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扎克伯格瘋狂的天價搶人

天價搶人,扎克伯格真的“瘋了”嗎?
  1. 最近在矽谷和國內頻繁穿梭,跟很多在矽谷一線廠商的朋友聚會時,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熱點八卦”,最近的自然就是Meta。
  2. 上個月在灣區,幾個聚會上每個人遇到Meta的朋友,眼神一碰,Meta的哥們第一句就是:你是想問我llama怎麼回事,到底發生了什麼是吧。當時聽說Meta的AI部門即將有大的重組。而今天扎克伯格的安排很清楚了。即便是神秘兮兮跟我說會有大動作的哥們,應該也沒想到最後變成如此誇張的局面。
  3. 最近的幾天,AI圈到處都是扎克伯格灑的錢。週一,扎克伯格釋出內部信,公佈Meta在AI業務上的重組,成立MSL (“超級智慧實驗室”)整合公司現有的基礎 AI 研究(FAIR)、大語言模型開發以及 AI 產品團隊,並組建一個專門研發下一代 AI 模型的新實驗室。同時,公佈了由Scale AI 創始人亞歷山大王領導的MSL最新“招安”的明星研究員名單。
  4. 與此同時,根據《連線》等媒體的報道,扎克伯格在招募這些人才時,給出了前所未見的天價薪酬包——4年3億美元,第一年總薪酬就能到手1億美元。(根據各方資訊,不是每個新加入的人都是這個價格)剛剛在不久前說自己的員工不可能被高價就挖走的Altman,只能立刻強調,Meta 確實挖走了一些優秀人才,但他們未能挖到頂尖人才,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名單靠後位置選擇。但這也側面證實了他此前說到的,Meta在用高達一億美元的簽字費挖他的員工。所有人一片譁然。
  5. 其實在亞歷山大王正式加入Meta的一刻,扎克伯格的思路已經清晰了,看朋友圈裡有Scale AI背後的投資人說,這deal以光速完成,我們當時vibe editing了一篇文章,取名《一塌糊塗的LlaMa逼出了原汁原味的扎克伯格》,熟悉的move fast, break everything 的感覺又回來了。但在我們的社群裡,依然有不少人在喃喃道,花這麼多錢真的值麼。很多媒體報道時候,也是帶著一種“瘋了,都瘋了”的意味在獵奇。
  6. 但,事實就是,值。當你從今天矽谷AI公司的真實狀況來看,你會知道,值。而且這是理解今天矽谷公司在AI上競爭演變的一個入口。
  7. 想弄清楚背後的邏輯,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切入點:在最初聊到會有新的組織變動時,這些在Meta更多在做研究類工作的朋友,當時的期待是能不能有一個能解決當前“每個人不服每個人”的問題的方案 ,關心的是哪個帶研究團隊的人會離開,哪個人會升職——現在看,這些還是AI科學家和lab的思路。最終是一廂情願,因為扎克伯格根本不想再繼續了。
  8. 如果只是挖來一兩個新負責人,換一換部門分工,那不是扎克伯格要做的。他要解決這種“誰也不服誰”的問題的方法是從根子上解決。Llama4的糟糕結局,不僅是技術上的失利,更是徹底點燃了扎克伯格“打亂一切”決心的催化劑。在模型技術演進到精細化競爭、矽谷競爭態勢白熱化的當下,不久前還曾成就了Llama榮光的組織模式已快速變得無法適應,而這必須以創始人式的決絕來破局。
  9. 而另一方面更有趣。扎克伯格決定這麼搞,但最終能不能成,也得看OpenAI的這些研究員能不能被他這麼搞來。就像Altman一開始出來說的“我們的頂級研究員都不會去”,如果真的那樣,扎克伯格就是小丑。但事實是,扎克伯格顯然更瞭解現狀:OpenAI和Meta的問題是同源的,甚至比Meta更誇張。
  10. OpenAI的研究員曾經跟我這樣形容:這公司裡,遍地掃地僧。哪怕做著最髒最累的活兒的人,可能都是某一個方向的頂級研究員。而OpenAI的層級又設計的極為扁平。於是,互相不服的氛圍也在這裡養成,並且更加極端。和矽谷其他大廠多年形成的層級比較清晰的結構相比,這裡,幾乎沒法“管理”。
