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惟純,29歲擔任《中國時報》主筆,寫下眾多振聾發聵的文章,被李敖譽為“臺灣新聞界第一才子”,一時風光無兩。
35歲時,金惟純開始創業,創辦了《商業週刊》。不久之後,公司遭遇經營危機,業績慘淡,幾度借債度日。
一開始,金惟純把一切問題歸結為外因,抱怨周圍的一切,他的心境也越來越糟糕,直至跌入谷底。
而這時,一種反彈的力從他心中生髮出來。他開始徹底轉念,不再糾結於外因,而是靜下心來改正自己。
“我知改變外部世界不易,便從內在著手,每日反思,減少錯誤,做小善事。透過內在改變,公司一路高歌猛進。”
7年後,《商業週刊》扭虧為盈,成為中國臺灣發行量最大的雜誌,並發展為出版集團。金惟純在臺灣媒體發展史上創造了奇蹟,改寫了歷史。
為什麼會這樣?究其根源,是因為“是非”、“對錯”,是“腦”帶來的結果,而最終決定能否做成一件事的其實是“心”。
向內求,發掘自己內心的力量,是金惟純改變命運的關鍵。
創業之路,往往舉步維艱,能夠帶領企業穿越低谷的創業者,內心往往都無比強大。如何擁有強大的心理韌性?如何讓自己充滿“能量”?
前日,混沌創新大課·上海站特邀三位不同行業的老師:一件事學習中心創辦人、《商業週刊》創辦人金惟純,檸萌影視聯合創始人、CEO陳菲,心資本創始合夥人韓彥,圍繞“創始人心力”主題分享了他們的寶貴經驗與獨到見解,幫助大家在創業路上披荊斬棘,不斷精進。
以下是本次課程中金惟純老師分享的部分內容,僅佔全部課程的十分之一,課程完整版請到混沌APP觀看。
授課老師| 金惟純 《商業週刊》創辦人
一件事學習中心創辦人

人生除了活好以外,沒有別的事
各位混沌的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為什麼人生只有一件事”。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人生除了活好以外,沒有別的事。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說除了活好沒別的事。這其實源於我個人的各種經歷和體驗。
年輕時,我同大家一樣,熱衷於學習各種方法、理論、技巧和觀念。對於我所學的內容,我覺得有的有用,有的則無甚用處,有的運用效果則不佳。再觀察了很多人和事後,我明白了,學習方法、技巧、理論、策略、觀念固然重要,但能否真正受用,關鍵在於個人特質。換句話說,核心在於人本身,而非那些方法、技巧和觀念。
作為《商業週刊》的創辦人,多年來我見證了商場的沉沉浮浮。因此,我時常感到困惑,有時候會想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成功?或者說他們怎麼能用那樣的方法取得成功?我甚至懷疑這個世界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幸運的是,我已年過七旬,能將近半世紀的商海沉浮盡收眼底。因此,當我把時間線拉長來看,發現了一個不變的規律:那些人品不佳、心情不好的人,要麼最終出事,要麼即便取得了所謂的成功,也極度不快樂,連笑容都難以綻放。由此我深刻認識到,人對外在世界的種種追求,都不如迴歸自身,把活好這件事放在首位。


活好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事半功倍
在我看來,一個真正活好的人,會處於一種令人嚮往的狀態。無論他走到哪裡,別人都渴望與他相伴。因為他身上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氣質,吸引著周圍的人。例如,在家裡,愛人樂於與ta相處,孩子也渴望親近ta;在工作場合,所有同事都願意與ta共事。
此外,一個活好的人,還會成為他人的榜樣。因為ta活著的樣子讓人羨慕,心生嚮往,大家看到ta,都想與ta在一起,都想成為像ta那樣的人。比如,孩子渴望與你在一起,渴望成為像你那樣的人,那麼當你講述任何事情時,孩子都會立刻傾聽,你們之間的關係也必定是和諧融洽的。如此,你的人生是不是就少了許多煩惱和困擾呢?
