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張 進
編輯丨陳彩嫻
今天,延續近一個月,楊植麟、月之暗面跟迴圈智慧老股東金沙江創投為首的四家投資機構的仲裁案,隨著朱嘯虎昨天怒發兩條朋友圈,隨後又通過幾家媒體「披露」張予彤跟月之暗面的關係而走向高潮。
昨天上午朱嘯虎連發兩條朋友圈,回應一個月前跟月之暗面的仲裁案紛爭,再次把今年4月以來深陷輿論漩渦的這家明星大模型公司推上風口浪尖。

不同於此前4月地含沙射影,這一次直接點名道姓,將矛頭直指月之暗面和張予彤,這位被認為是一手扭轉月之暗面早期融資不利局面的幕後操盤手。
上個月,月之暗面(以下簡稱“月暗”)創始人楊植麟、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被迴圈智慧時期投資人在香港提起仲裁,仲裁申請方是迴圈智慧以及迴圈智慧7家投資方中的5家:金沙江創投、靖亞資本、博裕資本、華山資本和萬物資本。
當時,網路上整體輿論風向是偏向月暗以及背後的楊植麟等幾個創始人的,認為是這幾家沒有投月暗的老投資方在看到今天月之暗面跑到國產大模型第一梯隊後,覺得虧了,所以朱嘯虎的金沙江創投帶頭逼宮,提出天價要求,甚至有訊息稱他們獅子大開口,對月暗提出希望獲得公司創始團隊一半股權的訴求。
此訊息一齣,月暗跟金沙江等迴圈智慧五家老股東之間的衝突被擺上檯面,一時間都在等「朱嘯虎的朋友圈」。
間隔不到一個月,IP顯示還在日本的朱總昨天凌晨親自下場,看樣子他是被一篇支援月之暗面的文章《寫給創業者:從月暗仲裁案,學價值1億美金的教訓》給刺激到了。
朱嘯虎還將兩條朋友圈截圖同步到了小紅書,可以看到,在寥寥無幾的評論下,一大部分評論都是指責他對年輕創業者太過苛刻,認為他是在宣洩因“誤判”而錯過月之暗面的不滿。這種指責也被他在後續的回應中稱為「水軍的攻擊」。

根據朱嘯虎的朋友圈,用三點回應了近一個月來“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被迴圈智慧時期投資人在香港提起仲裁”爭議,總體意思是月之暗面分拆出去獨立並未得到迴圈智慧全部股東的簽字同意,其次直指張予彤才是整件事情的罪魁禍首,在對月之暗面的操作中對金沙江創投及其他四家老投資方存在“欺瞞”行為。
隨著朱嘯虎爆料越多,輿論不再一邊倒,有投資人開始站在朱嘯虎一邊,輿論開始對這家成立不到兩年估值便超過30億美金、還孵化出Kimi這樣高熱度的產品的公司不利。
一部分人對於Kimi以及張予彤在月之暗面的一些操作上,認為倆人操守不行。
朱嘯虎不僅點出張予彤因不顧職業道德而違背商業道德甚至涉及違反法律,還暗諷張予彤跟月之暗面的關係曖昧不明,大有怎麼鬧大怎麼來的架勢。
按照他的說法,他對張予彤的憤怒在於,張予彤違背了LP的受託責任,因為張予彤在月之暗面有相當於14%的股份,而母公司迴圈智慧才只有9.5%。簡單講,張予彤還沒從金沙江離職時就參與創辦月暗,並隱瞞自己在月暗的股份所得,而按照受託責任,投資任何一個專案,在專案上獲得的收益都是屬於基金的,都要算給LP的回報。
所以朱嘯虎要求張予彤要給一個說法,道歉、股份退一部分、退大部分,這些都可以商量。
而隨著如今月暗估值水漲船高,這其中牽扯到的是巨大的利益。
據他講,張予彤就是月之暗面一直藏在暗面的那個「匿名創始人」,在月之暗面的股權架構上,張予彤透過她老公投入15萬美金,有900萬免費股,後受讓楊植麟的300萬股,共1200萬股,張予彤成為月之暗面僅次於楊植麟的第二大股東。
這坐實了張予彤在金沙江任職期間,瞞著金沙江作為第二大股東參與創辦了一家新公司,恰巧這家新公司在不到兩年裡便成長為大模型領域最紅的那顆星星,奪目璀璨,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最後他的訴求是要月暗跟張予彤切割。
