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戀愛不一定能緩解抑鬱,但友誼可以!

對許多人來說,在年少確立人生目標時,「找到理想伴侶」都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但很少有人會將擁有一份「深厚友誼」列為自己的核心需求。
這和整個社會文化的敘事是一致的:性緣關係尤其是異性戀至上,友誼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你能找到數不清的浪漫愛情電影,但關於友誼的深刻的、浪漫的故事並不算多;父母會催你結婚,但不會為你「缺少真正的摯友」而擔憂。
但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友誼的重要性被人們大大低估了。
不少研究發現,友誼能提供和戀愛關係非常相似的親密體驗和情感支援,甚至比戀愛更穩定的「安全港灣」。
心理學家Kahn和Antonucci在1980年提出「人生護航隊伍」的概念:個體在一生中會與一群人建立聯絡,從中獲得支援、自我認同以及一種穩定感和連續感,這些關係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深厚[1][2]。
這個「人生護航隊伍」是守護人們心理健康的關鍵所在,它幫人們順利度過波折的中年,以及面臨更多考驗的老年。
這個隊伍中可能有伴侶,有部分家人,但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朋友。
《老友記》中的人生護航隊
生命早期大概三四歲,在根本不知愛為何物,也沒有找到「另一半」的壓力時,我們可能就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好朋友。
今天這篇文章,寫給我們生命中這份被低估的重要連線。
01
戀愛帶來的風雨
都是友誼在守護
人們往往在情緒低落的人生低谷期更渴望一段戀愛,有個人可以依靠,更好地對抗孤獨、抑鬱。
但實際上,戀愛不一定能(如期望地那樣)幫我們躲避人生的暴風雨,甚至,風雨可能都是戀愛帶來的。
2025年的一項最新研究,追蹤了一群人從青春期(15歲)到中年(38歲)的四輪資料,發現這二十年的人生裡,不論在什麼年紀,「擁有友誼」都關聯著「抑鬱風險下降」。
「談戀愛」則不一定,青春期戀愛會更抑鬱,中年戀愛更不抑鬱。不過,「開始談一段新戀愛」基本上關聯著「抑鬱風險上升」[3]
研究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戀愛關係的排他性,以及人們對伴侶的期望更高,會增加憤怒、失望和嫉妒等負面衝突的風險。而友誼中的期望往往更低,且可以由不同的朋友來滿足。
早先也有一些研究發現,青少年在戀愛關係中的消極體驗比在友誼中更多[4],尤其是對女性而言[5]因為青少年心智尚處在發展階段,很難處理戀愛帶來的情緒波動,以及女孩在早期戀愛中承受更多的成本。
這提醒我們,戀愛需謹慎,特別在心智不夠成熟的年輕時期。
以及,不要忽視你的朋友,對心理健康而言,ta們帶來的益處可能是強大而持續的。
《老友記》
02
「安全港灣」
不止存在於戀愛中
1983年,《Close Relationships》一書提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取決於關係的實際狀態,而非型別。
比如相互依賴「如果兩個人的行為、情感和思想是相互關聯且存在因果關係,那麼這兩個人就是相互依賴的,就存在一種關係。」
再比如親密:「關係被定義為親密的,是因為它持續存在、並涉及強烈、頻繁且多樣的因果聯絡。」[6]
依戀、親密、愛,這些東西不止存在於戀愛中,友誼中也是一樣,只是人們較少在友誼的情境下談論它們。
一些研究也發現關於朋友之間依戀問題的很多研究結論,和浪漫關係依戀研究是一致[7]。一個焦慮型依戀的人面對親密的朋友容易不安,迴避型依戀的人也對朋友之間的衝突不知所措。
除此之外,戀人和朋友在承擔的依戀功能上也有一些微妙的差異。一項研究聚焦於三個年齡組(12 – 15歲、16 – 19歲、20 – 28歲),分別調查了他們的父母、戀人和朋友在不同年齡段所滿足的依戀功能,發現:
戀人在所有年齡段都最常被用於「尋求親近」(個體試圖靠近依戀物件,抗拒和對方分離);摯友在所有年齡段都最常被用作「安全港灣」(個體受到威脅或害怕時,向依戀物件尋求安慰和支援)。
研究還進一步發現:特定個體可能承擔多種依戀功能,新的依戀物件也不一定會取代舊的依戀物件[8]。
談了戀愛,也別忘了你的好朋友呀。
《新娘》
03
擁有摯友的人
更大機率是一位好的愛人
在尋找潛在伴侶時,人們現在越來越關注一個人的原生家庭,事實上,友誼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維度。
研究者們發現:那些建立了親密友誼的人,在有了伴侶時,更有可能體驗到更高質量的戀愛關係[9]。
這不難理解,如果你有一群很棒的朋友,你可能不會急於和不合適的戀愛物件「將就」,不會隨便用性的關係來解決一時的孤獨和脆弱。
能在親密關係之外有健康的人際關係支援不把伴侶作為親密和情感的唯一來源,人們也可以有更多自我擴充套件的機會,給關係注入新奇和活力,促進了長期的滿足感[10]。
反過來,當伴侶是一方唯一的親密情感來源時,這樣的關係會變得脆弱,他們可能無法承受關係的任何波動,當關繫結束時,造成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你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對 ta 重要的人」,並不是一種愛情的甜蜜宣言,反而可能是危險的訊號。
04
再完美的戀人
也無法取代朋友
20歲出頭的時候,我曾為一段戀愛和很好的朋友們絕交,那個時候尚不成熟的我抱著這樣的想法:我找到了一位「完美戀人」,可以不需要任何朋友了。
你可以想象到,我一定為這樣的想法付出了一些代價。生活的親身體驗逐漸告訴我,原來友誼和戀愛並不是非此即彼、可以替代的關係,友誼有它獨特的重要性。
很多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一項針對老年女性研究的發現,相比較收入和婚姻狀況,朋友的承諾對老年女性的生活滿意度甚至有更大的影響[11]。簡單來說,想擁有更高質量的的老年生活,姐妹可能比老伴重要。
另一項研究也發現:那些擁有的「情緒關係」越多樣的人,越容易感到幸福[12]情緒關係指人們用來滿足不同情緒調節需求的特點關係,也就是說除了伴侶以外,還擁有好幾位朋友,他們能滿足不同的情緒需要,
不妨想想你的生活,也許沒有一份「戀愛長跑」,但可能有一兩位十幾年的老友。你會搬家,會結婚,會陷入愛河但又發現那不是真愛,會迷失自我又找回自我。
在所有這些階段中, ta們一直陪伴在你左右,為你提供著關愛與支援。
《曬後假日》
05
擁有一個真正的摯友
難度堪比戀愛
談戀愛很難,但交朋友容易——這是常見的關於友誼的另一個誤解。
事實上,找到一個真正的摯友,不比伴侶更容易。所以和親密關係的相似之處在於,如果你想擁有「高質量友誼」這樣一份寶貴的資源,讓「人生護航隊」更加豐富而堅實。
你需要一點點好運氣,但更重要地是,需要從年輕的時候就投入精力和時間去經營。
我們也為你準備了兩個(可能)有用的建議:

