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聊天」是我們的文字對談欄目,我們會就著一個話題自由發散、隨意漫談。希望我們的個人經驗能開啟大眾話題的討論空間,為你帶來靈機一動和會心一笑的閱讀時刻。

你和 ta 是什麼關係?戀人、一夜情、炮友,還是更酷一點的說法 —— situationship?
就在你還沒搞懂 situationship 到底是怎樣時,又一個約會文化新潮詞語出現了:nanoship。

圖源:Vice
Nano,意為“極微小”,nanoship,就是一種由你單方面擁有和定義的 “極微小的關係”。
比如,早上在買咖啡時和咖啡師相視一笑,下地鐵時不小心踩了陌生人一腳,但對方微微一笑溫柔和你說“沒關係”,在派對上和某人調情了幾句,或者,和一起坐在路邊長椅上的人閒聊了幾分鐘的天……
對,只要你覺得在那個瞬間,你們短暫地連結起了某一種關係,這也算一種 ship 了。
Nanoship 特點是短暫、快速、無負擔,TInder 說這是正在上升的流行約會趨勢。

Tinder 2024 年年度報告裡對 nanoship 的解釋
從戀人,到 friends with benefits,再到 situationship,以及,如今新鮮出爐的 nanoship,親密關係中的新概念層出不窮,且越來越削弱對承諾的強調。當代人的親密關係好像在“向內坍縮”。
今天的編輯聊天,就來聊聊愈來愈狹窄的親密關係空間。我們將討論:
1)從FWB、situationship到nanoship,約會文化詞語迭代史
2)沒開始就見好就收:現代人的親密關係在坍縮嗎?
3)總是在給本來就存在的情感模式造新詞,是“正名”還是“拉扯”?
從 FWB 到 situationship,
再到 nanoship:
約會文化詞語迭代史


燒雞:在討論 nanoship 以前,我們需要先梳理約會文化中更早出現過的其他概念:似乎有點古早了的 friends with benefits(下稱 FWB)與正在流行的 situationship。
FWB 的中文譯名是“炮友”,但我認為這兩個詞的側重點不相同。FWB 強調朋友,參與雙方以友誼為基礎,再關注各自的性需求。但中文的“炮友”側重打炮。
Situationship 這個詞的直譯為“情境關係”,指一種介於友誼和親密關係之間、缺乏明確定義和承諾的狀態。
“我覺得和 ta 很親密,甚至還是 1v1 關係,接近愛情,可我不想定義這種關係” —— 這大概就是 situationship。

—— 所以我們在一起了?
—— 沒,但你最好表現得像是我們在一起了。
魚餅:Situationship 是唯一一個邊界模糊至難以以具體形態定義的關係標籤,其中灰度極廣,可以涵蓋從淺層關係(接近 FWB 的狀態)到深度關係(接近傳統“正式戀愛”)的眾多關係狀態。其持續時間也不一定短暫 —— 既然是 situationship 而非 casual dating,就說明了其中已經有了一定量的情感投入,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狀”,只是缺乏一個正式承諾來蓋棺定論。
根據美國葉史瓦大學(Yeshiva University)教授、臨床心理學家薩布麗娜·羅曼諾夫(Sabrina Romanoff)的定義,situationship 就是指“沒有明確界定或標籤的浪漫關係”。也正因如此,一些翻譯直接將其譯為“模糊關係”。
歸根結底,situationship 的核心就在於它的高度模糊性 —— 這種主觀上難以捉摸、客觀上邊界不明、無法歸類於現有標籤的複雜性本身即是其定義所在。
燒雞:一個趣事:其實在知道 situationship 這詞我的第一想法是“啊現在同人文裡 A 常問 B 的那個問題‘我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終於有了答案!”。
魚餅:Situationship 的複雜還在於,在傳播過程中,它的意義不斷演變,每個人對其的理解也不甚相同。
有些人將其視為 FWB 或炮友的同義詞,但這樣的認知過於簡化和性緣 —— 至少在我所知的範圍內,也有許多未涉及性行為的關係被當事人歸為 situationship。
雖然性行為和浪漫情愫、親密感在很多情況下相伴相生,但終究還是兩個範疇。恰恰正是更加聚焦於“浪漫情緒及情感親密”的特質,而非僅僅是“性行為”,構成了 situationship 的獨特和複雜之處(如果真是純性愛,也不至於讓大家這麼糾葛痛心了)。
在社交媒體上,最常見的討論是一種情感不對稱的狀況 —— 一方想要關係更進一步,而另一方(貌似)並無此意,對於情感更投入的一方來說,停留現狀就此成為一種“吸毒”般的上癮體驗,短暫滿足而長期消耗,讓人不斷產生疑問:“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了?”“我們要去哪?”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將situationship視為傳統婚戀關係的替代選項,將其用作處於“一段難以定義的關係”的簡單描述。對於一些主動選擇situationship的人來說,這種關係的“缺乏定義”恰恰構成了其核心吸引力——它擺脫了社會對傳統親密關係的嚴格規範和期待,又不像“炮友”那樣生理、冷漠、涇渭分明。
在這種情況下,situationship僅像是一種宣告:“這並非一段傳統婚戀關係”,隱含著一絲對傳統模式的抗拒。
燒雞:而最新的 nanoship 可以說是一個幾乎要翻轉了曾經的約會文化詞語的概念。我們在上面解釋了 nanoship 的定義、分享了一些例子。回頭去看,你會發現 nanoship 有三個特點:
1)短暫。nanoship 只是稍縱即逝的瞬間。非常 nano。
2)強調浪漫,而非關係。Nanoship 側重捕捉浪漫的感覺,而不是和人發生交匯、建立關係。
3)常常是單箭頭的情感。因為它不要求構建關係,所以通常這份浪漫是隻有一個人獨自感受到、被一個人所定義和擁有的。
就拿先前舉例的“和咖啡師對上眼”來說,你覺得很浪漫、讓你的心暖暖的、”哇哦這是 nanoship ”,但對於咖啡師而言……呃,很有可能這只是ta 的性格、工作、習慣,完全沒什麼。
等等,這麼說來,如果在演唱會上我的偶像看著我的眼睛給了我飯撒,是不是也是 nanoship 了?

