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知曉圈內事
2025年3月4日,普利茲克獎官網宣佈,中國建築師劉家琨榮獲2025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當人們還沉浸在中國建築師摘得普利茲克獎的喜悅中時,一則令人惋惜的訊息傳來,普利茲克獎聯合創始人辛迪·普利茲克(Cindy Pritzker)於近日逝世,享年101歲。

辛迪·普利茲克(中間)與德博拉·伯克、山本理顯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1979年,辛迪·普利茲克與已故丈夫傑伊·A·普利茲克(Jay·A·Pritzker)共同創立了普利茲克獎。作為獎項的核心推動者之一,她長期積極地參與到建築文化的推廣工作中,為建築藝術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作為建築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一直以來,在全球範圍內推動建築藝術的發展。該獎項關注的不僅是建築空間,還有社會,人文等精神層面的內容。今年,劉家琨的獲獎再次彰顯了普利茲克獎對創新與地域文化表達的關注的特點。他以其對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對本土文化的獨特詮釋以及對社會需求的敏銳回應,重新定義了當代中國建築的內涵。

劉家琨的獲獎再次點燃了建築學的話題度。在如今房地產市場疲軟、“建築人轉行”的唱衰聲中,這個訊息又一次激起了人們對普利茲克獎的關注,人們開始廣泛探索獎項背後的故事。
作者|Robin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為什麼創立普利茲克獎?
普獎是一種“信仰”
1979年,普利茲克獎由凱悅基金會主席傑伊·普利茲克和他的妻子辛迪設立。每年授予一名或多名建築師,以表彰其在建築設計中所反映出的天賦、遠見和責任感,及其透過建築藝術對人類社會和人居環境所做出的持續與卓著的貢獻。


傑伊·普利茲克出身於商業世家,本身是律師和風險投資家,同時也是政治家。
普利茲克家族基本和建築設計並無直接關聯,但為什麼選擇了建築學來創立獎項呢?
因為他們認為,建築學是一種信仰。在中世紀,建築師多為貴族和教會服務,普通人的房屋則很少用到建築師。
現代建築大師路易斯·康也說過:“對那些普通的建築師來說,建築不過是用來掙錢的,而不像它所應該的那樣——創造美感和藝術。對我來說,建築不是商業事務,而是我的宗教,我的藝術信仰。”

普獎正是基於此傳統,進一步強化了建築學的“宗教”性質。
根據維基百科,宗教有多種定義,可以是聯絡人與神祇或超自然、神聖存在的文化體系;還可以定義為,以熱情和堅定的信念而堅持信仰的原則或理論體系。

無論中國還是歐洲,早期的建築學講究師徒傳承,建築師或匠人自身即是門派宗師,再透過傳道授業解惑來推廣理念。比如百工聖祖魯班、著有《營造法式》的李誡,古希臘著名雕塑家和建築師菲迪亞斯、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

李誡 《營造法式》

維特魯威 《建築十書》
在現代社會,普獎其實也在做著類似的事情:先從世界範圍內選出“一代宗師”,再透過宣傳,讓大師的理論、信念與風格被廣為傳播。
隨著時間的推移,普利茲克獎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全球建築界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獎項之一。
而普利茲克家族也獲益匪淺,不但為建築界樹立了一個崇高的榜樣,更展示了他們對文化藝術的重視與支援。這種文化價值的提升,讓凱悅吸引了更多追求高品質和藝術體驗的客戶,增強了其在全球高階酒店市場的競爭力。

獎項歷程
普利茲克獎自創立以來,已走過了4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它見證了全球建築界的風雲變幻,表彰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傑出建築師。

歷任普利茲克獎獲得者
普獎授予一名或多名仍然健在的建築師,而非一家建築機構。它與任何建築型別或特定建築物都沒有關聯,旨在表彰一系列建築作品。
普獎的評委會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築師、學者和專業人士組成,評委會的常務理事會主動邀請往屆獲獎者、建築師、學者、評論家、政治家、文化界專業人士以及對建築領域感興趣並有深入瞭解的社會各界人士推薦候選人。
此外,任何持有執照的建築師都可以向常務理事提交“非邀請”提名,供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審議。每年11月1日(含)之前都可接受提名,並用於下一年度獎項的評選。
申請普獎不要求提交任何表格,也不需要任何作品集或推薦信。然而,如果提名者認為評委會未必瞭解被提名建築師的作品,可提供更加詳細的資料。
通常情況下,每年三月會公佈獲獎者名單,並於當年五月在世界範圍內選一處有重要意義的地點舉行正式頒獎典禮。