所以,對於一個真正活好的人來說,ta做任何事情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一個活不好的人做任何事情則往往是事倍功半。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是非常顯著的。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在生活狀態並不理想的情況下,事業上卻能夠取得成功。但我認為這類人大多難以持久成功,因為長久成功需付出巨大努力和代價。即使成功,他們的人生也難圓滿,最終會覺得成功無意義。
在我看來,若想人生既成功又幸福且有意義,努力方向應從外在轉向自身,把“活好”視為首要大事,這是實現高效能的關鍵——真正的高效能是透過每件事迴歸自身,審視生命狀態,思考心性提升空間。
我們說,因緣果是世界執行的法則。我們追求成功、幸福、有意義的人生,期望影響他人、利益眾生,但無論你遇到多少不同的人,經歷多少不同的事。歸根結底,這些都離不開因緣果。
例如,緣起相同的事發生在不同人身上,結果卻大相徑庭,原因在於各人的因不同。就像同為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成就、生活狀態乃至人生軌跡可能迥異,根源就在於心性狀態的差異。好訊息是,儘管心性狀態有天生差異,但可通過後天修養提升。那就是把活好自己當作人生頭等大事。
像孔子、釋迦牟尼、耶穌等全球影響力巨大的人物,他們影響了上百億人。其實,他們生前只是在好好活著。其中的關鍵就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應將努力和認真放在何處。

我們自身之內,藏著無盡智慧能量
世間諸多事,往往身不由己,唯有自身之因,可由己掌控。你的努力未必能換來等量收穫,現實中不乏努力卻收穫甚微的人。同時,也有許多成功者並未比你更努力,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努力方向正確,在“因”上發力。比如種蘋果樹,想收穫蘋果,需有蘋果樹種子這一因,還需土壤、氣候、水分等緣起。這些緣起瞬息萬變,但種子這一因必須是蘋果樹種。然後默默耕耘,必有收穫,這是我堅信的人生體悟。
遇事若四處尋因覓法,雖便捷卻非究竟。真正重要的是遇事反求諸己,回觀自身,這是人生至要之學。遇事就急著向外求答案、找條件、尋槓桿解難題,那只是權宜之計。正如《道德經》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向外求知是學,向內修心、損去雜念是道,修道之人當如此行。
當你的道修養深厚,便能以道駕馭法,進而使術發揮至極致。反之,若道之根基不穩,缺乏力量與明悟,即便修習諸多法門,運用時也難免半途而廢。如此一來,所修之法大打折扣,最終徒勞無功,雖努力耕耘卻無收穫。
儒釋道均強調,內在世界藏無盡智慧能量,順流回歸信心源頭,便能盡握。許多人雖知此理,卻因缺信念、不信內在力量而未踐行,總以為答案在外。但聖賢先哲早已明示:本自具足。
以小鳥立枝的比喻來說,小鳥雖處狂風中,卻因有翅膀而不懼樹枝折斷。現實中,一些人雖有潛能卻難自知,遇困境便惶恐,消耗心力於擔憂。因此,我們需探尋內在力量,堅定信念而非盲目迷信。先相信自己,才有行動勇氣,聚焦內在成長,實現高效能人生。