  11. 這種摩擦,隨著各家模型能力逐漸接近,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而變得更加突出。Google從散漫回到996,OpenAI則直接每週每人幹出80小時的工時。而曾經留住這些人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高薪水。OpenAI一個很初級的人,在其他公司都會給高級別資深崗位的薪水。
  12. 一度沒有公司願意大範圍打破自己原有的結構來大範圍挖人,但現在不同了。用此前Kaparthy的話說就是,今天AI界真正在改變世界的愛因斯坦們,可能在架構表裡藏在CEO以下5層。希望他們不要為了換取鉅額薪水而藏在巨頭和初創公司裡。現在扎克伯格用一個新的自己牽頭的組織,自己發郵件的招募方式,讓這些人依然有高薪,但同時也可以站在戰鬥前線了。這是拒絕不了的誘惑。(都有人把你做成球星卡了,誰會拒絕這等待遇)

  13. 扎克伯格給這些研究員的高薪,對應的不只是因為他們做出了o3,而是他們看到過“o5”、知道“GPT5”裡某個資料配比做對之前踩過的所有坑。這在競業協議極為寬鬆的矽谷一直如此——此次被Meta挖來的,不少也是被OpenAI當年從Google撬來的,但今天在模型互相緊咬,模型技術演進已進入細節決定成敗的白熱化階段,技術上沒有大秘密,競爭更加比拼各種細節上的經驗,且徹底刺刀見紅後,在llama上走了彎路的Meta更加需要這種不可複製的、實戰驗證過的技術演進經驗。
  14. 而在花錢砸人這事上,其實扎克伯格都不是始作俑者,矽谷幾乎每一家大廠都這麼幹過。微軟收下Inflection 的團隊,主要衝著Mustafa Suleyman;亞馬遜在AI上起步慢了,就“買下”Adept,給了這家公司原班人馬幾乎獨立於亞馬遜其他部門的空間和許可權,甚至在如此“摳門”的公司裡擁有自己的餐飲供應商,目標無外乎Adept以前OpenAI副總裁David Luan為主的團隊;谷歌“買”回的c.ai創始人Noam Shazeer……而這些明星個人每一個的產品在運轉和商業化上別說無法跟scale ai比,甚至都可以算得上失敗品了。但這些大廠還是為這些關鍵人砸出了天價。只不過,亞馬遜和微軟們還只是能做到提供一個不和原本體系混雜的空間,賭一把看他們某天能做出領先的技術。扎克伯格更進一步。
  15. 扎克伯格更徹底,把這事搞到了另一個level:亞歷山大王不是來平替LeCun們,他從很多維度都簡直都像是新版小扎,他們不是演算法研究狠角色,而是戰鬥狠角色。事實上,MSL的成立,意味著扎克伯格直接換了一整套班子,然後自己直接管理,並任命了一個根本不需要再討論這些科學家們服氣不服氣的人選。
  16. 大手筆、不顧面子的搶奪,一切都是扎克伯格熟悉的味道:當年Instagram 在尋求一輪5億美元估值融資時,他給對方開出了所有人不理解的10億估值收購要約,當Snapchat 拒絕了扎克伯格的收購,他轉身就做了模仿的產品。對自己帶來威脅,要麼買下要麼直接“抄襲”,不擇手段的競爭。這在亞歷山大王的身上也已有跡可循,選擇和扎克伯格並肩,他可以不顧scale的“中立”身份,那些OpenAI們的資料相關經驗自然會用在Meta,此前在國會聽證上比所有人更激進指責DeepSeek也讓人想到當年被TikTok嚴重威脅後,在國會上批評中國的扎克伯格。
  17. 當然,能把搶人這事做到另一個level,還有很重要原因是,這些大廠裡只有扎克伯格還是創始人擔任CEO,在一線和OpenAI們競爭,最討厭“誰也不服誰”問題的就是創始人,解決這問題的最好方法也是創始人直接接管。
  18. 所以,不是扎克伯格慌不擇食,也不是瘋了,而是模型技術演進、矽谷競爭態勢、對應組織文化的需求徹底變了。扎克伯格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但他毫無疑問是最擅長這麼搞的。
  19. 那個熟悉的扎克伯格回來了。競爭會更激烈了。但這其實也是矽谷更習慣的節奏,從當年蘋果和微軟之間在圖形介面上的“偷竊”,馬斯克從創始人們手裡控制特斯拉,扎克伯格從校園到與Snapchat 和TikTok競爭裡各種“抄襲”爭議,一切不那麼優雅的競爭手段,在接下來會以AI之名而變本加厲。
  20. 而且,這將不只是發生在矽谷公司之間的事情,這些也會發生在它們與中國的對手們的競爭中。接下來,所有人都得做點準備了。
點選關注,洞察前沿科技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