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個技巧,讓大腦長時間保持巔峰狀態

本文編號 240822
全文共有 45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經常看到不少人問一個問題: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呢?
其實,我是不提倡這麼做的。因為大腦需要休息。長時間(好幾個小時)保持高度專注,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一定會導致疲勞。
但是,在保證「張弛有度」的前提下,還是有一些技巧,可以讓大腦保持清醒,運轉得更高效的。
如果你也遇到過下面這些問題:
  • 下班後回到家,想好好學習一下,但卻總是感到特別疲憊;
  • 總覺得大腦轉不動,腦海裡像生了鏽一樣,有一種凝澀感;
  • 有很多工要處理,卻總是心煩意亂,沒辦法集中注意力……
那麼,今天的文章,也許能幫上你一點忙。
1.  適當攝入一些蛋白質
許多人習慣在早餐吃碳水,比如粥、麵包、饅頭……因為碳水能夠提供飽腹感,也能迅速供能,為上午的工作奠定基礎。
但如果你想提高大腦的運作能力,不妨試著在食譜里加入一些蛋白質。
為什麼呢?原因在於:對大腦至關重要的兩種神經遞質,它們的原料都是氨基酸。
一種是多巴胺。它能夠為我們提供動力,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決策。如果缺乏多巴胺,你會容易覺得無精打采,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當然更沒有辦法好好工作。
多巴胺的重要原料是酪氨酸。研究發現:在早餐加入更多的蛋白質,可以提高多巴胺的分泌,增強決策能力(Strang等, 2017)。
另一種是血清素。它能夠調控情緒,讓我們感到更舒適、更放鬆、更愉悅。如果缺乏血清素,你會容易感到焦慮,情緒低落,沒法集中注意力。
血清素的原料是什麼呢?是色氨酸。它是一種必需氨基酸,人體無法合成,只能從食物中攝取。因此,我們必須攝入足夠的蛋白質,才能確保血清素的平衡。
當然,不僅限於早餐,午餐、晚餐,乃至於兩餐之間的零食,都可以透過攝入適當的蛋白質,來為我們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提供足夠的原料,讓大腦擁有充分的動力。
另外,也要注意三點:
1)攝入適當的蛋白質,不意味著只吃蛋白質,而是要注意膳食均衡。因為製造血清素的過程,除了色氨酸,還需要維生素、鐵、鋅和葉酸等,缺乏了這些營養素,血清素都是無法穩定製造的。
2)千萬不能「不吃碳水」。不吃碳水會帶來許多問題,比如:碳水可以幫助消化掉血液中其他氨基酸,使得色氨酸更容易透過血腦屏障抵達大腦。如果缺乏碳水,色氨酸是難以被身體吸收的。
3)甚至,蛋白質也不宜過量,適當攝入即可。因為蛋白質中的支鏈氨基酸會阻礙人體對色氨酸的吸收,如果攝入過多,同樣會阻礙血清素的合成。
簡而言之:如果你日常飲食習慣以碳水為主,不妨加入一些蛋白質,儘量實現均衡。這樣可以為大腦提供更充分的動力。
2.  切換不同任務來「重新整理」大腦
大腦有一件非常討厭的事情:那就是長時間專注在一個任務上。
原因在於:大腦是需要新鮮刺激的。長時間處理同一個任務,大腦就會感到疲勞,從而導致注意力渙散、昏昏欲睡、分心、走神……這不但會容易出錯,更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學習和記憶效率。
許多人有這樣的習慣:想在短時間內啃下一個領域,就帶著書去圖書館、咖啡廳,一學就是一整天。但這種做法其實是低效的。它可能會帶來煩躁感,會讓你感到心煩意亂、看不進去眼前的文字,或是為了完成今天的任務而草草了事……
像這樣一天下來,你真正吸收到的知識,可能只有一半不到。
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是為自己設定2-3個不同的領域,然後把今天的時間劃分成多個不同段落,按照1-2-3-1-2-3……這樣交替進行,迴圈往復。
每個段落的時間可長可短。比如領域1非常重要,而領域2和3不太重要,那麼就可以為領域1分配更長的時間,2和3分配更短的時間。比如給前者分配1-2個小時,後者分配半小時左右。
同樣,在同一個領域之內,最好也交替進行不同的任務。
舉個例子:比如你要進行看書、做題和背誦,那麼最好在同一天裡面交替進行這三項任務,而不是今天全部用來看書、明天全部用來做題……
這樣可以不斷「重新整理」大腦,讓大腦始終工作在最佳的狀態下。
3.  採取主動休息來恢復精力
許多人日常的模式是「被動休息」,亦即長時間埋頭苦幹,直到下班了或週末才一口氣休息恢復。這其實是低效的,你相當於一直處於「電量不足」的狀態中。
更高效的做法是什麼呢?是變被動休息為「主動休息」。也就是交替著工作和休息,自己掌控休息的節奏。
一個簡單的建議是:把工作劃分成多個小階段,每個階段大約20分鐘到1小時。結束了一個階段之後,就主動休息一下,換換腦子,做一些別的事情。比如看看有趣的影片,讀幾頁書,寫幾行字,起來散散步、活動身體……
Draugiem 集團做過一項調查:他們調查了企業裡工作效率最高的 10% 的員工,發現:他們在工作總時長上跟其他員工並無顯著差別,那麼差別最大的地方在哪裡呢?他們平均每工作52分鐘,就會休息17分鐘。
組織心理學家 John Trougakos 也認為:我們每小時至少要休息10-15分鐘,休息的時候不要看郵件、思考工作,而是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這一點可以跟上一條相結合。舉個例子:假設你給領域1設定了比較長的時間,那麼也許就可以分配給它3次休息;而領域2和領域3設定了較短的時間,那麼就各分配1次休息……諸如此類。
那麼,休息的時候可以做些什麼呢?