隨著踐行積累,我們終將全然信賴自己,篤定前行。每次都將注意力、專注度和努力傾注於向內打磨心性,正如王陽明所說,需在世間萬物中修煉心性。踐行此道,於經歷和小事中潛心磨礪,終能收穫內心安然喜樂,體悟人生真諦。
你會發覺,自身能量的持續提升,比在外界尋覓方法技巧更有效。市面上的方法、觀念、技巧,源自他人成功實踐,有其合理性。但你非他人,他人成功基於其獨特特質、境遇和資源,你有不同的人生軌跡、個性稟賦和環境,不能全盤照搬。
更為關鍵的是,一個真正活得通透、活得精彩的人,可拋開外在套路。他們深知,只要充分激發內在能量,就能應對挑戰,開闢康莊大道。他們憑藉深度自我認知和精準捕捉內心渴望,從容前行,書寫傳奇,不依賴他人經驗中的“工具”,不被其束縛。
在這方面,稻盛和夫是近代極具代表性的人物,集虔誠修行人、商業成功典範、尊崇教育家、知名作者於一身。他一生圓滿,事業有成,活得灑脫自在,內心充盈喜樂,引無數人向他學習,聲譽遠揚。
面對難以逾越的挑戰,稻盛和夫不慌亂地在外界搜尋答案,也不套用他人經驗。他有句名言:生而為人,何謂正確。每當稻盛和夫叩問“生而為人,何謂正確”的時候,我彷彿能夠看見,在那答案從內心噴薄而出的瞬間,他整個人仿若被一股熾熱的能量點燃,周身散發著蓬勃熱力。彼時,他的身、口、意全然融為一體,靈魂深處的感知、顯意識與潛意識也高度契合,他無比篤定地知曉當下這一刻自己究竟該如何行動。
因為他深知,答案藏於內心深處,故選擇迴歸本我,叩問心靈。他執著問己而非問人、問世界——在直面困境時,從內在探尋根源,找到契合當下情境的解決之道。此時,我們不再是模仿者,而是以當下的姿態直面身邊人和事,思索對策。這才是最真實、有效的答案。

智慧源泉不在頭腦的思辨,而在於內心的覺醒
機械的“拿來主義”絕非最佳效能之選,因為真正的智慧源泉不在頭腦的思辨,而在於內心的覺醒。當內心的力量被喚醒,頭腦便會隨之協同運作,讓人真切感受到生命奔湧的能量,進而調動起周身的浩然正氣。正如孟子所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所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我再以王陽明為例,他倡導知行合一,龍場悟道後,大徹大悟。在戰場上,他用兵如神,常以奇謀使敵陷困境,出征前嚴懲不守軍紀者。有人疑惑,陽明仁慈著稱,為何能果斷?
在我看來,王陽明“兵不厭詐”,背後有大慈悲心。嚴明軍紀,對違反者毫不手軟,是為避免更大傷亡。軍紀不嚴,可能導致戰敗,更多人喪生,對手趁機造成更大災難。
修心不是成偽君子或假道學,而是使人擁有強大能量、內心無掛礙的修身方式。他心無掛礙,以大仁大義為準則,果斷行事,不受小節羈絆。

儒家強調人心與道心區別,人心易受干擾,紛雜多變;道心雖微弱,卻強而有力。修煉心性,遇事反觀自身,洞察並化解念頭、感受、思維和情緒模式。如此,相同問題再出現,不會以低效模式應對。所以,真正內在修煉有成者,不受常規束縛,不拘小仁小義,對體用、因果、道法術有清晰區分,以道御法,以法御術。
大家知道,倫理學曾提出一個電車難題,對此,很多人都提出過不同的見解,但又不斷地被他人質疑和否定。此事說明,單憑頭腦思考,往往難以得出正確答案。在關鍵時刻,需讓道心覺醒,方能迅速決斷。