獲獎者將獲得10萬美元獎金、一份正式的獲獎證書以及一枚銅質獎章。獎章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芝加哥著名建築師路易斯·沙利文的作品,一面刻有獎項的名稱,另一面刻有“堅固、實用、愉悅”三個詞,象徵著建築的三大基本原則。

普獎的價值體系
普利茲克獎的評審過程,不僅關注建築作品的設計理念、藝術價值和技術水平,還非常重視其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這種評審理唸對建築界的價值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促使建築師們在創作中更加註重作品的綜合價值。
雖然評審團在評選過程中會參考建築師的作品發表、公司官網等資料,但是否進行線下參觀作品則因年份和具體情況而異。不過,線下參觀確實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建築作品的魅力,為評審提供更全面的參考。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從早期對現代主義建築的反思,到90年代末站在世紀之交的節點思考未來,再到近年來對社會、環境和文化議題的關注,普利茲克獎始終保持著對建築藝術的敏銳洞察力。這種價值體系的變化也反映了建築界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
而普利茲克獎的評審辭,則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建築觀念和價值取向。關鍵詞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
1.個體的,著重於建築師的藝術性、想象力、獨特性、詩意等品質,以及建築的空間、形式、材料、技術等;
2.社會的,關注於更廣闊的外環境影響,如人類、環境、城市、社會、責任等;
3.歷史的,包括傳統與當代、過去與現在、當下與未來,以及歷史、文脈、傳統文化等。

圖片來自公眾號新建築 https://mp.weixin.qq.com/s/5VgM8XonPCCaUiYhoaAj_g
近十年來,評審辭中頻繁出現的關鍵詞如“藝術性”“想象力”“傳統與當代”“社會責任”“可持續性”等,體現了當下普利茲克獎對建築作品的全面考量和對建築師的期望。

圖片來自公眾號新建築 https://mp.weixin.qq.com/s/5VgM8XonPCCaUiYhoaAj_g

看了普獎得主的官網,不得不佩服
對於建築從業者來說,不管獲獎者是早已舉世聞名,或者在我們的圈子裡還不太為人所知,相信有很多人希望能更深入地瞭解獲獎者背後的故事。
這時,最好的方法是去他們自家的“地盤”裡走走看看,去體驗他們想要傳達的東西。普獎得主的官網就變成為了解其作品和思想的重要視窗。

例如,扎哈·哈迪德的官網擁有豐富的資料和清晰的分類,成為學習者研究其作品的優秀平臺。

雷姆·庫哈斯(OMA)的官網則喜歡展示新聞稿與各大展覽資訊,注重品牌的宣傳與推廣。


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的官網與他工作室的名字ELEMENTAL(基本元素)一樣簡潔明瞭,體現了他對建築事業的專注與追求。

而安藤忠雄的官網甚至沒有英文版,這位現代主義大師已不需再向人們介紹自己,他更加關注本土使用者與熟悉日語的建築愛好者。

普獎晉升之路
“建築應該有詩意和氛圍感,而不是僅僅實現實用功能。” ——劉家琨

劉家琨 ©蔡小川
獲得普利茲克獎並非易事,它需要建築師在多個方面展現出卓越的才能和獨特的價值。劉家琨是普利茲克建築獎的第54位獲得者,也是繼王澍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建築師。
作為一名建築從業者,獲獎的路徑是怎樣的呢?或許我們能從劉家琨來時的路中找到一些啟示。
從文學到建築
1956年劉家琨出生於成都。最初他想成為畫家和作家,醉心於藝術的表達力量。由於篤信建築與繪畫密切相關,他申請到重慶建築工程學院讀書。

1982年畢業後,他曾在成都建築設計研究院工作。這份職業的僵化結構讓他失望,於是離開建築業,開啟了一份長達十年之久的自我探索之旅。
這段時間裡,他住在西藏和新疆,練習冥想、繪畫和寫作,正式工作是文學院的作家,還發表了一些科幻小說。這一經歷強化了他的觀念:創造力應與人生體驗息息相關。

1993年,劉家琨參加了一個同學組織的建築展覽會,人生出現拐點。這些專案重新點燃了他對建築環境的熱情,他決定再次投身建築。
1999年,他在家鄉成都創立了自己的事務所——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此後在中國建造了30多個專案,包括校園建築、文化機構和公共空間。他還設計了2018年北京蛇形畫廊,並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
建築哲學:策略優於風格
劉家琨的作品的最大特徵:立足本土、自然共生。

