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腦外科醫生:研究無數牛娃和普娃的大腦後,有一個驚人的發現….

文丨黃翔,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奴隸社會 (ID: nulishehui)不端不裝有趣有夢,聽現實的理想主義者說自己的故事
作為一名腦外科醫生,我的本職工作是做腦部手術,因此擁有了用“雙手觸控人類的認知器官——大腦”的特權,繁忙的工作也讓我有機會看過和接觸過幾千例不同的大腦。
很多朋友問我,你覺得成績好的學生、成功的人是不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學霸是長了“優秀的腦回路”嗎?
的確,在我的患者裡面,有很多優秀學生、成功的企業家、中央領導、高階管理人員,也有很多患者普普通通,還有人低保都吃不起。
那麼他們的大腦解剖結構有不同嗎?
我的回答可能要讓你失望,宏觀上並沒有發現這一點!並沒有一個像武俠小說所寫的一樣:同學,你骨骼驚奇,是個練武的好材料。同學,你大腦多長了一塊“優秀的腦回路”,是一個學習或者成功的好材料。
每個人的大腦都是差不多的解剖結構,我們並沒有發現明顯的不同。
難道是我一個人這麼認為嗎?
人類腦科學的發展史上對成功人士的大腦,對著名的“聰明人”的大腦的研究,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科學家們一直想發現大腦有什麼獨特的結構,讓它特別的聰明。
俄國莫斯科智力研究所在進行了多年的絕密的保護之後,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迄今為止透視偉人大腦的結果,發現了最大的秘密,就是沒有秘密”。
圖源pexels
愛因斯坦、列寧、拜倫這些歷史上著名的人物,他們的大腦都被解剖過。特別是愛因斯坦的大腦被切成 240 片去做解剖學研究,但實在是沒有求出什麼特別的結果,反而發現愛因斯坦有點自閉症,有點腦萎縮,令人有些尷尬。
後來終於有一個科學家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有一個腦回特別大,他發表論文認為,這就是愛因斯坦聰明和成功的秘密。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論文抨擊這個研究成果:這什麼腦回?你先搞清楚解剖,這個腦回叫歐米伽區,就是大腦管理手部運動的腦回。
為什麼愛因斯坦管理手部運動的腦回特別大?因為愛因斯坦很喜歡拉小提琴,拉了一輩子,所以手部運動腦回特別發達,一點都不稀奇。
因此,從宏觀解剖上看,人的成就有高低之分,但人的大腦沒有貴賤之別,不管你的成績好壞,其實每一個人的大腦在生下來,只要你是健康的,在解剖上並沒有太多的差別,並不存在所謂的“聰明的腦回”。關鍵是你會不會使用它!
學習可以改造大腦,
聰明可以被創造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身體、智力發育的關鍵期,如何做到健康用腦、科學學習,不僅對青少年影響深遠,也是家長和老師共同關注的話題。然而,在實際學習中,許多同學對大腦的執行規律有誤解。
比如:早上起來後,是先吃飽再背書,還是先讀書再吃早飯?怎樣做能夠記住更多內容?
許多同學會認為應該先吃飽,血糖上升,大腦工作效率會更高。其實,應該先讀書,再吃早飯因為大腦分管記憶的海馬迴在適度飢餓、低溫的條件下會被啟用長時程增強(LTP)作用,提升記憶效率。
所以中國人的老祖宗真的好聰明,他們不瞭解腦科學知識,卻發現早晨起床讀書效率更高,故而創造了“晨讀”的方法。
先讀書,再吃早飯,才能把你肚子裡的學問和食物一起消化了。
圖源pexels
再比如,有些同學,考試的時候覺得題目很熟悉,明明以前見到過,但就是想不起來答案。為什麼?