正如《道德經》所言:“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對錯是非,在道心面前本就一致,即便千萬人阻攔,亦要勇往直前。若僅憑頭腦思量,有些事無論如何權衡,都似有對有錯,難以抉擇。
儒家因入世深而易理解,指出人心險惡、道心微弱。修行即察覺人心之險,那些紛雜思緒看似真實卻虛幻,道心微弱難察覺。遇難題,應回觀人心之險、道心之微,呵護培養道心,使其壯大,達“惟精惟一”境界。
在電車難題中,道心覺醒後,無善惡、是非、好壞之分,只需依心行事。所以,修煉能解決一切問題,是因為修煉有成者內心清明透徹,能量高度一致,意識、潛意識、腦、心、感受與靈魂和諧統一,從而擁有強大力量,對事物洞若觀火。
對於修煉者而言,在每一個當下,他們只需做出兩個決定:行動或接受。一旦決定行動,便全力以赴,哪怕面對千萬人,亦毫不畏懼,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堅定的決心和對初心的堅守,且願意承擔風險與代價。而當他們選擇不行動時,則是全然的接受,毫無怨言。若既無法行動,又不願接受,那隻會自尋煩惱,徒增困擾,更無任何效能可言。
我經常看到,在人生路上,常有人迷茫糾結,無論怎麼做都覺不對,頭腦矛盾困惑,擔心違反原則或招致異樣眼光,陷入“不得不”卻無法行動的僵局,在人際、生活瑣事、事業發展等方面被動無力,生命力量被束縛,遇挫折易動搖。
然而,真正致力於自我修煉的人,面對人生難題,展現出不同姿態。他們行動前已達全然接受心態,客觀條件不允許時,接受現狀積蓄力量。他們不做無用功,不內在消耗精力,不外在徒勞奔波。一旦行動,便能以飽滿力量應對,展現獨特魅力與影響力。

我的自我修煉之路:從創業失敗到創造奇蹟
我踏上自我修煉之路已15年。40歲左右,創業陷入困境,痛苦無處可逃。我曾是“點子大王”,有個人魅力,頭腦靈活,但創新舉措都無成效。無奈之下,我開始向內探尋,開啟修煉之旅。
反思過往,困境根源在於傲慢。年輕時,我任臺灣最大報紙社論專欄主任,少年得志,膨脹不已。那時,我靠複雜分析在評論界成功。創業後,需放下分析頭腦,簡單化複雜事,但我驕傲自滿,固執己見,最終創業失敗,給員工、股東和社會帶來損失,我深感慚愧,決心改變。
我知改變外部世界不易,便從內在著手,每日反思,減少錯誤,做小善事。透過內在改變,公司一路高歌猛進,在臺灣媒體發展史上創造奇蹟,改寫歷史。
當時,我沒意識到自己在修行,無既定框架束縛。我只覺人心泯滅,道心萌生,內心充滿力量,世界隨之鉅變,從失敗到勝利,從虧損到盈利。如今我才明白,那時我在修行,迴歸內心尋找答案,自我修煉帶動周圍人和公司改變,取得顯著成果,當時卻渾然不覺。
因此,道心起初往往十分微弱,這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了踏上修行之路並持續前行,我們需要下定決心,併為自己設定一個清晰的框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修行的過程中逐漸清晰地認識到道心的升起。當我們察覺到道心的萌動時,便要及時將其控制並妥善滋養,使其茁壯成長。
當道心得以充分啟用之時,你的人生將會變得更加輕鬆與簡單。

Q&A:
Q:許多人都提及了使命、心力、天賦與能力,但不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發現自己的天賦和使命?
