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為現代建築而生

查爾斯·愛德華·讓納雷出生在瑞士靠近法國邊界的一個山間小鎮拉紹德封。父親是一名鐘錶匠,母親是一名鋼琴教師。這個從瑞士小鎮裡走出的小男孩後來改名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被認為是現代建築運動的主將、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倡導者、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和“功能主義之父”。他的作品和理念對二十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作品展現了他對當代建築與城市規劃的獨到見解和創新實踐。勒·柯布西耶一生設計並建成的作品分佈在多個國家,是遊人爭相參觀的物件,其中很多成為歷史建築遺產,更是建築愛好者的朝聖地。
“我至今仍記得勒·柯布西耶來到麻省理工時的情景,與他在一起的那兩天可以說是我學習期間最重要的兩天。”這是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對勒·柯布西耶的追憶與評價。勒·柯布西耶的建築作品和設計思想啟迪了幾代建築人,許多當代建築師都會提及柯布西耶對自己的深刻影響。
勒·柯布西耶
1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工作在建築之中,住宅的基本功能又是什麼?——“住宅是居住的機器”。早在一百多年前,勒·柯布西耶就給出了這樣一個回答。
1923年,他的新書《走向新建築》出版,認為現代主義是一種幾何精神,是一種構築精神與綜合精神,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這一觀點。他在書中表示:“現代社會已經達成這樣一個結論,即為人類建造一個新的家園將成為判定一個文明特性的決定性因素。隨著一種新的住宅形式的誕生,機器時代將邁入第二階段,即普遍建造的階段。”這一觀點有力地推動了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遭到了巨大的物質破壞,大規模的戰後重建是社會的剛需。在戰爭的洗禮之後,許多建築師開始重視房屋的基本功能。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勒·柯布西耶捕捉到了那個時代建築設計的核心議題,並以獨特且系統的方法探索如何使住宅工業化。
這一理念還與勒·柯布西耶童年的成長經歷相關——他從小就在瑞士的拉紹德封接觸製表工藝,甚至差點成為一名製表匠‌。早期的製表經驗使他對機器製造有了很深的體會,從而影響到他的建築設計和藝術創作。他在建築中強調精確性和功能性,其建築作品常常展現出高度的幾何精確性和對細節的關注,這都體現了一種機器美學思想。
汽車、飛機、輪船……一件件新的交通工具在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而當時傳統住宅的建造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大生產與人口不斷向城市聚集產生的社會需求。
事實上,勒·柯布西耶在“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理論探索過程中,將機器精神與其所在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新技術、新思想、新生活方式等相融合,形成了新的住宅設計邏輯。同時他也尊重人的健康與感受,並將自然和歷史作為自己的老師,一方面探索如何將大自然、健康、運動等與機器精神有機結合,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歷史建築原型並挖掘古典精神的數學原理、永恆價值、精確性等與機器精神的相通點。
薩伏伊別墅
在平整的大草坪上,幾根白色的立柱支撐起一個簡潔的白色方盒子,在這個方盒子上有水平的長開窗,內部的結構簡潔且可以自由組合變化,屋頂花園整潔美觀……這座看似簡潔的建築就是影響整個現代建築史的薩伏伊別墅,它‌是“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理論最具實踐性的建築之一。
薩伏伊別墅位於巴黎近郊的普瓦西,由勒·柯布西耶於1928年設計,1930年建成,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這座建築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功能主義作品,其設計充分體現了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築五原則”:底層架空、屋頂花園、自由平面、橫向長窗、自由立面。這些特點使得薩伏伊別墅在結構上更加靈活,外觀更加現代和開放‌。這座建築幾乎可以稱為現代建築語言的博物館,許多具有劃時代精神的要素被融合其中,如:新生活方式、工業化生產的傢俱、新的建築原則、開敞的起居室、對大自然的親近等,是對當時工業化住宅的成功探索。
這座建築的設計強調功能和形式之間的邏輯關係,以使用功能為設計出發點,反對過度的裝飾,從內部空間出發設計外部形式‌。薩伏伊別墅的設計簡潔而實用,外形輪廓簡單,內部空間可自由變化。它像一個內部精細、鏤空的幾何體,空間則根據居住需求進行了複雜的佈局。這種設計理念反映了勒·柯布西耶的機器美學觀點,他贊成簡單的幾何體形式,認為簡單的形式是最美的。薩伏伊別墅的設計理念和建築風格推動了建築工業化和標準化的程序,強調建築的經濟性和普遍適應性。這種設計理念不僅在功能上滿足了居住需求,還在形式上追求簡單和美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薩伏伊別墅被列為法國文物保護單位。
