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鎮化程序步入新階段,城市建設從大規模增量建設向存量提質改造和結構調整轉變,北京作為超大城市,城市更新行動迫在眉睫。推進建築業綠色低碳轉型,不僅是國家戰略的重要部署,也是滿足民生需求、推動設計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2025年2月27-28日“綠色人居 低碳更新”學術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論壇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北京市政協城市更新委員工作室指導,北京市朝陽區城市更新促進會、首開城市更新研究院支援,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住宅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匯聚了眾多院士大師、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索新時代綠色人居“好房子”內涵及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城市更新的創新實踐經驗,200多名專業人士現場參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AT建築技藝

開幕式
開幕式由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北京市住宅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建築師錢嘉宏主持。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長朱長喜,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北京市委副主任、首開集團董事/總經理李巖,北京市朝陽區城市更新促進會理事長郭藝,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裴宏偉,分別代表論壇指導、支援及主辦單位致辭,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並對各位院士大師、領導專家及業內同仁們的支援及參與表示感謝,希望大家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凝聚行業智慧,共同書寫城市綠色低碳更新與發展的嶄新篇章。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總建築師莊惟敏,在開幕式發言中指出,“好房子”建設意義重大。它關聯著建築學的轉型,需建立新營建正規化,涵蓋空間詩學、生態倫理和建築師培養等方面;在方法、價值和教育上分別構建融合設計體系、重構營造倫理、培育複合型人才,旨在打造中國正規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智慧。

開幕式主持人與致辭嘉賓

學術論壇

《廣義韌性建築視角下的持續更新》
城市發展現正逐漸步入大量存量更新的新階段,為積極配合我國雙碳戰略的全面落實,探索低碳建築創新和存量空間低碳轉型路徑成為了建築師們的必答題。過去以來,我們的很多專案,包括甘肅省武威市羅什寺片區黃土民居改造(2012)、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魚化周邊區域城市設計(2016)以及持續很久的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2003-2023),都在堅持著一種廣義韌性建築視角下的持續更新。當下,我們不宜再將建築視為“凝固的音樂”,而是可以用系統性、多維度和永續性適變的科學辦法,在城市更新中創造出具備廣義韌性的建築物理環境,服務於人和生活,在加速發展變化的社會情況中,實現建築與城市的共生。







倪 陽
當前,我國建築工業化水平不夠高,存在造價高、品控難、工期長、汙染重、能耗大等問題。傳統建築業的工業化、產業化轉型,能夠有效幫助綠色低碳戰略目標在行業內的快速實現。在這樣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工業、產業條件下的標準化和高質量發展下的個性化,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未來住宅可以像“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以模組化的建造體系搭建一種靈活可變的建築開放平臺,以“次級地面+體系分離”的組織方式,在標準化的恆定體系中穿插個性化的定製組合,形成未來城市中高層住宅的新模式。





《城市的好房子:多元訴求下的探索》
好房子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任何一個時代都會在應對具體情境下,定義自己時代的好房子。工業革命以來,現代世界一直不斷醞釀出不同的居住建築型別,以適應不同時間和空間下的語境變化。當下,中國的建築師們更應著重於創造具備多元化共性的建築和設計,使原本孤立、分離的形式單體,交織融入到城市的整體圖景之中,回應我們所處時代對於好房子的期待。景德鎮陶公寓創新社群綜合體的設計實踐,旨在於城市更新中打造符合“景漂”需求的好房子,用建築的空間語言堅持多元訴求下的探索,為城市提供以人的活動聯絡為核心的街區混合功能場所,創造出基於人文感知尺度的場所營造。





李久林
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國家卓越工程師
伴隨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的不斷發展,大量運營中的地鐵隧道進入了帶“病”服役階段。伴隨近幾年氣候治理工作的推進,地下水位回升明顯,隧道滲漏水現象多發。現有治理辦法效果不佳、手段單一、價格昂貴。針對這一情況,北京城建集團聯合高校力量成立了智慧建造與智慧運維的聯合創新中心,從壁後空洞檢測方法、複雜水環境下損傷機理、靜態動態評估、滲漏水治理新材料和新裝備等方面進行研究,基於團隊自研的地鐵隧道移動雷射掃描系統及移動地質雷達檢測裝備,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地鐵隧道結構滲漏水治理方案設計方法,填補國內相關技術空白,參與相關規範標準制定,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北京市住宅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建築師
在 “雙碳”目標引領下,城市更新工作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北京出臺《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形成 “1+N+X” 政策體系。北京城建集團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雙碳”目標、落實北京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等決策部署,積極推動城市更新領域的創新實踐,落地實施天銘大廈低碳改造示範專案。
專案採用被動式技術降低能耗需求、主動式技術提高能效、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築隱含碳排放強度以及碳交易等方式。與原始建築相比,每年節約碳排放98.66t二氧化碳,達到86%建築節能水平。專案建成後,將成為北京首個近零碳老舊樓宇改造專案,整合多種節能技術手段,同時滿足近零能耗建築標準、近零碳建築標準、碳中和金級、綠色建築二星(改造)等多項技術標準,成功打造了一套可複製的低碳節能改造技術路線,助力城市更新和節能降碳目標的實現。