A:我來先談談天賦與使命的關係。僅僅憑藉頭腦隨意想象出來的所謂天賦和使命,並非真正的天賦與使命。天賦與使命實際上與人生的意義緊密相連。
我年輕時也曾執著於追尋生命的意義,卻侷限於書本知識之中,拼命在書中尋找答案。雖然知曉了許多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發現這些知識對我毫無用處。後來,我瞭解到西方哲學試圖透過思辨思維來探尋人生的意義,但我認為這種方式是在做無用功,最終只會讓人陷入虛無的境地。
修行達到一定境界時,你會進入一種“空心”狀態。所謂“空心”狀態,是指認識到人生原本就沒有固有的意義。許多人執著於為無意義的人生尋找意義,這其實是在自尋煩惱。
作為人,我們天生就存在著幾種基本的焦慮:對生命意義的焦慮、自責的焦慮以及對死亡的焦慮。若僅依靠頭腦去尋找生命的意義,最終往往一無所獲。如果用較為消極的詞彙來形容,這便是虛無;若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則是領悟到人生本無固有意義,一切皆是如此呈現。
當你意識到人生並無固有意義,明白用頭腦去尋找生命意義這一行為本身不可能有答案時,你的身心才能真正安頓下來,不再活在焦慮之中。因為對生命意義的焦慮是一種無形的負擔,當我們從這種焦慮中解脫出來,生命便能全然地投入到生活的每一個簡單瞬間,比如單純地享受一頓飯。
以我個人的經歷為例,當我踏上人生修煉之路後,有長達七年的時間,我全身心投入到做義工的活動中,在各種人生學習機構默默奉獻。做義工的過程十分純粹,那時的我追求“無我”的境界,因為在做義工時,你無法獲得任何物質利益或名聲,甚至連成就感都不能有,只有純粹的付出。而這種付出並非基於自己的慾望,而是要滿足他人的需求。
每個人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環境中,其需求各不相同。為了給予每個人恰到好處的幫助,我必須不斷地修正自己,以更好地適應他人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突然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自己了。
我們常常談論愛自己是一種修行,而這種修行正是透過不斷地付出與修正來實現的。那個狹隘的“小我”因不斷付出與修煉而逐漸萎縮,最終消失無蹤。當“小我”不再作祟,那些想要追求生命意義的妄念也隨之煙消雲散。我越來越喜歡真實的自己,與他人的連線也越來越深厚,從而產生了一種深刻的滿足感和意義感。
蛻變之後,我們便能愈發歡喜於自身,內心與外界的對抗亦隨之消弭,從而生髮出深深的滿足感與意義感,不再四處尋覓所謂的意義。
關於使命感,我認為眾人的本質是相同的。每個人一生僅有一個使命,正如稻盛和夫所言,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使它在謝幕之時比開幕之初更為高尚。除此之外別無他事。
所以,我覺得所有人終其一生的使命與意義是相通的。當人們透過不斷修煉,攀至生命的巔峰,所領略到的風景皆是相同的。或許在半山腰時,各人的境遇與感悟各有差異,但一旦登上山頂,意義與使命便趨於一致。意義與使命皆是活出來的,而非僅憑想象,僅憑想象得來的皆是妄念。
每個人的目標、使命,本就不存在一個所謂既定的模樣。而且這些也無所謂絕對的對錯是非,用來評判目標、使命、意義的標準,其一在於真假,虛假的毫無價值,真實的才有力量;其二要看在當下人生階段,你所設定的這個目標或使命對你有無用處。若是真實且有用,那便是契合你的,評判標準僅此而已。
Q:剛才有提到“腦”“身”“心”這三個關鍵詞,不少人都迫切想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能否進一步闡釋一下?
A:說到“腦”“身”“心”,從某個角度來講,最容易欺騙我們的就是大腦,它極為不誠實,思緒飄忽不定,一天裡不知會冒出多少念頭,來無影去無蹤。一旦我們被這些念頭牽絆,情緒瞬間就會被點燃。中國人有句話叫“喜怒哀樂之未發”,意思是當某件事發生,一種狀態悄然升起之際,喜怒哀樂這些情緒尚未表露,這才是較為理想的心境。可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念頭紛至沓來,諸如“這樣做是不是不妥”“別人會怎麼看我”,腦子裡就像一群人在打架,混亂不堪,人也跟著變得糊塗起來。
實際上,我們時常混淆頭腦的感受與內心的真實感覺。有人宣稱“跟著感覺走”,實則不然,那種感覺常靠不住。一旦有事發生,便會胡亂解讀、肆意放大,滋生出毫無意義與效能的負面情緒,當下或許暢快,事後卻只剩懊惱。頭腦就像一群爭吵不休的人,一會兒說東,一會兒道西,情緒也隨之大起大落,極不穩定。