因為記憶分成“記”和“憶”兩個部分。“記”是輸入,“憶”是提取和輸出。
我們想要記住一個知識點,大腦就要為其創造專門的神經連線;我們要快速地提取一個知識點,大腦也要設立專門的神經連線。要想考試的時候能立刻想起來,在學習的時候就要在“記”(輸入)和“憶”(輸出)上同時下功夫
比如,背書不能只是一遍遍地看,而是要在看過一兩遍後,把書合上,開始回憶書上講了什麼內容,此時就是提取的過程,也是大腦建立神經連線的過程。複述書中內容時一定會有缺漏,而這恰恰就是你薄弱的環節,接下來你可以重點鞏固。
輸出是最好的輸入。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有一個特徵,就是“好為人師”。學會一項本領之後,一定要應用出來。在教學和使用的過程中,你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那我們該如何訓練大腦,讓孩子更聰明呢?下面以專注力為例,談談學習背後的腦科學原理。
圖源pexels
分心不是你的錯
專注就是把所有光線集中到一點的凸透鏡,是學習力中最具有凝聚和整合效應的因素,也是形成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基礎條件。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卻深受“不專注”之苦,一到學習時,要麼發呆,要麼神遊,要麼乾脆就睡著了,無論如何都無法保持專注,於是覺得自己不是學習這塊料。
圖源pexels
的確,缺乏專注力的同學無法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更別談改造大腦了。但請不要氣餒,因為專注力是正常大腦的本能,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是每個人透過科學訓練都可以掌握的。
不過,人在每個階段專注的能力都不同。
在特定時間段內,將注意力集中到一點,是正常大腦的功能,這涉及大腦的前額葉皮質、丘腦、頂葉、杏仁核所構成的複雜神經網路。然而,在人的一生中,大腦要經歷生長、發育、成熟、退化的動態過程。
專注力作為腦功能的一部分,也會隨著大腦的變化而變化。許多人會抱怨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小時候專注力不強,學習時注意力總是不集中,這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尚未成熟。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大腦機能的退化,老年人的專注力可能也會有所下降。
下面列出的是人生每個階段正常的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請對照上述表格觀察孩子,如果尚在正常範圍內,請不要苛責他們。另外請注意,13 歲以上的孩子和成年人注意力維持時間浮動的範圍其實很大,而這正是專注力訓練發揮作用的地方。
在追求專注力的過程中,許多人屢戰屢敗。究其原因,一是期望過高,希望短時間內就能大幅度提升專注力;二是採用了不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三是忽視了身體的基本需求(飲食、睡眠等)對專注力的影響。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學習者並沒有理解專注力的神經科學本質,不斷嘗試,卻一直在走彎路。

專注力訓練的兩個認知誤區

在這個時間和知識都被日益碎片化的時代,許多人認為專注力對於大腦來說是非常稀缺的,我們在現實中經常為其所苦。
但其實大家誤會了。大腦並不缺少專注,而且大腦非常需要專注,這是我們大腦的內建功能
因為在專注的時候,大腦能自動分泌快樂激素(內啡肽、多巴胺、5-羥色胺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全神貫注做一件事的時候,會感到幸福和快樂,會有成就感。這就是產生了“心流”。
圖源pexels
人在什麼時候最痛苦?無聊的時候。
無聊的時候你一般會做什麼?追劇、刷短影片、看直播。不管你看電視、看電影還是看直播,你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都希望有一個東西能夠吸引自己,能抓住你的注意力?你覺得一部電影好看,並不一定能講出它的精彩之處,但你肯定能回想起看電影時那種被深深吸引的感覺。如果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不好看,你必定會關掉、換臺,去尋找更能吸引你注意力的內容。
所以,我們的大腦其實一直在渴望專注,不管這種專注是被動的(被別的事物吸引所產生的專注),還是主動的(主動探索事物所產生的專注)。
許多孩子學習時總是無法專注,打起遊戲來卻能聚精會神。這說明他們的大腦非常需要全情投入時產生的愉悅感,但這屬於被動專注。我們需要培養的是主動學習所產生的專注力。當孩子逐步進入專注於學習的狀態之後,慢慢地,他們就會被主動專注產生的快樂吸引,從而產生打遊戲般持久的學習動力。

圖源pexels
還有一些人認為,專注力是精神能量。“只要我持續提振自己的精神,我就可以持續保持專注”,許多學習者持有這樣的觀點,而這正是他們走彎路的原因之一。
其實專注力是物質能量,不是精神能量。專注力是大腦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多種神經遞質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由物質激素(神經遞質)支撐的。
然而,只要是物質的,就會被消耗。這也是前一天熬夜學習,第二天就無法集中精神的原因——頭天晚上把神經遞質都耗光了。
所以,專注力是一種有限資源,我們應該珍惜,把它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讓我們的生活和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如何提高短期專注力?