毛大慶
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優客工場、共享際創始人
中國建築學會城市更新與既有建築改造委員會副主任
《環境 商業 政策——城市更新產業的新年展望》
城市更新行動能夠有效補足城市服務短板,刺激新消費的壯大,承接新消費場景,產生新消費動能。建築師需要關注時下真實發生的消費生活趨勢,瞭解不同興趣人群的族群化和圈層化聚合,在網際網路時代把握消費人群畫像、參與場景塑造。共享際是雜誌型社群的樣本,由資產主體、運營企業、內容生成商和消費者共同參與完成,旨在打造具備多元內容和空間、社群相互賦能併成長的“立體的雜誌”,其在場所中融匯了多個主題矩陣,成為跨領域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引領者,以建築的方式推動了城市更新,承載了消費生活的提升和轉型。





城市建設從激盪、輝煌到高質量更新、平和發展是城市建設的規律,從高技術、高速度、高投資到低技術、低能耗、低投入也是城市建設的必然,燦爛之極歸於平淡。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更凸顯設計的價值,對設計的尊重,城市才有未來,才能贏得尊嚴,應把設計創造價值作為今後城市發展的戰略。
本文結合西安上莊城市住宅改建、西安中亞公園提升的具體實踐,目的在於讓所有普通人共享城市發展的紅利,為老百姓健康生活創造幸福空間。特別是西安青少年宮改擴建探討了既有建築改造及城市更新的方法、步驟、原則。採取最小化、微改造、重功能、弱建築的原則,最大限度提高空間的靈活性和趣味性,滿足未來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些專案均努力摸索低造價、高品質的路徑,提升設計的價值。





報告針對草原人居環境分為研究和實踐兩個部分:研究部分基於內蒙古草原人居環境強烈的地域特徵和特定的營建問題,提出空間佈局的最佳化模式,整體構建適宜地區的營建理論與設計方法,包括:牧區層面的“生態-生產-生活”環境一體化理論與方法;聚落層面的牧-居耦合的牧區聚落空間營建模式;建築層面的草原牧區建築適宜性設計理論與方法;技術層面的面向低碳的牧區營建技術體系。實踐部分基於文化傳承分享在內蒙古草原牧區新建築的營建實踐。





申作偉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山東大衛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
《高品質住宅的創新設計》
地產行業進入新發展階段,建設“好房子”成為核心命題。要以科技創新賦能,推動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高品質住宅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需結合每個專案的獨特性,採用差異化設計策略,打造不可複製的核心競爭力。戶型設計從平面功能向立體空間演變,居住方式趨向多樣化。地產金融屬性已然褪去,產品創新成為發展主旋律。未來,行業將以創新驅動,持續提升居住品質,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人居環境的生態價值提升,引領綠色低碳發展新模式。





曹 予
首開文投(北京)新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
首開文投(北京)新文化有限公司以面向不同使用者群體的小程式矩陣,融合文化內容和科技成果,在線上打造出中國新視聽產業雲平臺,推動傳統園區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以線上內容聯動線下發展,在祿米倉新視聽產業園中圍繞“北京全球超高畫質視聽產業中心”建設,以新視聽數字內容製作產業鏈為核心,研發新技術,探索新業態,塑造新場景,以產業叢集賦能城市更新及產業園區改造升級。


太倉美術館



論壇學術主持
本次論壇學術報告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張宇,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首席專家、總建築師傅紹輝,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北建大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建築師徐宗武分別擔任學術主持,他們的精彩點評也為論壇增色不少。


沙龍對談


沙龍研討共邀請了8位專家,圍繞“綠色低碳視角下的城市更新行動”展開深入討論。
主持嘉賓

湯朔寧
董丹申老師所創立的平衡建築研究中心為高校的產教融合與發展打下了一片新的陣地。今天,我們也想請董老師從平衡建築理論的角度,談一談他對於城市更新的理解。
董丹申