而心是篤定、如如不動的。簡單來講,修行之人眼中的世界會逐漸不同。世間存在外在與內在兩個世界,未修行者總是徘徊於二者邊緣,一門心思向外探尋,在外界追求功名利祿,試圖證明自己,四處找尋答案與方法。
修行初始,人雖還能看見外在世界,卻會往後退一步,直至站在外在世界之外,此時方能先觀照自身,看清自己的言行、念頭紛飛與情緒起伏,卻並不加以認同,始終保持如如不動。這般“看”的境界,便是心性的彰顯。
在諸多經典中,常提及眾生皆具佛性,儒家所言道心,道家所講真心,古今中外諸多修行之法,其終極目標皆在於喚醒這顆心,使其達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之境界。王陽明有言“無善無噁心之體”,此即為真正之心。我們雖擁有大腦與感官,所感知之情緒,諸如喜怒哀樂,皆非心之本質,而身體感受亦非心之本真。
然而,心往往最具欺騙性,最易迷惑人。相較之下,情緒尚算誠實,身體感受更是真實可靠。此前提及,腹部呼吸可視為靈魂與身體相連之通道。我們可從身體感受、頭腦覺察等多方面去探尋,但最終又不完全認同僅從身體覺察即可。因為那些修行有成之人,即便身患重病,心中亦能泰然處之,毫無掛礙。他們雖覺察頭腦、情緒與身體,卻並不認同它們。因為他們深知,凡能被覺察之物,皆非真正的自我。
稻盛和夫曾言,走的時候比來的時候更純淨一點,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回首一生,歷經種種,無論是日常的瑣事,還是那些刻骨銘心的經歷,只要我們懂得向內探尋,把每一件事都當作修行,便能在這一次次歷練中,獲得更加美好、崇高的認知。人生在世,靈魂的昇華是我們唯一能真正擁有並帶走的財富。
此外,在探討身心腦的概念時,我們發現它們並非處於同一層次,而是存在著明顯的層次之分。心處於最高層次,腦位於中間層次,而身則處於最底層。之所以要劃分出這樣的層次,是因為高層次對低層次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而低層次向高層次的提升卻是充滿不確定性的。當我們深刻理解了這一點,便能知曉在進行自我提升或解決問題時,應從何處著手才能獲得最高的效能。
再以道家養生中常提及的“精氣神”為例,三者之中,神的地位最為崇高。當一個人能夠抱元守一,使神安定下來時,氣便會隨之順暢。氣順了,身體的精也就充盈起來,身體自然而然地就會變得健康。反之,如果僅僅在身體層面下功夫,而不去關注神的安定,那麼效果往往是極為有限的。這就好比在末端努力,卻忽略了源頭的重要性。

再來看“身心靈”這三個字,靈無疑是處於最高層次的。當靈得到安定與提升,心也會隨之穩定。而心一旦穩定,身體的行為、言語等各方面也就都不會出現什麼問題。所以,我們在自我修煉或調整的過程中,應著重關注靈的層面,從源頭出發,才能真正實現身心的和諧與提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體相用”也是一樣。在這三者之中,體處於最高的層次。體一旦確定下來,就如同穩固的根基一般,能夠使千百種用都得以恰當施展,無所不適,無論怎麼運用都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最後是“道法術”這一組概念,道無疑是最為關鍵且層次最高的。當道被明確且正確地確立後,法便會自然而然地與道相契合,無需過多的強制約束。道對了,法便會緊密跟隨道的指引。當道與法都處於正確且和諧的狀態時,術便能夠發揮出最高效能,展現出善巧的特質,完全擺脫了條條框框的束縛。
因此,我們需要清晰地認識到高層次對低層次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而低層次的完善並不能保證高層次的必然良好,它們之間存在著明確的層次關係。
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並把握了這種層次關係,才能在面對各種問題和進行自我修煉時,找準著力點,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們的身心靈以及身心腦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與提升。
我們常看到許多人將所有精力都放在養生上,若其脾氣暴躁、心情不佳,整日愁眉苦臉,最終可能因情緒問題導致生病離世。這便是因為他們僅將力量用在了身體養生這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重要方面。
因此,只有在沒有犯罪等錯誤行為的前提下努力認真,其效果才是有限的。正如我之前所說,若努力方向錯誤,就會事倍功半;而若放在正確的地方,則能事半功倍。
Q:如何度過至暗時刻?
