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帶你親臨現場

“最可持續的建築是已存在的建築。”——一句看似簡單的陳述,卻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劃開了建築行業在可持續這一目標面前的矛盾與掙扎。“大規模重建”、“綠色認證”,這些看似光鮮的可持續標籤背後,常常隱藏著建築材料的浪費,還有隨之帶來的建造過程中大量的碳排放。

杭州夜景圖,圖源:澎湃新聞
建築師們逐漸意識到,或許腳下這些城市中的“舊”建築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場關於歷史保護、功能再生和文化創新的浪潮正在開始:與其倚賴那些光鮮的可持續標籤,不如停下腳步,重新審視我們腳下的每一片磚瓦、鋼筋和看似是“廢墟”的舊建築。它們才能幫助一個城市構建自己的身份認同,是城市未來的答案。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本次國際設計力量會議中,Foster+Partners高階合夥人Martin Castle、NBBJ設計總監胡偉、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俞堅、Foster+Partners 合夥人杭州辦公室負責人黃琪珊、UAD 國際設計中心(IDC)主持建築師門閣、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合夥人詹遠、運河萬科中心專案負責人謝思諶,用全世界各式各樣的案例向我們展示了他們所認為的“最可持續的建築”。讓我們跟隨三位發言人,一起看看在這些案例中,建築師們如何利用原有的歷史痕跡和具有創新性的運營方式啟用城市中的建築。

建築是活著的歷史
Foster+Partners高階合夥人Martin Castle開門見山,用英國和歐洲的幾個案例告訴我們:歷史建築的意義不僅在於記錄過去,更在於如何為當下和未來服務,透過展現歷史痕跡讓城市擁有屬於自己的記憶。

在建築保護中,如果修復一個老建築的成本高於新建,開發商通常不會選擇該專案。雖然我們常認為開發商資金充足,但他們很少會投資無法確保盈利的專案。解決這一問題通常需要透過遺產基金和再生基金等多種資金來源,但這樣的專案既複雜又耗時,尤其是當建築結構已經嚴重受損時,修復難度更大。
——Martin Castle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大英博物館:剝離雜亂,釋放空間
大英博物館的改造專案以保留原始建築的核心為原則,透過剝離不必要的擴建部分,恢復了建築的本真美感,並在中心區域創造了一個寬敞的中庭。這一新空間不僅優化了建築結構,還成為了倫敦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開放式公共場所。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大英博物館所在街區鳥瞰圖 ©Andrew Holt
在改造過程中,設計團隊特別注重對建築歷史的理解,透過移除現代增建部分,不僅釋放了更多的空間,還提升了人們對原始建築設計的欣賞。這個重新塑造的空間成功地將過去與現代相結合,使建築遺產重獲新生。此外,大英博物館的中庭現在已發展為倫敦城市空間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提供了通行便利,還成為了一個多功能廣場,可以容納大型活動和慶祝活動。

大英博物館室內,圖源:artforum
大英博物館的設計使歷史建築擁有了“彈性”——不需要推倒重來,而是透過精心調整,使其適應新需求。這不僅讓建築重獲秩序感,還將大英博物館轉化為倫敦的城市客廳,使其變成一個連結歷史、公眾與未來的開放空間。Martin指出,這種方式比起全面重建,不僅節省了碳排放,更讓原有的文化遺產繼續進化。
德國國會大廈:讓歷史的疤痕成為記憶的標誌
德國國會大廈位於柏林,這座建築在戰爭中遭受了嚴重轟炸和破壞,正因如此,它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建築師們在改造時特別注重如何重新詮釋這段歷史。對於塗鴉,很多開發商會選擇粉刷、覆蓋,甚至拆除這些“過於真實”的歷史痕跡,但建築師們選擇了保留,留下二戰時期留下的塗鴉與破損牆體,同時融合了現代綠色科技,如太陽能板和熱能儲存系統,對其進行全新的改造。