沒開始就見好就收:現代人的親密關係在坍縮嗎?

魚餅:在官方的定義中,nanoship 強調“small and warm exchanges”,指的是一種“brief but meaningful”的關係。根據燒雞的描述,這樣的 nanoship 讓我感覺更加接近於“crush”,因為它幾乎是一種單向的、無需確認的情感。
但與 crush 相比,nanoship 彷彿又更暗含了一絲冷靜與淡漠,削減了那種瞬間的強烈情緒,甚至還帶有一種自我剋制的意味。從“簡短“本身作為定義來說,它好像暗示著在關係尚未“真正”發生之前就適時終止,呈現為一種“見好就收”的退縮性姿態,而非指向積極推動感情進一步發展。
在約會軟體的語境下,我同意 nanoship 更像是一種被策略性地創造出來的概念(注:這個詞由 Tinder 在 2024 年度報告中提出)。它賦予了那些迅速無疾而終的關係 —— 無論是止於第一次約會,又或是僅僅停留在網上的互動(dating app 的常見狀況)—— 一種新的意義,使得原本只能被視為“失敗”、“浪費”的相處,有了被積極解讀的可能。這種情感模式甚至鼓勵我們不去追究對方的反饋,從而也避免了因落空而帶來的失落。
這麼看,nanoship 對於約會軟體來說是一個相當合理的創意,它形塑了一種徹底零成本的現代情感關係 —— 不需要承擔任何風險、付出任何代價,就能夠被賦予意義。

源源不斷的 -ship 概念
和 situationship 相比,nanoship 更徹底地扭轉了看待關係的角度。Situationship 是透過其缺乏承諾的“結果”來定義的,而 nanoship 則根本上不鼓勵去關注“承諾”這一部分,促使人們不再將“承諾”作為關係的核心焦點,彷彿是在填補 situationship 無法處理的空白。
燒雞:如果從正式戀愛關係出發來回頭看 situationship ,那麼,我會認為 situationship 的流行是因為大家愈來愈不敢去做長期決定。
“長期決定”包含著對彼此的承諾和約束,這些是大多人主觀上不願給出的。至於大家抗拒承諾和約束的原因……有人會說這是在逃避責任。我不反對,確實有人會覺得“隨便玩玩、享受那種曖昧的感覺但不用擔責很爽”。但另一個方面,客觀上來說,置於這樣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中(經濟、工作、情感等各方面),這種“不願擔責”的心態能夠理解。
但即便是 situationship 也不可避免存在風險,因為這是一個參與者在兩人以上的關係,不會有人始終與你絕對同頻。而 nanoship 就不一樣了 —— 在這場“關係”裡,只有你自己,你想怎樣就怎樣。
這麼說來,nanoship 像是一種更激進版本的“對責任的逃避”了。別說責任和承諾,連 ship、關係在這兒都是不存在的。只要你感覺到了浪漫,這層 nanoship 就成立 —— 根本不需要考慮對方的 consent。

