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許多人來說,在年少確立人生目標時,「找到理想伴侶」都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但很少有人會將擁有一份「深厚友誼」列為自己的核心需求。
這和整個社會文化的敘事是一致的:性緣關係尤其是異性戀至上,友誼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你能找到數不清的浪漫愛情電影,但關於友誼的深刻的、浪漫的故事並不算多;父母會催你結婚,但不會為你「缺少真正的摯友」而擔憂。
但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友誼的重要性被人們大大低估了。
不少研究發現,友誼能提供和戀愛關係非常相似的親密體驗和情感支援,甚至比戀愛更穩定的「安全港灣」。
心理學家Kahn和Antonucci在1980年提出「人生護航隊伍」的概念:個體在一生中會與一群人建立聯絡,從中獲得支援、自我認同以及一種穩定感和連續感,這些關係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深厚[1][2]。
這個「人生護航隊伍」是守護人們心理健康的關鍵所在,它幫人們順利度過波折的中年,以及面臨更多考驗的老年。
這個隊伍中可能有伴侶,有部分家人,但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朋友。

《老友記》中的人生護航隊
生命早期大概三四歲,在根本不知愛為何物,也沒有找到「另一半」的壓力時,我們可能就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好朋友。
今天這篇文章,寫給我們生命中這份被低估的重要連線。
01
戀愛帶來的風雨
都是友誼在守護
人們往往在情緒低落的人生低谷期更渴望一段戀愛,有個人可以依靠,更好地對抗孤獨、抑鬱。
但實際上,戀愛不一定能(如期望地那樣)幫我們躲避人生的暴風雨,甚至,風雨可能都是戀愛帶來的。
2025年的一項最新研究,追蹤了一群人從青春期(15歲)到中年(38歲)的四輪資料,發現這二十年的人生裡,不論在什麼年紀,「擁有友誼」都關聯著「抑鬱風險下降」。
「談戀愛」則不一定,青春期戀愛會更抑鬱,中年戀愛更不抑鬱。不過,「開始談一段新戀愛」基本上關聯著「抑鬱風險上升」[3]。


研究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戀愛關係的排他性,以及人們對伴侶的期望更高,會增加憤怒、失望和嫉妒等負面衝突的風險。而友誼中的期望往往更低,且可以由不同的朋友來滿足。
早先也有一些研究發現,青少年在戀愛關係中的消極體驗比在友誼中更多[4],尤其是對女性而言[5]。因為青少年心智尚處在發展階段,很難處理戀愛帶來的情緒波動,以及女孩在早期戀愛中承受更多的成本。
這提醒我們,戀愛需謹慎,特別在心智不夠成熟的年輕時期。
以及,不要忽視你的朋友,對心理健康而言,ta們帶來的益處可能是強大而持續的。

《老友記》
02
「安全港灣」
不止存在於戀愛中
1983年,《Close Relationships》一書提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取決於關係的實際狀態,而非型別。
比如相互依賴:「如果兩個人的行為、情感和思想是相互關聯且存在因果關係,那麼這兩個人就是相互依賴的,就存在一種關係。」
再比如親密:「關係被定義為親密的,是因為它持續存在、並涉及強烈、頻繁且多樣的因果聯絡。」[6]
依戀、親密、愛,這些東西不止存在於戀愛中,友誼中也是一樣,只是人們較少在友誼的情境下談論它們。
一些研究也發現關於朋友之間依戀問題的很多研究結論,和浪漫關係依戀研究是一致的[7]。一個焦慮型依戀的人面對親密的朋友容易不安,迴避型依戀的人也對朋友之間的衝突不知所措。
除此之外,戀人和朋友在承擔的依戀功能上也有一些微妙的差異。一項研究聚焦於三個年齡組(12 – 15歲、16 – 19歲、20 – 28歲),分別調查了他們的父母、戀人和朋友在不同年齡段所滿足的依戀功能,發現:
戀人在所有年齡段都最常被用於「尋求親近」(個體試圖靠近依戀物件,抗拒和對方分離);摯友在所有年齡段都最常被用作「安全港灣」(個體受到威脅或害怕時,向依戀物件尋求安慰和支援)。
研究還進一步發現:特定個體可能承擔多種依戀功能,新的依戀物件也不一定會取代舊的依戀物件[8]。
談了戀愛,也別忘了你的好朋友呀。