德國國會大廈,圖源:維基百科
在空間佈局中,底層設定了新的辯論大廳,而在辯論大廳之上,添加了一個全新的公共畫廊。此外,許多歷史元素得到了保留,例如建築上的大量塗鴉。雖然不能完全保留所有塗鴉,但許多都被記錄下來。這個公共畫廊也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人們可以從這裡俯瞰下方的辯論大廳,觀察其中的活動;另一方面,透過螺旋坡道步行,人們還可以欣賞柏林的壯麗景色。這一設計使其成為柏林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德國國會大廈室內 ©visitBerlin, Foto: Wolfgang Scholvien
今天,這座大廈不僅是文化的聚集地,更是柏林人記憶的象徵。這次改造不僅復興了建築本身,還帶動了周邊區域的經濟和活動。這片區域的商業和其他事務都因建築的煥新而發生轉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專案將新與舊完美結合,呈現了一種強大的視覺對比,不僅延續了建築的歷史價值,也透過現代手段為其注入了環保的功能。
彭博新總部:將過去的歷史帶回城市
彭博(Bloomberg L.P.,來自美國的跨國大眾傳播媒體公司)的新總部在一座1960年代為勵正集團(Legal & General,來自英國的跨國金融服務和資產管理公司)建造的老建築,位於倫敦歷史悠久的地段,靠近聖保羅大教堂。彭博的創始人邁克爾·布隆伯格提出,這座建築應該與周圍歷史環境和諧相融,而非顯得突兀。因此,雖然是現代設計,但建築使用了倫敦當地傳統的波特蘭石材和青銅材料,以致敬城市的歷史背景。

彭博社倫敦新總部大樓 ©Foster+Partners

彭博社總部,英格蘭倫敦 ©Foster+Partners
倫敦對聖保羅大教堂的視線走廊有嚴格的高度限制,設計團隊遵守了這一規定,同時從舊地圖中汲取靈感,重新引入了一條被遺失的歷史步道。專案包括在每個角落建立三個公共廣場,並透過一個拱廊連通這些步道,將過去的歷史帶回城市。步道成為一條全新的人行通道,不僅為行人提供便利,還讓員工在社交空間享受聖保羅大教堂的壯麗景色,同時透過底層的零售區和拱廊重新激活了街道,賦予這一地區新的活力。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彭博社倫敦新總部大樓室內 ©DBOX for Foster + Partners
值得一提的是,施工過程中發現了大量歷史文物,包括一座古羅馬密特拉神廟,該神廟曾在1952年被移至其他位置。作為專案的一部分,設計團隊將其歸位,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公共展覽空間,免費向公眾開放,展現倫敦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工業遺產重生:
變廢墟為資源寶庫
隨後,Martin以多個亞洲和歐洲的專案為例,強調廢棄的工業建築或許並不是城市的負擔,如以適當的方式設計,甚至可以成為資源寶庫。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巴特西發電站:從廢墟到倫敦新名片
Martin以倫敦的巴特西發電站為例說明了改造舊建築的複雜性。該建築是倫敦的文化地標,但多年來狀態極差。儘管吸引了眾多開發商嘗試各種用途方案,包括主題公園、賭場、影院等,但最終因為改造成本高昂而擱置。問題的核心在於“保護赤字”,即修復和改造舊建築的花費可能超過建築完工後的價值。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包括利用各種各樣的渠道的的資金支援,例如文化遺產基金和城市再生基金。然而,這些專案複雜且耗時。

巴特西發電站舊照,圖源:lift109


巴特西發電站改造後 ©Peter Landers
最後,巴特西發電站改造這一專案最終由一家馬來西亞企業購得,採用分階段開發的方式,透過沿河的高階住宅銷售為後續改造提供資金支援。專案還利用先進技術,如無人機分析,確保設計的公寓能夠最大化河景和發電站景觀的價值。此外,專案還融入了綠化屋頂、混合功能空間、創新照明設計等,將發電站從一座衰敗的工業遺址轉變為充滿活力的文化與商業中心。發電站獨特的文化價值也吸引了蘋果公司在此設立倫敦總部,從而進一步體現了舊建築所具備的價值。