Nanoship 和活在當下、及時享樂思潮有關。現在,我們更強調猶如短影片、快餐一般的即時滿足感 —— 最好還是能直接以完成式形態端到“我”面前來的。在這裡,你又看到了 nanoship 的一個新特徵:它不需要參與者付出努力,而是由其他人送到面前。你只需要使用、利用別人提供給你的材料,在這之上輕盈地萃取出浪漫的感覺。
總是在給本來就存在的情感模式造新詞,是“正名”還是“拉扯”?

總是在給本來就存在的情感模式造新詞,是“正名”還是“拉扯”?

燒雞:老實說,我還挺喜歡 nanoship 這詞描述的行為,以及它象徵的“活在這個瞬間”的寓意。因為我喜歡獨身,但我同時又喜歡體驗浪漫和心動,所以我更享受那種“兩人在某個時間段內一起做了什麼事”的體驗(而且那最好不是性)。
曾經我在旅行時透過約會軟體遇到了一個挺喜歡的當地人,我們在城市的街巷裡散步了一晚上,不停聊各自的生活,最後他送我回酒店。在房間門口,我們猶豫了一會兒,他可能有導向 ONS 的意思,我的意願一般。最終什麼也沒發生,我們在房間門口很禮貌地道了晚安,分別。
有時我很好奇,如果那天我們發生了 ONS,我的感受會是怎樣的?它是否折損了這個夜晚之前和性無關的其他時刻的魅力,因為那些部分好像都成了 ONS 的鋪墊?(這麼說來,nanoship 是一個很無性化的概念?)我想要的,其實只是由散步、對視、交談、走在一把傘下這些幸福的短暫“瞬間”,還有由這些幸福點連起來的一個幸福的線。而我已經得到了
現在看來,這似乎是一個 nanoship 經歷。我沒有在第二天問他“你覺得怎樣?”。我只是從中抽出我需要的、能讓我感到浪漫的部分來品味和享受。
從這種角度來看,我喜歡 nanoship 的本質。我喜歡這個概念所強調的對即時感受的重視、對生活細枝末節的自然抓取和使用。(聊到這裡,我想起普魯斯特曾寫過的:“有時候,正是對某個音符的偶然排列或某個特殊音色的迷戀,構成了音樂永恆的魅力。”)
更重要的,我喜歡它影射的一個當代現況:有些人就是不喜歡建立傳統的親密關係(而並非想建立關係、但不想承擔責任),在目前,他們是真的自願傾向獨身。你可以說這是情感的退化,這是人際關係的坍縮……但是,有的人就是這樣。
不過放在約會文化中,nanoship 似乎變了味道。根據 Tinder 釋出的那份報告,如果你在追求長期親密關係時遇到困難,可以暫時來搞搞 nanoship。Tinder 首席營銷官 Melissa Hobley 表示,給生活中的微小行為賦予“nanoship”之名,能幫我們找到微型行為的意義。
Nanoship 像是一種消遣,或者一種希望,讓人在尋找真正的長期伴侶時有所收穫 —— 這麼看,nanoship 只是正式親密關係缺席時的“代餐”,而不是真的呼籲人享受當下瞬間。
“去體驗每個瞬間的獨特性、感受和他人的連結”是當代人都明瞭的事,但造出一個被包裹在約會文化中的詞去描述這事,就讓這些美好瞬間變質了。有人真的需要一個詞來告訴 ta、生活中的每個時刻都有意義嗎?也許,這就是 nanoship 出現了一段時間,但始終沒火起來的原因。