4月的仲裁案源起於聯合創始人張宇韜,最初只是說從迴圈智慧到月暗兼職,現在成了全職還是核心人物。朱嘯虎稱月暗兌現當時張宇韜全職過去會補償多少股份的提議,仲裁案才能和解。但前提是要月暗跟張予彤切割,根據他的要求意思是要將張予彤提出月之暗面的股權架構才肯罷休。
但也有人認為朱嘯虎此番連續開噴,是因為他們在法律、仲裁案的勝算不大,所以想要透過公眾輿論來扳回一局。
朱嘯虎發射的所有矛頭,最終都對準了張予彤,他的口吻像是在被曾經的同事背叛後、想要出一口氣。
今年4月,張予彤從金沙江創投離職,但她並不承認加入月之暗面。
在張予彤離職後,朱嘯虎在朋友圈曾疑似暗諷張予彤“Shame!”,幾分鐘後又火速刪除,迴圈智慧、金沙江創投跟張予彤、月之暗面幾方的衝突從此時逐漸浮出水面。
楊植麟跟迴圈智慧的關係要追溯到2016年,那時迴圈智慧剛成立,楊植麟並非CEO,他主要負責AI和產品等業務,更多承擔的是首席科學家的角色,CEO是陳麒聰,張宇韜則是CTO。後來楊植麟和張宇韜帶走了一部分人一起參與創立了月之暗面。
據我們瞭解,楊植麟從迴圈智慧離開時,拿走了部分技術、程式碼資源以及20個人等資源去重新創立一家新公司月之暗面,據稱他們說服了迴圈智慧的CEO支援他們出來創業,也承諾會保障迴圈智慧以及老股東的權益。
不過,根據近日的仲裁案,楊植麟和張宇韜等人在啟動融資並創立月之暗面之前,尚未拿到迴圈智慧的幾個投資方(金沙江創投、萬物資本、靖亞資本、華山資本和博裕資本)的同意豁免書。
有人把這解讀為因為大模型去年融資視窗期只有一個月而等不及同意豁免書。
在創始團隊拿到投資機構的融資時,會簽署一份協議,裡面會有約束條款,比如創始團隊的成員另起爐灶創業、需要徵求投資方的同意,或者對投資方的投資利益作出補償和保障。
根據朱嘯虎的說法,不只是豁免的問題,分拆到今天依然沒有得到迴圈智慧股東決議的簽字,董事會決議一直拖到分拆大半年後今年1月才簽字。
此前有說法是,同意豁免書一直沒簽字,很可能是來自迴圈智慧的幾家投資方對迴圈智慧後來在月之暗面所佔的股比不滿意。
這種不滿在朱嘯虎昨天的回應中得到驗證,他稱相比孵化月之暗面兩年的母公司迴圈智慧只拿到9.5%的股份,而張予彤卻拿到了14%的股份。
張予彤是迴圈智慧的第一個天使輪投資人,從金沙江創投離職前,她也一直是金沙江創投在迴圈智慧董事會的代表。
一種說法是,在月之暗面拆分出來創業時,老股東相對其他投資人有優先權決定投不投,但是張予彤當時作為金沙江創投的投資人,沒有把月之暗面這個專案推上金沙江內部。
但朱嘯虎也正式回應了,當時楊植麟融資時有問過他們投不投,是他們不看好大模型決定不投的。
據我們之前瞭解,張予彤在月之暗面的股份,有一部分錢是她真金白銀投的,有一部分是她加入月之暗面跟楊植麟談了一個deal,楊植麟給了她一部分期權,這部分掛在她法律丈夫汪箴名下,一共10個點。
這部分交易正如朱嘯虎所說的張予彤透過她丈夫汪箴投入15萬美金,擁有900萬免費股。但在月之暗面的股權結構上,除楊植麟、周昕宇、吳育昕、張宇韜外,根據天眼查,汪箴代持的股份只有0.075%。
在月之暗面成立之初,迴圈智慧的老股東中只有紅杉中國和真格基金兩家跟投,金沙江創投、華山資本、靖亞資本、萬物資本、博裕資本都沒有跟投,這五家正是仲裁案的申請方。
有業內人士之前認為,其他四家對月之暗面不滿意的點在於,楊植麟等人只帶紅杉和真格玩,沒有讓他們參與、使他們成為了棄子。而隨著月之暗面水漲船高,「這些投資人也要向自己的LP交代為何錯過月之暗面這個賺錢的專案」。
「迴圈智慧如今停留在2億美金估值,相比較於月之暗面超30億美金估值,這些沒能上船的迴圈智慧老股東們心裡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衝突也由此爆發。
但正如朱嘯虎所說金沙江確實是自己不投的,其他家未可知當時的決策。
也因此,仲裁案被認為是這五家投資機構對楊植麟和月之暗面的「逼宮」:
有訊息稱,部分迴圈智慧的投資人作為此次仲裁的主要推動者,所提出的補償要求高達近1億美元;甚至還有傳言稱他們對月之暗面獅子大開口,提出希望獲得公司創始團隊一半股權的訴求。