小明是一個大學生,他發現自己在學習時經常容易分心,無法聚精會神。他在寫作業時經常會被手機上的社交媒體通知和訊息所幹擾,處理完常忘記自己原來的進度。
即使手機不響,小明每隔 3—5 分鐘也忍不住想去檢視一下。這導致本來 1 小時就可以完成的學習任務,小明需要 3—4 小時才能完成。
此外,他還發現自己在課堂上容易走神,老師的著裝、表情變化或者提到的新奇概念都可能會讓他產生大量的聯想,思緒立刻飄到九霄雲外。一節課 45 分鐘,小明能聽進去 10 分鐘的內容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短期專注力(可以保持1—3小時的專注力)缺乏的例子。該怎麼破解呢?
想一想,你在什麼時候最專注?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在緊急關頭才能真正集中注意力。
比如說,百米短跑比賽即將開始,你感覺手心出汗,眼睛盯著終點線,耳朵豎起來聽發令槍響。一聲槍響後,你全力向前衝刺,最終勝利了,但感覺好累,幾十秒的跑步彷彿是在一瞬間完成的。鬥雞的時候,那些公雞也是雞毛豎起,眼睛緊盯著對手,最為專注。
為什麼人或者動物在危急時刻會特別專注呢?因為此時機體會分泌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它作用於大腦,讓大腦時刻保持緊張、警惕,注意力高度集中,以保持戰鬥狀態,躲避危險!
如果想在短期內提高注意力,就需要想辦法提高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讓自己置身於“危機”之中。
圖源pexels
首先,可以設定任務的截止時間。就像做暑假作業時,我們總是拖拖拉拉,只有在臨近開學的時候,我們才會振奮精神,甚至想在兩天內完成 60 天的作業!
其次,可以對自己設定有損失的任務挑戰。例如,可以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交給親密的同學或家長,如果任務未能完成,東西就歸他們所有,只有完成了才能把東西拿回來。這樣巨大的危機感會強烈刺激大腦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從而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務。
然後,休息時要徹底放鬆,不要讓自己更緊張在休息時要嚴格遵守“舒緩”的原則,可以閉目養神、發呆分神,聽舒緩的音樂或白噪聲,或者在沙灘、草地上放空自己,感受大自然的氣息,這樣才能真正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為接下來緊張的工作和學習儲備能量。
後,飲食方面也可以調整一下多吃一些富含苯丙氨酸的食物比如大豆、堅果和肉類,因為苯丙氨酸是合成去甲腎上腺素必需的原料。
圖源pexels
如何在工作或學習時戒掉手機?