巴特西發電站改造後室內效果圖 ©Foster+Partners

巴特西發電站改造後室內 © Backdrop Productions

巴特西發電站改造後室內 © Hufton+Crow
巴特西發電站的更新曆時40年,這不僅是一場建築改造,更是一次耐心的考驗。最終,透過將其轉化為綜合性的辦公、住宅和公共空間,巴特西發電站成為了倫敦的城市新地標。拆除它會很容易,但這個專案沒有選擇輕易放棄或粗暴推倒,而是透過耐心與智慧將其轉化為集住宅、商業和公共空間於一體的文化新地標。
馬德里發電站:“應拆除舊建築還是新建?”
馬德里的這座工業遺產建築最初是一座發電廠,歷史上曾多次被改作他用,包括作為軍火倉庫。由於年久失修,該建築的狀況非常糟糕。設計團隊受委託為阿馳奧納(Acciona,可持續能源供應商)進行翻新,整個專案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採用環保材料和設計方式,同時保留了原建築的歷史價值與特色。

Ombú,西班牙馬德里 ©Foster+Partners
翻新過程中,新建了一個附加的辦公空間,並在頂部設計了公共公園,不僅為業主創造了功能性區域,還為社群提供了公共活動場所。這種新舊結合的設計方式使得原本衰落的區域煥發活力,成為馬德里的一大亮點。專案的成功凸顯了工業遺產再利用的潛力,與其推倒重建,不如透過巧妙的設計賦予舊建築現代功能。但關於“應該拆除舊建築還是新建”,許多設計團隊都曾有過爭論:比如倫敦牛津街的一座老百貨商店,拆除舊建築會釋放四萬噸二氧化碳,而重建會增加一萬噸。然而,支援新建的一方認為,新建築可以更加可持續,從長期來看比翻新更具優勢。

Ombú,西班牙馬德里 ©Foster+Partners

Ombú,西班牙馬德里 ©Foster+Partners
這場爭論表明,我們需要達成共識,去統一碳排放的測量方法,因為不同的方法會導致結果不一致。此外,還需要明確碳排放的測試期限。如果沒有約定明確的時間線,那麼爭論就顯得毫無意義,因為翻新在短期內總是更具優勢,而新建建築可能在五十年的時間跨度中表現更好。因此,這場爭論不僅需要合理化,還需要透過立法和科學方法來解決。

亞洲的實驗場:
高密度城市需要更聰明的設計
而不是更多的建築
亞洲城市面臨著土地緊張、人口稠密的挑戰,但問題的答案並不是“蓋更多的樓”,而是“蓋更有意義的樓”。NBBJ設計公司的總監胡偉介紹了其設計團隊的觀念,透過分享一些重要的例項工程,包括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大型建築專案,他展示了NBBJ如何將自然、光線、多樣化和社交要素融入建築規劃中,以激發創造力,提升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NBBJ致力於以人的需求為核心,創造更適宜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有關愉悅指數的研究,其目的不僅在於改造或新建更適宜人類生活的環境,而是希望營造出一個,讓人更願意在周邊工作的氛圍。
——胡偉
胡偉將NBBJ的設計哲學歸納為四個核心因素:自然、光線、多元化和社交。這些因素貫穿於其作品始終,構成NBBJ設計的核心原則。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自然與建築的融合
NBBJ認為,自然是建築設計中的核心要素,透過將自然充分融入建築和公共空間,能夠最大化地提高使用者的悅快感和交流便利性。例如,他提到位於亞馬遜公司美國西雅圖總部園區內的“亞馬遜球體”(Amazon Spheres)。該專案採用了大量的植物和綠化以構造一個似於植物苑林的工作環境,將三個大型調平的環狀空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行融合。

Amazon HQ1 4c screenview

Amazon Spheres ©Stuart Isett
在深圳企鵝島專案中,胡偉與其團隊提出透過“綠軸”將整個專案的辦公和公共區域連線起來。這一設計不僅為周圍居民和企業員工提供了便利,還透過綠地的分佈顯著提升了自然環境的美觀性。這一專案的獨特之處在於步行友好型規劃,所有主要的交通設施都被設計在外圍或地下,而綠地和步行道則成為連線不同功能區的核心。這種設計不僅減少了交通對環境的干擾,還顯著改善了使用者的空間體驗。