Substack 的使用者 alllovevic 在一篇文章中批評了 Tinder 創造出 nanoship 概念的做法,作者認為 nanoship 貶低了親密關係和浪漫。這種單方面利用他人的行為甚至有一種物化他者的傾向(雖然,我們在 Tinder 上尋找物件的樣子確實像在挑選商品),而社交媒體的互動方式會內化、會影響我們對親密關係的看法。
從這個角度來看,nanoship 的“秒拋”做法對我們越來越速食化的情感觀而言不是什麼好事。
魚餅:從 FWB 這裡,人們開始接受了:性行為本身可以不破壞一段友誼關係、性可以不天然具有浪漫意味、身體慾望可以不成為一段關係的主導因素。
隨著 situatiship 的出現,人們進一步承認了情感的模糊地帶。
至於 nanoship,它格外弱化了“未來”和“承諾”,強調專注當下、關係的價值不取決於持續時間、不必強行推進情感升級……
拋開約會文化的語境不談,這些觀念其實很符合我對關係和情感本身的看法:它們都更貼近人性,也更符合關係的自然流動。在我看來,關係本都是在灰度中演變和流動,人的交往、連線、性愛、情感本就不像標籤般邊緣分明。同時,親密也只能在每一個用心的“當下”中自然累積、逐步建立,而並不能從長遠規劃中直接獲得。畢竟,在多變的情感面前,一個頭銜和一個承諾並不能真正保證什麼。

無限細化的關係分類
現有的婚戀文化被一種叫做“親密正規化霸權”(Amatonormativity)的觀念主導。這一正規化深受異性戀獨偶制婚姻制度、傳統家庭觀念、性別角色等社會預期的影響,並構成了一條預設的“關係升級路徑”(relationship escalator):約會 → 親密接觸 → 確立排他性 → 確定關係(男女朋友)→ 結婚 → 同居 → 生育 → 直到死亡將彼此分離。
在這樣的預設下,未能順利“順利升級”或“偏離路徑“的浪漫關係,便被視為不夠嚴肅,乃至是失敗和浪費的——是人們在尋找“the one”過程中應當摒棄的絆腳石,不值得被承認。相應的,“承諾”成了一件挺極端的事——除了做出這種隱含著一整套預設的承諾,就沒有什麼別的選項可言;要不然,也會顯得“過於輕巧”,不夠叫人信服。
這種文化設定不僅使無性戀者、無浪漫傾向者、非一夫一妻制實踐者乃至單身者被社會邊緣化,也製造了瀰漫的、被內化的焦慮——當下圍繞著 situationship 的負面情緒、對於nanoship的嘲弄,何嘗不是這種文化的產物?
可以想見,只要我們的約會文化仍然受到此親密正規化霸權支配,無論創造出多少新詞來描述親密關係的別樣形態,都無法避免被相似的批判話語所審視、汙名和貶低。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今表明上的親密關係坍縮,除了年輕世代的“承諾恐懼”(commitment issue)或“速食戀愛”的常見歸因外,似乎也體現了更深層面上傳統親密正規化本身的過度單一性和侷限性。而這,或許才是導致所謂“逃避承諾”至“放棄建立關係”的趨勢的根本原因。
換個角度,以友情為例 —— 親密友人之間就不具備“事前協議”般的長期承諾,而是憑藉雙方的感受順其自然,也始終保有調整和彈性的空間。那麼,友誼是否是一種天然的 situationship?只是相比戀愛關係,它不受“法則、制度和教條”的先在束縛,沒有這麼多預設的期望與需求。也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能更加純粹地認識彼此,建立起基於瞭解的紐帶,而不必擔心它輕易崩塌。
我很認可“親密關係的核心是友誼”這一說法。在同名書中,汪民安寫道:
“友誼是一種靈活且保持距離的親密關係……如果讓友誼成為生活方式的話,如果用友誼來衡量各種關係的實質的話,那麼,朋友關係、戀人關係、婚姻關係乃至父子關係就沒有根本的區別。一旦讓友誼作為核心重新來到這種關係中間的話,這些關係原有的法則、制度和教條都應該被打碎。”

我想,situationship 乃至 nanoship 等更微妙的新型關係標籤的出現,本身就意味著傳統關係模式的某種鬆動。
然而,我們一方面不可阻擋地實踐著與傳統模式不相容的親密關係模式,並試圖為其命名,彷彿是要為它們的存在正名;另一方面,在主流約會文化的討論中,我們又一次次將落點回歸至對傳統模式的渴望(比如,提出了nanoship這一概念,但在其變成約會熱詞的過程中,其意義卻不可避免地演變成了正式親密關係缺席時的“代餐”)。
這種拉扯是否意味著,我們迫切需要新的親密關係模式,卻始終未能給予它們足夠的空間和想象力?

「編輯聊天」欄目往期推薦:
《夢女:一場關於肉慾與純愛的沙盤遊戲》
《為什麼鑑定尼諾是當代女孩的必修課?|》

《《房思琪初戀樂園》如何被讀為「豔屍文學」?》
如果你想給我們投稿,或者想了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稿件,請點選下方圖片跳轉:
//作者:燒雞、魚餅
//編輯:caicai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