▲ 向上滑動閱覽

湯朔寧
錢嘉宏院長和北京住宅院的同事們,為雄安新區的建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請錢總給我們介紹一下,如何在雄安新區的實踐中踐行“好房子”的理念。
錢嘉宏

▲ 向上滑動閱覽

湯朔寧
在城市更新領域,東大院完成了不少非常成功的案例,南京的老門東片區就是其中之一。袁瑋總既是建築師又是大型設計院的管理者,請您從高校建築設計院組織管理的角度出發,來為我們介紹一下他們在綠色低碳大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工作中所採取的策略。
袁瑋

▲ 向上滑動閱覽

湯朔寧
葉依謙葉總是位高產的建築師,所做專案多是以酒店、辦公、園區等大型複雜公共建築為主。請葉總以綠色低碳為為背景,用建築師的視角,為我們比對一下城市更新專案和大型公共建築專案二者之間的區別。
葉依謙

此前很長時間裡,各類規範都會明確指出“本規範適用於新建、改造建築”。當時我們國家的建築行業還主要是以新建為主,以此為目標的規範並不適用於更新改造工作這一矛盾還不突出。眼下,它已成為困擾城市更新工作推進的問題。利用疫情其間,我們做了一個關於北京既有建築消防設計的課題,以此為基礎我們編寫了一本指南,經過幾年時間的推行,這本指南又形成了新的地方標準。它能夠在不降低建築安全性的前提下為既有建築的消防設計“解套”“解困”,幫助城市更新專案正常推進。2024年,我們還為北京住建委編寫了《老舊低效樓宇改造技術指引》,這本地標也發揮了類似的作用。
城市更新工作所要面臨的問題實際上很複雜,工作量也比新建建築要大得多。需要先做好檢測、鑑定、評估等各方面工作,建築師們再開始走街串巷做調研。在柴培根柴總的推薦下,我們最近正在北京西城區的棉花片社群做分析類的更新設計工作。專案開始兩個月至今,我們幾乎沒出什麼成果,一直在挨家挨戶的摸排,瞭解這個老舊社群中的複雜狀況。雖然工作量巨大且幾乎沒有經濟上的收益,調研階段的工作對於更新專案來說不容忽略。
無論是綠色低碳還是好房子,也無論是新建專案和城市更新專案,建築都應該無差別的加以對待。儘管面對著不同的情況,建築設計工作的核心還是隻有一個,那就是為人民服務,滿足一個社會、一個人群、一個特定專案的使用者對於建築的需要,讓他們獲得幸福感,這是我們建築師現在能借以自我鼓勵的一個點。
▲ 向上滑動閱覽

湯朔寧
宋曄皓教授在綠色低碳建築領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很好的研究和案例。請您來給我們講一講,當面對以綠色低碳為前提的城市更新工作,建築師面臨著那些挑戰?
宋曄皓

IBA(Internationale Bau Ausstellungen)1980年代在柏林舉辦了一系列重要的住宅展覽,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如果沒有這些展覽,很多柏林建築的歷史感會被破壞得蕩然無存,比如那種源自柏林傳統的,經歷過魏瑪共和國時期進一步發揚的圍合院落佈局。最著名的是艾森曼的查理檢查點住宅,實際上當時的很多建築師和事務所,例如托馬斯·赫爾佐格和gmp,在他們完成的新住宅設計中,已經開始響應綠色節能的目標。剛才董老師講的一點我特別同意,當建築呈現為技術系統堆砌的時候,無論對於建築師,還是工程師,以及建築的業主方和使用方,都不是好的事情。以技術自身為抓手並不可靠,因為技術更新太過迅速,難以時刻把握。應對不同年代的老舊建築更新,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一定是完全不同的。而針對城市更新,最大的問題可能在具體的建築之外——城市和建築不能劃等號,我們一定要慎重、謙虛。大家所提到的“走街串巷”這種調研的方向,已經偏向社會學,也許這種跨學科的融貫研究,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建築師自身的不足。
IBA的展覽始於1913年,狹義地看,我們可以認為到了1980年代在柏林展開的展覽,是聚焦於“德國好房子”,或者“柏林好房子”的話題上。今天我們談到的“好房子”,一個挑戰在於界定 “好”與“不好”。多虧有像錢嘉宏錢總這樣的建築師們,紮根於基礎工作的切實推進,才使得我們具體看到“好房子”的模樣,在實踐中摸索。當下,儘管建築學和建築行業正面臨著諸多困難,我身邊的高校建築師們也需要在設計和科研這兩條相互平行的線索上做出抉擇,我們也還是需要保持對於建築學這樣一個偉大學科的樂觀,積極探索。或許十年之後,建築又會回到春天。
▲ 向上滑動閱覽