Tencent N62 ©Tim Griffith
自然光線的最佳化利用
胡偉強調,自然光線是提高空間質量的重要因素。他指出,透過合理規劃建築結構和採光系統,能夠將自然光線引入內部空間,從而提升使用者的舒適感和幸福感。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Samsung N61 ©Tim Griffith

Samsung N64 ©Tim Griffith
在演講中,他展示了NBBJ多個專案中對於自然光線的創新利用。例如在一些開放的中庭和天井設計中,透過垂直綠化和高窗設計,讓自然光充分滲透到建築的核心部分。這不僅減少了人工照明的需求,也促進了人與環境的自然互動。
多元化空間的設計
胡偉認為,現代建築需要打破單一功能的限制,創造多樣化的空間形式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群體的需求。這種多元化設計能夠激發更多的創新靈感,尤其是在辦公環境中尤為重要。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騰訊濱海大廈是NBBJ在中國的重要專案之一。騰訊濱海大廈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辦公園區概念,透過垂直綠化與多功能連線層,為員工創造了一個互動、健康與創新並存的工作環境。而垂直空間,可能是高密度城市應對土地資源限制的更好答案。胡偉提到,該專案中三個空中連廊的設計極具創新性:
• 文化連廊:用於舉辦展覽和藝術活動。
• 健康連廊:設有健身房和休閒設施。
• 知識連廊:提供學習和分享的平臺。
這些功能分割槽有效促進了員工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也提升了建築的整體吸引力。
促進社交的空間設計
NBBJ強調建築不僅是一個功能性場所,更應該是人們交流與互動的載體。透過建立開放的公共空間,例如庭院、公共綠地和開放式的樓層佈局,可以極大地促進人類的社交需求。

TWOTAIKOO ©Kris Provoost
在香港太古坊專案中,NBBJ透過設計開放式的二層連廊,將不同建築功能模組有機結合,創造了一個充滿互動性的公共空間。胡偉指出,香港作為一個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稀缺的城市,如何在有限空間內實現高效利用是建築設計中的重要挑戰。太古坊的設計透過最佳化空間結構,不僅提升了建築價值,還營造了一個讓人們自願參與社交的氛圍。這一設計讓城市更新不再是單純的商業開發,而是社群與文化的復興,這種對文化與人的尊重才是未來城市設計的關鍵。

TWOTAIKOO ©Kris Provoost

多維度協同:
建築的更新,不只是修繕
更是系統性轉型
隨後,中國美術學院俞堅教授提到,在城市建設從大規模新建轉向更新與改造的時代背景下,城市更新不僅成為設計行業的重要議題,也帶來了對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刻思考。俞堅教授圍繞城市再生的未來願景和方法論展開,從環境、業態、社群文化等多個維度,探討城市更新的可能性與策略。