二郎鎮天寶洞 圖源:家琨建築
在普利茲克獎評審團的頒獎詞中也提到了這一作風:
“憑藉一系列深刻一致且始終如一的高質量作品,劉家琨構想並建造了新的世界,擺脫了任何美學或風格的束縛。他沒有發展一種風格,而是發展了一種策略,這種策略從不依賴於重複的方法,而是根據每個專案的特點和要求進行不同的評估,並將當下的現實融入到一個全新的生活場景中。”
三人行 必有我師
在劉家琨的工作中,和當地工匠密切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流程。這能夠確保他的設計是可行的,實用的,根植於當地工藝。
《紐約時報》認為劉家琨的作品並不華麗,也沒有過多的裝飾。相反,他尊重現有條件,使用“普通、當代、廉價且本地”的材料,來提升建築的“精氣神”。

重慶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學樓 ©畢克儉
如他所說,“一旦我理解了工作人員能做什麼,我就能夠設計自己的建築。”這種哲學使他的作品保持一種誠實和人文感,避免了不必要的複雜性,手工建築偶爾呈現出的不完美,反而成了他獨特的名片。
對城市的思考 對人類的關懷
劉家琨擅長將他的建築悄然融入環境。他的水井坊博物館專注於中國白酒的歷史,保留了600年的釀酒廠遺址以及周圍低層住宅的規模。在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2015年隨風而行——由你決定”中,劉家琨用插入粗糙原木底座的釣魚竿創造了一個拱廊。
即使是他最大的公共專案也是如此謙遜。誕生於2015年的西村大院是一個集文化、體育、休閒、辦公和商業活動於一體的庭院綜合體。

西村大院 ©陳忱
西村大院高五層,環繞整個街區,與周邊更高的建築相比,它在視覺上顯得低調且樸素。大院周邊開放但又圍合,單車徑與人行道環繞著一個迷你村落,提供了周邊城市風貌的景觀視野。
西村的功能是流動性的,互動空間,私人和公共空間可以融合。反覆思考公共和私人空間如何互動,劉家琨展示出一個可持續的社會參與度高的城市規劃另類願景,重視人群而非車輛,互動而非隔離,資源共享而非割裂。

西村大院 ©淺深攝影
劉家琨的西村專案引入了新型城市型別,建築、公共空間和景觀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
敬畏傳統卻不懷舊
劉家琨從傳統中國建築中吸取靈感,但是以創新和厚植於文化記憶的方式來重新詮釋。
在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他沒有複製先前的亭臺建築,而是重新構想空間特質,使用當代材料營造出一種開放、透明和歷史延續的感覺。

©家琨建築攝影
同樣,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融合了當代博物館設計和傳統中國園林哲學。庭院,小徑和水創造出建築和自然的流動性互動,強化人造和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中式原則。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2008年汶川地震後,劉家琨開創了一種創新的技術,把廢墟變成新的建築材料實現迴圈利用,並稱之為“再生磚”。透過社群重複利用受損房屋殘骸,他把災難變成一種復原力量。
再生磚已經超越了震後重建的範疇。後來,劉家琨將這一迴圈材料用於其他專案,如諾華上海園區、水井坊博物館和西村大院,確保地震後遺跡不被抹去,而是融入了新的建築中。

水井坊博物館的再生磚 ©存在建築
劉家琨敬畏傳統卻不懷舊,他對重現歷史不感興趣,而是提煉其智慧,以適應當代社會的方式保持顯現度。
中國獨立建築的“後來者”
劉家琨常常被和其他中國先鋒建築師相比較,如王澍、朱鉳和張永和,但他的作品個人標籤很明顯。
劉家琨花費了十多年時間在行業之外,進行文學和藝術探究。這條特立獨行之路使他對建築產生了獨特的角度,擺脫了學術侷限的僵化窠臼。
但他也並不拒絕全球化,他相信建築應該擁抱本土和全球思潮,他認為,思想應該分享和拓展,我們應該汲取不同文化精華來豐富自己的文化。
多重學者身份
除了建築實踐,劉家琨深耕教學、公共演講和智慧探索,利用這些平臺思考建築的哲學,文化和社會維度。
他是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鼓勵學生用批判性眼光思考建築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除此之外,他在一流國際機構(如麻省理工,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進行講座。

央美建築系列講堂 圖源: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透過這些平臺,他將繼續影響建築界的下一代,挑戰當代設計的傳統敘事風格。

結語
作為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始終關注著建築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絡。真正的建築大師不僅需要卓越的設計才能,更需要對人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普利茲克獎的旅程還在繼續,建築的故事也在不斷被書寫。
普利茲克獎為何再次選擇了中國?
直播活動 預約進行中!

活動時間:2025年3月23日 20:00-21:30
活動形式:
線上直播(點選下方連結預告直播)
發文編輯|Jingyi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