彼得·尚克曼是一位備受讚譽的企業家,還是社交媒體的先驅。作為一位著名的演說家,他經常在各地奔波。
有一次,他收到了一份書稿的邀約,必須在短短兩週內完成整部書稿。離交稿時間越來越近,可大部分內容還沒有完成,而且作為一個名人,他受到了社交媒體無休止的資訊干擾。
為了摒除手機資訊的干擾,快速寫完書稿,他做了一個決定:購買一張商務艙機票,從紐約飛往東京,飛行時間為十幾個小時。
在飛機上,沒有手機訊號,收不到社交媒體彈出的訊息,他可以專注地寫作。從紐約到東京,他已經快速地寫了一半的內容。一到東京,他就簡單地喝了杯咖啡,然後登上返程的飛機,繼續寫作。當他回到美國時,已經完成了整本書稿,而這隻花了他 30 個小時。
儘管這次“旅行”花費了 4000 美元,但他認為這是物有所值的。
社交媒體專家為了戒掉手機,尚且花了如此大的代價,我們普通人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可能需要下更大的決心。下面介紹兩個戒掉螢幕類產品的建議。
1.把手機當工具,而不是目的。
戒掉手機的第一要點在於,要向青少年灌輸這樣的觀點:“手機是我們實現目標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
當人的大腦意識到手機只是工具,如同腳踏車、鉛筆和橡皮一般,會更合理地使用手機,而非沉迷於手機。就算要刷短影片,也會帶著目的去刷。
家長對於如何解釋自己使用手機的行為,也應當注意。比如,孩子問你為什麼刷手機時,如果回答“我就是玩手機”,那手機就成了目的。可以嘗試這麼回答:“我在用手機工作。”“我在用手機買菜。”如此,手機就是幫助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工具。
圖源pexels
千萬不要把手機當成“禮物”獎勵給孩子,因為這樣會加深他們對於“手機是目的”的印象。
2.改變程式,在生活細節中剔除手機
為什麼戒不掉手機?因為每天早上是手機鬧鐘把你叫醒,你很自然地就會拿起手機關掉鬧鐘,然後開啟各種社交媒體和軟體,於是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
如果下定決心戒掉手機,頭天晚上就應該把手機放在外面,而不是帶進臥室。可以買一個鬧鐘,讓每天叫醒你的是鬧鐘,而不是手機。這樣清晨醒來,你洗漱、上廁所、吃飯,都做完了再拿起手機,你會發現早上空出了大量的時間!
將手機在這些細節中一一剔除,慢慢就能養成不用碎片時間看手機的習慣。
不報班,如何在家裡訓練專注力?
許多人對自己或者孩子的專注力分散感到非常焦慮,想要報個“專注力訓練班”來解決。我認為,改善大腦功能在於一朝一夕的努力,在於日常一點一滴的積累和影響。
下面介紹幾個在家裡訓練專注力的方法。
1.用環境的秩序感影響意識的秩序感。
專注,是意識的秩序。當人不專注的時候,意識是無序的,所以會有亂七八糟的念頭冒出來,卻沒有一個能夠引發進一步的思考。此時,你會感到非常無聊,心情或許會很糟糕。
然而,當你專注於一點時,意識會開始有序排列,所有的意識能量都會集中到一起,內啡肽、血清素會開始分泌,讓你感到快樂並且更加全神貫注。
培養專注力就是建立意識的秩序感。大腦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因此,營造良好環境的秩序感對培養專注力至關重要。
2.身心合一地訓練。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感到痛苦、效率低,會有亂七八糟的念頭冒出來?因為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總是不在同一個頻道上。
學習的時候,我們想著一會兒要出去運動;跑步的時候,我們想著工作上的安排;工作的時候,我們又想著生活中的煩惱;下班在家的時候,還總擔心明天的會議怎麼辦,會不會被老闆罵。所以我們總是沒法兒專心,總是三心二意、忙中出錯。
那麼,要怎樣改變?
培養身心合一的狀態,讓身體和心靈同頻共振。跑步的時候專心跑步,學習的時候專注於學習,生活的時候就享受家庭的快樂,睡覺的時候就忘記煩惱,專注於休息。我們總覺得一心多用是好事,但其實它很低效,一心一意才真正值得提倡
圖源pexels

工作的時候全身心投入,學習的時候忘我地探索,生活的時候沉浸於其中,感受飯菜的香甜、家人的溫暖和高質量的睡眠,才是專注給我們帶來的幸福的真諦。

作者:黃翔,醫學博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主治醫師,顱底外科研究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神經腫瘤學組全國秘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及太平洋神經科學院(PNI)訪問學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首屆上海科學技術協會“科學詮釋者”。著有《大腦喜歡這樣學》《加油吧,大腦!》《最強大腦》。本文有刪改。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