城市更新側重於物質環境改造,而城市再生則是一種更為深入和持久的工作方式,它不僅包括對衰退區域的復興,也包括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不斷對城市進行提升和發展,如從一次性買斷轉變為訂閱制服務的轉變。
——俞堅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城市更新的本質與意義
城市更新不僅僅是對舊城的物質改造,更是涵蓋經濟、社會、環境與空間的多重系統最佳化,旨在實現功能復興、活力重建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是一項永久性的工作,既是應對衰退的手段,也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工具。例如,當今的城市設計可能從“一次性買斷”逐步轉向“持續訂閱”的服務模式,為城市的長期發展提供更多靈活性。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2024 年巴黎奧運會官方海報,堪稱“塞納上河圖”,選自文章:街區進化論一:未來街區的業態樂園化
以倫敦和巴黎奧運會為例,兩者在賽後設施利用上展現了城市更新的新思路——從縮減場館規模到將其轉化為社群公園、都市農園等多功能空間。由此可見,城市再生的核心不在於簡單的物質環境改造,而是透過重構城市生活內容和組織方式,激發多元人群與多維環境的互動,進而注入新的活力。
未來城市願景的構建方法
城市的未來形態一直在“走向自然”與“走向人工”、“機械化發展”與“歷史文脈延續”之間變化。近年來,生態城市、智慧城市、健康城市等新理念層出不窮,展示出對城市生活場景、自然關係、文化傳承的多樣化思考。
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將目前的雙向四車道改造為雙向兩車道,透過減少車流,增加綠化和行人步道,這條繁華街道將重新煥發生態活力,成為集商業、文化、綠色空間為一體的街道典範,選自文章:街區進化論二:未來街區的環境森林化
城市更新願景的構建應超越複雜的指標體系,從具體場景和未來需求出發。例如,未來城市的線性空間(如道路、公園)可以透過改變使用方式來推動區域聯動發展。江蘇的城市規劃協會也提出類似思考,認為透過道路改造,城市空間可獲得新的功能與活力。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環境維度:從街景整治到活力連線
在城市更新中,街道的改造具有重要意義。紐約高線公園的成功便是一個典型案例:從廢棄鐵路到社群公共空間,高線公園不僅儲存了工業遺蹟,還透過自然植被與人文活動的結合,創造出多樣化的城市體驗。這一模式為全球城市更新提供了參考。


紐約高線公園鳥瞰圖(南向):高線一期於2009年6月開放,二期於2011年6月開放。公園開放時正值夏天,30街迎來了一座臨時啤酒花園和溜冰場。圖源:gooood
類似案例還有首爾清溪川專案,透過拆除高架道路,恢復河流原貌,展現了歷史、自然與現代城市生活的交融。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改造則透過減少車道、增加綠化與活動空間,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宜居的環境,恢復街區活力。瑞典的“一分鐘城市”倡議也展現了環境改造的新可能性——居民可以選擇將停車位改為社群活動空間。

位於清溪川邊的“首爾戶外圖書館”全景。韓宣網名譽記者徐傲 攝
中國城市同樣面臨類似議題,如杭州皖紗路的高架改造和重新開挖建議。這些討論顯示,道路等線性空間改造可能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激發更大範圍的區域發展。
業態維度:從商業到娛樂的轉型
城市更新中的業態變革同樣值得關注。在新加坡,透過打造大型沉浸式體驗空間吸引全球遊客,為商業注入新活力。這種“打造奇觀”的策略不僅限於大型專案,小規模的特色場景如墨爾本的塗鴉巷,也能成為城市活力的驅動器。
阿姆斯特丹的De Ceuvel社群透過將廢棄的工業區改造成可持續的生態辦公區,使用太陽能和廢物迴圈系統,展示了迴圈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成功實踐,成為綠色街區和生態生活方式的全球典範,自選文章:街區進化論三:未來街區的品牌在地化
此外,荷蘭的一些臨時性城市更新專案表明,靈活的臨時策略也可以提升區域吸引力,為長期發展奠定基礎。在拉斯維加斯,透過整合虛擬現實與現實場景的購物中心展示了未來城市業態的新模式。隨著線上商業的崛起,傳統城市商業需要更多體驗式內容的支援,未來很可能出現“娛樂主導、商業為輔”的新業態形態。
社群文化維度:增強社會連線與歸屬感
社群文化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討論中,發言人提到透過增強現實技術,將虛擬與現實環境結合,為城市居民提供新的互動體驗。臨時性專案的興起,例如邀請藝術家參與社群建設,也增強了居民對空間的歸屬感,成為推動城市文化創新的力量。
希臘科林斯廣場復原圖,此圖展示了早期古希臘城邦中廣場、劇場、神廟等公共空間的佈局,反映了政治、文化、宗教和經濟活動對實體空間集中配置的高度依賴,體現了早期城邦公共生活和社交活動對物理空間聚集的需求,選自文章:街區進化論四:未來街區的社交平臺化

烏鎮戲劇節,圖源:wuzhenfestival
此外,社群活動與文化節慶,如愛丁堡和烏鎮的戲劇節,不僅帶動了區域經濟,也為居民和遊客創造了豐富的文化體驗。這些案例顯示,城市更新需要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以激發居民對城市的認同與熱愛。