據媒體報道,早在今年上半年,迴圈智慧的老股東就曾給楊植麟發過律師函,但看來雙方並未達成和解,事件才持續發酵到今天。
整個投資圈人盡皆知的是張予彤早已深度參與月之暗面的運營,但具體到哪種程度一直未可知。
其中,大家公認她對月之暗面的貢獻是,在月暗的早期融資上起著「力挽狂瀾」的作用。
據我們瞭解,早期月之暗面融資一直不太順利。
有投資人回憶,月之暗面剛成立時,技術極客楊植麟給他們的印象是「對融資一竅不通」。在月之暗面估值不到 5 億美金時,投資人與楊植麟對談,「楊植麟連估值都不敢報」。
月之暗面從迴圈智慧拆分出來後的第一輪融資是在 2023 年 4 月,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真格基金迴圈智慧老股東和礪思資本,融資金額達到3億美金。
此時,光年之外王慧文、智譜唐傑、百川王小川在投資市場都是香餑餑,跟他們相比,楊植麟在資本市場的號召力稍微弱了些。
改變月之暗面在資本市場局勢的是正是今年2月底阿里近10億美金的這筆融資。而據多位投資領域的知情人士披露,這筆融資正是時任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張予彤主要推動的。
張予彤跟楊植麟是清華校友,兩人因張予彤曾投資楊植麟參與創辦的迴圈智慧相識。一個需要進一步驗證的說法是:最早張予彤認為楊植麟可能不適合做CEO,便帶著楊植麟去找宿華聊,希望請他出山做月之暗面的CEO,她認為宿華有操盤經驗,在資本市場有號召力能跟王慧文、王小川之流抗衡,但最後雙方沒談成,還是讓楊植麟做了CEO。
張予彤何許人也。清華才女,她在2011年加入金沙江創投,在不算長的投資生涯中投出了小紅書、深鑑科技等經典案例,因此在2022年成為繼朱嘯虎之後,金沙江史上第二位依循業績機制晉升至主管合夥人職級的投資人。自此,金沙江創投管理層從“鐵三角”(朱嘯虎、丁健、林仁俊)進入「四人局」狀態。
而有了張予彤的斡旋,成功跟阿里“聯姻”,月暗的融資有了阿里的加持,其他機構也開始爭相加入,做大了月之暗面的融資盤子。據我們瞭解,張予彤為了吸引其他財務機構和美元基金的投資,給他們講的故事是,「阿里是月之暗面最大的股東,所以退出的確定性很高」。
自此月之暗面開始改變此前在資本市場的弱勢,估值一路水漲船高。到今年8月,月之暗面估值達到33億美金。
不只是在融資上發揮了力挽狂瀾的角色,據我們瞭解Kimi的增長團隊以及此前試水的Ohai、Noisee兩款海外產品都是張予彤親自帶隊。一個例證是Kimi的打法也像網際網路產品的運營,可能跟張予彤打過小紅書的仗有關。
不過根據朱嘯虎的爆料,張予彤在月暗有1200萬股,成為僅次於楊植麟的第二大股東,而正所謂無功不受祿,這些數字顯示張予彤對月之暗面的貢獻可能比我們想的多。
至於月之暗面為什麼一定要繫結張予彤,或許與張予彤對月之暗面戰略成長影響比外界想象更深刻有關。之後我們將推出《Moonshot 向左,MiniMax 向右》一文,歡迎對該話題感興趣的讀者新增作者微信 zzjj752254 交流。
而今天,朱嘯虎要求月暗跟張予彤切割,這場衝突又將走向何方?但在巨大的利益糾葛面前,這場衝突也許並不會那麼快結束,還將會持續。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性往往是很難經受得考驗的。真相到底如何,現在只顯露出其中的一角,輿論漩渦中心的主人公張予彤至始至終都還沒有發一言。



更多內容,點選下方關注:

未經「AI科技評論」授權,嚴禁以任何方式在網頁、論壇、社群進行轉載!
公眾號轉載請先在「AI科技評論」後臺留言取得授權,轉載時需標註來源並插入本公眾號名片
未經「AI科技評論」授權,嚴禁以任何方式在網頁、論壇、社群進行轉載!
公眾號轉載請先在「AI科技評論」後臺留言取得授權,轉載時需標註來源並插入本公眾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