。
Q:哈哈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那你就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吧。
戴雨森:不要太關注 AI 的變現。
另外就是,通用人形機器人還太早,所以我們一家都沒有投。這個非常值得學習,我們也投資了一些產業鏈裡面的公司,但說到人形機器人進家庭,解決通用任務確實太早了,肯定沒有到 GPT 時刻。
Q:你認為是早到 VC 都不應該投嗎?
戴雨森:要看你是從科研還是投資的角度,如果對回報時間沒有要求或者只是估值上去了找人接盤那也許可以,但從落地角度一定是非常久,10 年以上的事情。
Q:回到 Moonshot,你們會不會擔心市場過熱會提前透支公司的估值增長空間?能否預測一下中國這波大語言模型公司的天花板可能會在哪裡?
戴雨森:如果做成了 AGI, 多少錢都便宜。如果做不成,不管 3 億還是 30 億都很貴。現在有巨大的不確定性,估值很難,但我們知道這是一件大事。
資本市場是躁鬱症患者,幾年前 30 億美金根本不算高估值,現在資本市場不太好,大家 30 億美金就覺得太貴了。但估值始終是相對的,能否最後把技術變成產品、落地才是最重要的。
移動網際網路早期,Instagram 10 億美金賣給 Facebook,當時就 13 個人。大家說這個公司這麼早,這麼小,也沒有收入,就賣這麼多錢。最後發現值幾百億美金。
在一個超大技術革命早期的時候,如果一家公司真的可以成為裡面最領先的玩家,不管是誰,如果這個公司估值是幾十億美金,我並不覺得很高。現在你說中國的資本市場有沒有泡沫,現在起泡劑都快沒有了,有泡沫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