湯朔寧
城市更新中的造價控制問題,決定了城市更新工作能否順利進行。請張兵總來我們講一講,如何在城市更新中控制成本,如何使它的未來運轉進入良性軌道。
張兵

▲ 向上滑動閱覽

湯朔寧
柴培根柴總近年來在城市更新領域有很多的實戰經驗。最後一個問題留給柴總,請您談一談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建築師負責制將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柴培根

在城市更新的語境下,建築師確實是要負更多的責任。建築師需要退到作品的後面,把城市真實的生活和在更新中的切實工作放在前面。我們在北京西城區參與了一些城市更新工作,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就在西城,我家也在西城,我們團隊中很多的同事也在西城生活。當在這裡做更新工作,我們更多地還是把自己當成西城的本地老百姓——這與建築師負責制的思路有所不同。在城市不同的管理語境下,建築師要負責的範圍挺寬泛。懷著“給自己身邊環境做一些工作”的心態,建築師就和自己所在的地方緊密聯絡了起來,也就不用考慮負不負責的事情了。如果覺得這裡可以更好,也有機會去改變它,那你一定會去做的。這就回到了我們今天論壇的人居主題。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對於建築師和所有從事建造活動的人來說,是最樸素、最根本、最長久的目標。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負責”。
在更新過程中,我們所服務的物件也發生了變化,從以前圍繞一個由任務書構成的、相對抽象的甲方,變成了非常具體的人,也就是在更新片區內生活的老百姓。我們在走街串巷調研時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他們都懷著各不相同的願望。此前說的建築師負責制,會更強調建築師對於建築質量和安全性的負責。當在更新工作中面對不同利益方面的關切和訴求時,就如崔愷院士所說,我們需要帶著對於城市的某種善意,努力理解並試圖從其中找到一種平衡,這也是一種並非來自標準或法理依據的“負責”。
“更新”是為了“更好”,我們基於既有環境,一點點地做工作,在漫長時間裡的點滴之間為身邊環境實現一些改變和提升。它並非跨越式、一次性、大規模的,也因此更加符合綠色低碳的概念。同時,它也不是建築師負責制的,而是“所有人都在對自己的生活環境負責”。這樣的態度和立場避免了抽象化、概念化的趨勢,會對未來人居環境的改善有更多幫助。
▲ 向上滑動閱覽

同期活動 :“好房子”研討會
2月27日下午,“綠色人居 低碳更新”學術論壇——“好房子”研討會作為此次論壇的同期活動在龍湖·觀萃召開。龍湖·觀萃專案是2023年全國首屆“好房子”設計大賽北京賽題實施地塊專案。龍湖集團北京公司負責專案開發建設,最終選擇大賽中北京住宅院一等獎獲獎方案——“生活協奏曲”實施落地,打造“好房子”示範工程。
研討會上,25位院士、大師、專家學者對龍湖・觀萃專案進行了現場考察,並圍繞新時代綠色人居 “好房子” 內涵、建設發展思路等展開熱烈討論。大家結合實際專案經驗,各抒己見,為推動 “好房子” 建設提供了諸多寶貴建議。


研討會現場
主持嘉賓
錢嘉宏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北京市住宅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建築師
李興鋼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科首席科學家,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
倪 陽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
邵韋平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總建築師
趙元超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總建築師
張鵬舉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內蒙古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 傑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特聘院長
韓冬青全國勘察設計大師,東南大學教授,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
申作偉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山東大衛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 漪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馬立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秘書長
董丹申浙江大學平衡建築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總建築師
周燕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劉曉鍾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建築師
劉東衛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建築師,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
顏鋼文 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
錢嘉宏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建築師
北京市住宅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建築師
徐宗武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北建大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建築師
鮑 莉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薛 峰國家卓越工程師、中國建築集團中國建築大師,中國中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
王 健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建築師
張 兵弘石設計創始人、董事長、總建築師
李迅濤基準方中建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集團董事、集團首席總建築師
馮 賦徐輝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何毅敏越秀地產北方區域公司產品與客研管理部資深產品總監
範興雷北京龍湖產品管理中心負責人

結語
發文編輯|Jingyi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