A:我先來講一個令我印象極為深刻的小故事。以前,我在自家院子裡養花,一直悉心照料,滿心期待繁花盛開,可花兒卻總是蔫蔫的,不見什麼起色。
我滿心疑惑,跑去問老花匠:“我這花照顧得夠用心了,怎麼就開不好呢?”老花匠笑著告訴我:“你呀,水澆得太多了,所以花才開不了。” 我當時特別詫異,反駁道:“澆水多不好嗎?花本來就需要水分啊。”老花匠耐心解釋:“花得感受到危機才行。你要是不澆水,讓它幹一幹,它察覺到乾旱,覺得再這麼旱下去自己就要沒命了,就會趕緊開花,這是它繁衍後代的本能。”
我聽著覺得挺有道理,之後就減少了澆水量,可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於是我又向老花匠請教:“要想讓花更燦爛地綻放,還得怎麼做呢?”老花匠給出的建議更讓我驚訝,他說:“拿釘子把樹皮劃破點兒,讓它受點傷。”我照做了,果不其然,花兒之後開得明豔動人。
從這件事裡,我深刻體悟到了大自然的定律:植物的生命在面臨威脅時,為了抓緊時間繁衍後代,往往能爆發出驚人的潛力,加速綻放、結果。這就如同人生,在遭遇挑戰時,潛能也會被激發出來。
就拿我自己來說,創業三四年的時候,我遭遇了至暗時刻,專案一敗塗地,無論怎麼努力都看不到轉機。但正是那段艱難困苦的時光,像一道嚴苛的考驗,逼迫我挖掘自身潛力,尋找新的出路,讓我明白了困境之中蘊藏著成長與蛻變的契機。
世間苦道,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人生之所以苦,恰是將人逼至絕境,使其退無可退、逃無可逃。當外界世界無法尋得答案,種種方法與腦力創意皆失效時,人只能反觀自身,面對內心。這便是求助於自我調整的開始,進而進入高效能狀態,最終創造奇蹟。
為何有些人需在巨大壓力下才得人生突破?是因為壓力不足,便不會直面問題,只會逃避。唯有施以足夠壓力,方能促其修煉。人往往需歷經重大挫折方能覺醒,後知後覺者則僅需小小教訓即可醒悟。
至於先知先覺之人,無需外在教訓,只需時刻保持警醒。其頭腦中一旦生出不良念頭,便知此路不通,立刻著手修正。無需外在事件觸發,內心情緒稍有異樣,便立刻察覺並加以調整。
苦分為外在之苦與內在之苦。若修行的境界尚淺,便需藉助外在的苦難來促使自己清醒,進而調整與修正自身。而當修行達到一定高度,便無需再經歷那遙遠而艱辛的修行之路。此時,事業順遂,在所在行業已居於頭部,名利雙收,生活陷入舒適圈。
然而,即便如此,仍會感到人生無聊、缺乏滿足感與意義,意識到人生不應僅止於此,從而生起修行之心。所以,每個人的狀態各異,或在至暗時刻覺醒,或在舒適圈中因無聊而起修,這都是修行的訊號。
所有訊號歸結於一點,即你是否從這些訊號中真正覺醒。若你覺醒了,那麼這些對你而言便是正確的。臺灣有句諺語:“跌倒了不要隨便站起來。”若你視自己為寶貝,那麼跌倒便是上天賜予的功課。
最佳的狀態應是外在雖苦,而內在卻不苦。因為自身所行皆為正道,最終外在的苦難也會消散,內在亦無苦楚,還能順勢繼續前行。這是一種不同的境界層次。所以,至暗時刻有時是有益的,但並非絕對必需。若生命在沒有至暗時刻的情況下也能順遂,那豈不是更幸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