《新娘》
03
擁有摯友的人
更大機率是一位好的愛人
在尋找潛在伴侶時,人們現在越來越關注一個人的原生家庭,事實上,友誼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維度。
研究者們發現:那些建立了親密友誼的人,在有了伴侶時,更有可能體驗到更高質量的戀愛關係[9]。
這不難理解,如果你有一群很棒的朋友,你可能不會急於和不合適的戀愛物件「將就」,不會隨便用性的關係來解決一時的孤獨和脆弱。
能在親密關係之外有健康的人際關係支援,不把伴侶作為親密和情感的唯一來源,人們也可以有更多自我擴充套件的機會,給關係注入新奇和活力,促進了長期的滿足感[10]。
反過來,當伴侶是一方唯一的親密情感來源時,這樣的關係會變得脆弱,他們可能無法承受關係的任何波動,當關繫結束時,造成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你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對 ta 重要的人」,並不是一種愛情的甜蜜宣言,反而可能是危險的訊號。
04
再完美的戀人
也無法取代朋友
20歲出頭的時候,我曾為一段戀愛和很好的朋友們絕交,那個時候尚不成熟的我抱著這樣的想法:我找到了一位「完美戀人」,可以不需要任何朋友了。
你可以想象到,我一定為這樣的想法付出了一些代價。生活的親身體驗逐漸告訴我,原來友誼和戀愛並不是非此即彼、可以替代的關係,友誼有它獨特的重要性。
很多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一項針對老年女性研究的發現,相比較收入和婚姻狀況,朋友的承諾對老年女性的生活滿意度甚至有更大的影響[11]。簡單來說,想擁有更高質量的的老年生活,姐妹可能比老伴重要。
另一項研究也發現:那些擁有的「情緒關係」越多樣的人,越容易感到幸福[12]。情緒關係指人們用來滿足不同情緒調節需求的特點關係,也就是說除了伴侶以外,還擁有好幾位朋友,他們能滿足不同的情緒需要,
不妨想想你的生活,也許沒有一份「戀愛長跑」,但可能有一兩位十幾年的老友。你會搬家,會結婚,會陷入愛河但又發現那不是真愛,會迷失自我又找回自我。
在所有這些階段中, ta們一直陪伴在你左右,為你提供著關愛與支援。

《曬後假日》
05
擁有一個真正的摯友
難度堪比戀愛
談戀愛很難,但交朋友容易——這是常見的關於友誼的另一個誤解。
事實上,找到一個真正的摯友,不比伴侶更容易。所以和親密關係的相似之處在於,如果你想擁有「高質量友誼」這樣一份寶貴的資源,讓「人生護航隊」更加豐富而堅實。
你需要一點點好運氣,但更重要地是,需要從年輕的時候就投入精力和時間去經營。
我們也為你準備了兩個(可能)有用的建議:
1.把足夠多的高質量時間留給朋友
沒有社會契約和共同生活的框架,友誼作為更鬆散的關係,很容易被我們排在末位。特別對女性而言,研究發現與男性相比,更多女性聲稱約會或結婚會導致同性友誼的喪失[13]。
任何關係都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和注意力,如果是你真正在意的朋友,請儘可能安排和對方的專門「約會」,有時候甚至需要一點兒刻意,順其自然的結果可能就是漸行漸遠。
別讓好朋友只成為你難過時的「垃圾桶」,或者不知道怎麼打發時間的「次要選擇」。
2.增加友誼的身體性,多抱抱你的朋友
人和人之間的情感有個重要的媒介是身體。研究發現身體接觸往往和人們對這段關係的滿意度高度相關,觸控會釋放催產素,這種激素常常讓人們感到更平靜、更快樂,更願意親近他人,還能幫我們減少壓力和痛苦[14]。
但友誼缺少這種「身體性」。
身體接觸不一定都和性相關,擁抱、拉手、挽著胳膊、搭著肩膀都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擁抱——這個動作是敞開心扉和接納對方的具象化動作,可以大大增加情感的親密。有時候,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擁抱不是戀人的專屬,也記得多抱抱你的好朋友。



不知道看完這篇文章你第一個想到的誰?
記得把這篇文章分享給ta
「謝謝你來到我的生命裡,
我的好朋友!」
作者 寒冰
責編 羅文
封面 《重啟人生》
📄 參考文獻
[1]Kahn, R. L., & Antonucci, T. C. (1980). Convoys over the life-course: 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P. B. Baltes & O. G. Brim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p. 253-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