1.把足夠多的高質量時間留給朋友

沒有社會契約和共同生活的框架,友誼作為更鬆散的關係,很容易被我們排在末位。特別對女性而言,研究發現與男性相比,更多女性聲稱約會或結婚會導致同性友誼的喪失[13]。
任何關係都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和注意力,如果是你真正在意的朋友,請儘可能安排和對方的專門「約會」,有時候甚至需要一點兒刻意,順其自然的結果可能就是漸行漸遠。
別讓好朋友只成為你難過時的「垃圾桶」,或者不知道怎麼打發時間的「次要選擇」。

2.增加友誼的身體性,多抱抱你的朋友

人和人之間的情感有個重要的媒介是身體。研究發現身體接觸往往和人們對這段關係的滿意度高度相關,觸控會釋放催產素,這種激素常常讓人們感到更平靜、更快樂,更願意親近他人,還能幫我們減少壓力和痛苦[14]。
但友誼缺少這種「身體性」。
身體接觸不一定都和性相關,擁抱、拉手、挽著胳膊、搭著肩膀都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擁抱——這個動作是敞開心扉和接納對方的具象化動作,可以大大增加情感的親密。有時候,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擁抱不是戀人的專屬,也記得多抱抱你的好朋友。
不知道看完這篇文章你第一個想到的誰?
記得把這篇文章分享給ta
「謝謝你來到我的生命裡,
我的好朋友!」
作者   寒冰
責編   羅文
封面 《重啟人生》

📄   參考文獻
[1]Kahn, R. L., & Antonucci, T. C. (1980). Convoys over the life-course: 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P. B. Baltes & O. G. Brim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p. 253-286)
[2]Antonucci, T. C., & Jackson, J. (1987). Social support, interpersonal efficacy, and health: A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In L. L. Carstensen & B. A. Edelstein (Eds.), Handbook of Clinical Gerontology (pp. 291- 311). 
[3]Hu, J.M. (2025).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how romantic and friendship involvement ar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doi:10.1177/02654075251321385
[4]Kochendorfer L. B., Kerns K. A. (2020). A meta‐analysis of friendship qualitie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outcomes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30(1), 4–25. doi:10.1111/jora.12505
[5]Olson J. S., Crosnoe R. (2017). Are you still bringing me down? Romantic involvemen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58(1), 102–115. doi:10.1177/0022146516684536
[6]Close Relationships, by Kelley,  Berscheid, Christensen, Harvey, Huston, Levinger, McClintock, Peplau, and  Peterson, appeared in 1983.
[7]Timothy J. Cronin,Christopher A. Pepping&Analise O'donovan.(2017).Attachment to friends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The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doi:10.1111/cp.12159
[8]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Use of Mothers, Fathers, Best Friends, and Romantic Partners to Fulfill Attachment Needs
[9]Kochendorfer L. B., Kerns K. A. (2020). A meta‐analysis of friendship qualitie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outcomes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30(1), 4–25. doi:10.1111/jora.12505
[10]Tsapelas, I., Aron, A., & Orbuch, T. (2009). Marital Boredom Now Predicts Less Satisfaction 9 Years Lat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5), 543-545.[11]Trotman,F.K.,and Brody,C.M.(Eds.)(2002).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with Older Women. New York: Springer.
[12]Emotionships: Examining People’s Emotion-Regulation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Well-Being.April 2015.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6(4):407.DOI:10.1177/1948550614564223
[13]Rose, S.M. (1984). How friendships end.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267–278.
[14]Gulledge, N., & Fischer-Lokou, J. (2003). Another evaluation of touch and helping behaviour. Psychological Reports, 92, 62–6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