“新建築五原則”可以說對現代建築發展影響深遠,如今的高層和多層住宅建築,底層基本採用架空設計,這些底層空間便是地下停車場和儲物層;屋頂花園在如今的高層建築都不難被發現;大多數商業建築的內部空間可以靈活多變也是現在室內空間設計的特點;橫向的長窗演變成了落地窗和玻璃幕牆;靈活多變的外立面是建築彰顯個性的基本要素。
薩伏伊別墅
2
人是萬物的尺度,我們所居住和生活的建築又應該如何建造才能更適合人類使用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多數建築師被迫“休市”,勒·柯布西耶也不例外,他留在法國巴黎,日常工作主要是寫作與繪畫。這期間他設計出了一套跟人體比例相關的合理模數,這樣進行建築設計可以最佳化使用者體驗。
模數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對勒·柯布西耶來說,音樂與建築本質上都是度量的問題。勒·柯布西耶在他的《模數法則》中提出了自己的建築設計方法,其核心在於以人體尺度為基礎,形成一系列接近黃金分割的定比數列,作為建築設計的度量標準。他選定下垂手臂、肚臍、頭頂、上伸手臂四個部位為控制點,與地面距離分別為0.86米、1.13米、1.83米、2.26米。他構想了一個“模數人”,身高1.83米,透過黃金分割比例來計算人體各部位的高度,如舒適坐下時的臀高0.27米,乘以黃金分割比1.618,恰好等於正常坐姿時的臀高0.43米‌。這些比例關係被應用於他的建築設計中,以確保建築空間與人體尺度的完美匹配。
模數理論‌是他在建築設計中應用數學比例和人體工程學原理的重要貢獻。其核心要旨在於透過數學比例來最佳化建築設計與人體尺寸的匹配,以達到最佳的舒適度和功能性。
馬賽公寓
他把模數理論應用到了多個著名建築設計中,如馬賽公寓和印度昌迪加爾的城市規劃。馬賽公寓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居住者的生活需求,透過模數理論優化了空間佈局和功能配置,使得居住體驗更加舒適和高效‌。
馬賽公寓位於法國馬賽市的郊區,是1949年開始建設、1952年竣工的綜合性建築。該建築可容納337戶共1600人,主要是居住用途,七、八層設有商店和公共設施,屋頂上設有幼兒園和遊樂場‌。
“不受規範的羈絆。它依據人的尺度,為人而建。”勒·柯布西耶如此評價自己所設計的馬賽公寓,這座建築矗立在一片巨大的花園之中,沐浴著地中海的陽光。建築底層架空,地面奉獻給行人,可以自由穿行。該建築有大量重疊的陽臺,陽臺側面塗以紅、綠、黃等鮮豔色彩,與粗獷的混凝土形成鮮明對比,展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
馬賽公寓
馬賽公寓的整體設計嚴格遵循了模數理論。例如,建築的高度、開間、進深等都以模數數列中的數值為基礎。室內的傢俱和設施,如桌、椅、床、櫥櫃等,都按照模數理論進行設計。所有設計元素的尺寸和比例都與建築的整體尺寸相協調,使得整個居住環境既實用又美觀。透過模數理論的應用,馬賽公寓的建築構件和傢俱等都可以實現標準化生產,這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
馬賽公寓的居住單元緊湊且具有極高的利用率,每套公寓房間都能夠滿足使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居住單元的組合方式能夠適應批次製造生產,且能以預製的方法降低成本。這一設計方法與當今精品酒店的設計如出一轍,即在有限的空間內透過最最佳化的客房設計來獲取最大化的居住單元數量,提高空間使用效率。
勒·柯布西耶與愛因斯坦曾在1946年有過一次會面,兩人跨界暢談,彼此欣賞。對於勒·柯布西耶的模數理論,愛因斯坦表示,此比例系統極易產生美妙形式,很難產生醜陋形式。勒·柯布西耶的模數理論對現代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優化了現代建築的空間佈局和功能配置,還推動了建築設計的工業化程序。這種全新的建築設計語言,使得建築更加符合人類的使用習慣,提升了居住和工作的舒適度‌。
勒·柯布西耶與愛因斯坦
3
據聯合國《世界城市化展望》推測,到2050年,地球總人口將達到90億人,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將達66%。我們的城市應該如何設計,才能更好地容納如此眾多的人口,如何才能讓城市裡的生活更加美好……對於二十一世紀的城市來說,勒·柯布西耶的精神財富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居住模式方面的創造性探索,他比同時代的人更早意識到必須以超大尺度來應對每年湧入城市的數百萬人口,滿足他們的安居需求。
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勒·柯布西耶針對急速擴張的城市提出了一套關於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方法,為現代城市規劃提供了參考。當時勒·柯布西耶深受戰爭和經濟危機的影響,對現代城市的無序擴張、交通擁堵、綠地缺乏等問題深感憂慮。他希望透過全新的規劃思想,改造和重塑城市,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在1933年出版的著作《光輝城市》中,勒·柯布西耶描述了他所設想的城市的理想模樣:這是一座完全消除了街區、街道、內院等傳統概念的城市。12~15層高的住宅樓以鋸齒狀蜿蜒盤旋在城市中,這樣使得建築的採光面積更大。快速路以400米的間距呈網格狀分佈在樓宇之間,在個別地方則穿樓而過。所有的路口都採用立體交叉設計。快速路上每隔100米設有一個半島式的停車場,停車場的電梯可以與住宅樓內走廊式的街道相連,這些內部通道像細線一樣把各家各戶串聯在一起。住宅樓裡還設有專門的公共服務中心,採用集體經營模式,統一採買生活必需品,餐館、商店、理髮店一應俱全,可以為社群居民提供各種生活所需——就像泰坦尼克號那樣的遠洋油輪一樣。