停止重建,開始思考
三位發言人透過許多案例,向我們展示瞭如何透過靈活而經濟的方式來使城市中的建築更為可持續。相比之下,那些動輒大規模推倒重建的專案,是不是浪費了無數的資源與可能性?建築不應是“冷冰冰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體驗媒介。一個城市的“復興”不僅關乎物質,還關乎如何用技術與文化為原有的建築賦予新的意義。
在之後的圓桌討論中,UAD國際設計中心主持建築師門閣繼續向我們介紹了浙江大學校園的更新工作,特別是玉泉校區和畫家池校區。玉泉校區面臨著與城市的融合問題,因為它位於西湖附近,與城市有較強的隔離性。門格提出,透過拆除圍牆並利用建築形式創造雙層空間(如校園與市民共享的第一層,學校保留的第二層),來促進校園與城市的互動。他還提到,學校區域的更新不僅是設計問題,更需要制度與組織上的創新,以確保不同利益方的協調和有效規劃。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浙江大學校園的更新工作,圖源網路
Foster + Partners合夥人黃琪珊則討論瞭如何將青島南京路一號高層綜合體與青島獨特的城市風貌結合。透過建築的設計,黃琪珊強調了城市更新的核心是為城市注入活力,好的設計不僅限於某種風格,而是需要充分挖掘場地的潛力,釋放空間的最大價值。她特別提到,在設計過程中,建築功能調整與景觀的最佳化是重要的步驟,尤其是在地塊緊張的情況下如何合理利用空間。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青島南京路一號高層綜合體與青島獨特的城市風貌,圖源網路
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合夥人詹遠也分享了對工業遺產改造的看法,尤其是對杭鋼高爐展廳的改造。他強調,工業遺址的更新不應過度干預其原有記憶,而是透過一些輕盈的設計手法,使這些遺址在現代使用場景中與新的功能和文化相融合。他以設計中的三角形燈具為例,模擬鍊鋼過程中的火花,表明透過設計元素喚起人們對歷史記憶的聯想。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杭鋼高爐展廳的改造,圖源網路
運河萬科中心專案負責人解思諶主要從運營的角度探討城市更新的策略與手法。他提到,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場地和使用需求,探索適合當地的設計方案,同時確保更新過程中能夠保持歷史文化的延續,並且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空間適配問題。未來的建築設計需要更少的浮誇,更深的智慧——歷史的建築需要新的故事,工業的廢墟需要新的角色,而我們的社會需要新的思維方式。建築師與決策者應該更加關注城市與居民的真實需求,探索如何在傳承歷史與適應未來之間找到平衡。而正是在這樣不斷的討論與思考中,一個更可持續、更具文化意義的城市未來正在逐步顯現。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現場 ©ArchiDogs

運河萬科中心場景及活動現場,圖源網路

未來展望:
尋找傳承與創新的平衡點
在“國際設計力量”論壇的深入探討中,我們見證了建築設計與城市更新領域的無限可能。從Foster+Partners高階合夥人Martin Castle分享的歷史建築活化案例,到NBBJ設計總監胡偉所展現的自然與建築融合的設計哲學,再到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俞堅對城市更新多維度協同的深刻洞察,每一位發言人都以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實踐,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建築與城市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嘉賓合影 ©ArchiDogs
這些案例和理念不僅挑戰了我們對建築“可持續”性的傳統認知,更激發了我們對於城市未來發展的無限遐想。正如文章所強調的,建築不應是“冷冰冰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體驗媒介。一個城市的“復興”不僅關乎物質層面的改造與更新,更在於如何用技術與文化為原有的建築賦予新的意義,如何讓歷史與現代在城市的脈絡中交織共生。

國際設計力量論壇嘉賓合影 ©ArchiDogs
那麼,面對日益複雜的城市環境與不斷變化的居民需求,建築師與城市規劃者該如何在傳承歷史與創新未來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持續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呢?這或許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的問題。
發文編輯|Yibo
稽核編輯|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