勒·柯布西耶的理想城市模型
這一理論是以機動車為導向的城市規劃理論,透過功能分割槽和高度秩序化的交通體系來提高城市運作效率,強調建築與自然的相互包容。勒·柯布西耶認為,城市必須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他主張提高城市中心區的建築高度,增加城市密度,減少無序擴張。高層建築不僅能夠提供更多的居住和工作空間,還能夠留出更多的地面空間來建造綠地、廣場等公共活動場所。他將城市功能區域進行合理劃分,這樣有助於減少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的衝突和干擾,從而提高城市的執行效率。他還主張建設高效的交通網路,包括地下鐵路、高速公路、空中交通等,以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他提倡人車分流,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主張將建築底層架空,留出更多的地面空間用於綠地和公共活動場所,在建築設計中融入自然元素,如屋頂花園、綠色牆面等,以增加建築的生態性和美觀性。
這樣的概念在勒·柯布西耶的多個城市規劃方案中得到了體現,如他為巴黎、里約熱內盧等城市設計的規劃方案。這一概念強調了城市規劃的理性主義和功能主義,對現代城市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城市空間、交通、綠地等問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促進了城市規劃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如今許多大城市的規劃設計都或多或少受到這一設計思想的影響。
4
經歷過苦難還依舊在現代建築前沿不斷探索的人,必然有著異於常人的樂觀主義精神,在探索建築底層邏輯的同時,也需要有詩意的表達來緩解自己緊繃的心態。勒·柯布西耶是位集理性與浪漫於一身的建築師,這主要體現在他的《直角之詩》與朗香教堂中‌。
《直角之詩》創作於1953年,是勒·柯布西耶眾多文字作品中的一本詩集,包括他自己創作的19幅石版畫和相應數量的詩歌。全書透過詩與畫的結合,深入探討了建築、藝術、人性等多個主題,展現了勒·柯布西耶對建築和藝術的獨特見解和深刻思考。作品融合了現代主義、抽象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用簡潔而有力的線條和幾何形狀,構建出充滿韻律感和節奏感的畫面。
“筆直站在塵世的托盤上/裡面盛放著能理解的事物/你與自然簽訂了結盟條款:那就是直角。現在你也站起來/垂直站在大海面前。”“是人在自然中棲存的一種抽象的構型/是象徵著人和宇宙處於原初的本質關係中。”《直角之詩》描繪的正是當人立於大地時與自然的對立與融合。
勒·柯布西耶透過詩歌和石版畫描繪了他對建築、自然和人類生活的思考。例如,詩中提到“人們能夠擁有這樣的決心/動物也是植物/或許可以獨自在這片屬於我們的土地上/太陽統治我們的生命/他並不冷漠/他是拜訪者——他是神/他走進我們的家”,這段詩句表達了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以及對太陽的崇拜‌。
朗香教堂
勒·柯布西耶畢竟是建築師,而朗香教堂就是他最富詩意的建築作品。朗香教堂位於法國東部索恩地區距瑞士邊界幾英里的浮日山區的一座小山頂上,由勒·柯布西耶於1950—1953年設計建造,1955年落成。
朗香教堂的設計充滿了現代感,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設計理念使其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建築之一。這座建築與周圍的山川、樹木等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和諧的美感。它的牆體大多是彎曲的,有的還傾斜,屋頂向上翻卷,與牆體之間留有一條40釐米高的帶形空隙。粗糙的白色牆面上開著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窗洞內外尺寸變化豐富,上面嵌著彩色玻璃。透過屋頂與牆面之間縫隙和鑲著彩色玻璃的窗洞投射下來的光線絢爛且神秘,這種光與影的交織使建築內部充滿了詩意的美感。
朗香教堂的獨特造型還激發了其他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許多藝術家在參觀朗香教堂後,都對其建築風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將其作為創作靈感來源。
勒·柯布西耶還在海邊為自己設計了一座度假小木屋,這是其建築生涯中的一件獨特且富有深意的作品。小木屋僅有13.39平方米,它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機器美學思想,體現了作者對建築與空間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追求。這座小木屋不僅是他的避暑勝地,更是他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篇章。1965年8月27日,勒·柯布西耶在小木屋旁的海灣游泳時因心臟病發作而與世長辭。2016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將勒·柯布西耶的17件作品收編進名錄,並讚揚其“對現代主義運動有著卓越貢獻”,而這座小木屋就在名錄之中。
度假小木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