我的建議是:儘量脫離開工作的場景,做一些跟工作全然不同的事情。比如:挑一些關於歷史、文化、美食、旅行……的紀錄片,一點點看,慢慢看,補充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識,同時還能得到放鬆。
又或者:回顧一下自己最近看過的小說、綜藝和影視劇,簡單地給它們打打分,用幾句話寫一下評價、心得,等等。
這可以快速地幫助大腦「回血」,讓大腦充滿能量,更好地應對下一個階段的任務。
4.  少量多次的衝刺工作法
可能有朋友會問:可是我就喜歡專注,主動休息對我來說是一種打斷,這該怎麼辦呢?
這裡,其實就需要我們打破對「專注」的迷思。
許多人說的專注,可能是一種心流狀態,也就是讓自己全身心投入在某項工作裡面,注意力完全被佔滿,大腦高效運轉的狀態 —— 但是,這種狀態是能夠長時間持續的嗎?其實很多時候是不能的。
它更多的,並不是一個持續的、連續不斷的「專注」,而是一個一個關卡接連不斷,需要不停調動你的技能,讓你動動腦筋、跳一跳才能過去 —— 這麼一連串的「闖關」過程。
因此,我的做法是:每當我開始一項工作時,我會把它劃分成多個小塊,把每個小塊設定成一個問題和挑戰。然後,要求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完成這個挑戰。
以寫文章為例,我可能會這樣要求自己:讓自己在一段時間裡,不走神、不分心,集中精力地解決下面任意一個問題:
  • 想出一個具體的場景和案例,來描述清楚這個現象;
  • 想出一個有趣的類比,來講清楚這個概念;
  • 把這段邏輯提煉一下,用盡量簡練的兩三句話,概括這段複雜的邏輯;
  • 把這段話重新修改一下,讓語氣更流暢、更自然……
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如果你尚有餘勇,那就一鼓作氣繼續解決下一個問題;如果覺得有些疲倦了,那就果斷休息一下,不用擔心退出「專注」 —— 因為你的節奏,始終是由自己所把握和控制的。
就這樣,一步一步,一項挑戰接一項挑戰逐步完成,一天的工作就這麼完成了。
實際上,這才是一種更高效的專注。我們要鍛鍊的,其實不是「長時間處於心流狀態」的能力,而是「隨時隨地都能進入心流狀態」的能力。
5.  在白天接受更多的陽光
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室內,在人造燈光下度過。這就導致對我們來說,白天和夜晚幾乎沒什麼區別。但這樣其實是不利於大腦工作的。
原因在於:光照會影響大腦的節律。在光照更強的環境下,大腦會進入高度警覺的狀態,馬力全開;反之,在光照較暗的環境下,大腦會開始分泌褪黑素,準備進入睡眠。
換言之,大腦正是透過依據光照的強弱變化,來判斷讓自己進入什麼狀態。如果長時間處於室內和人造燈光下,大腦這種能力就會被削弱,從而使得節律混亂。表現在外就是,白天昏昏沉沉、哈欠連天;晚上則精神振奮、毫無睡意。
因此,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白天,當我們需要工作和學習時,儘可能處於自然光下,在能夠曬到太陽的地方工作;而晚上則將光線調暗。讓大腦能夠正確地區分白天和夜晚,培養正常的節律。
有許多研究已經發現:在白天接受更多的自然光,可以極大地提升大腦的運轉效率。比如:
2013年一項研究發現:暴露在陽光下一個小時,對反應速度的提升比兩杯咖啡的效果更高(Beaven和Ekström,2013)。
2020年一項研究發現:在日光充足的辦公室工作的員工,平均睡眠時間增加37分鐘,在一系列戰略思維測試中成績也高出42%(Boubekri等,2020)。
與此同時,陽光還能透過促進合成維生素D和血清素,來調節我們的情緒,使大腦能夠發揮出100%的狀態,更好地投入工作。
可能有人會問:人造燈光能替代陽光嗎?很遺憾,我們日常在家裡和辦公室使用的燈光照度太低(可能只有陽光的數十分之一),是很難達到陽光的效果的。
所以,請在白天的時候多曬太陽,最好從早上起床就開始。如果有條件,儘量在能曬到太陽的地方工作、學習;如果沒有條件,也要在工作的間隙出去走走,在陽光下散步。當然,要做好防曬。
6.  頻繁活動來減少久坐的傷害
如果說什麼事情,會對大腦造成危害而又常被我們忽略,那可能就是久坐了。
原因有很多,比如:
  • 久坐不利於心腦血管代謝,這會降低我們的認知能力;
  • 久坐會使得大腦中部分腦區缺氧,影響大腦的整體協作能力;
  • 久坐會導致身體產生微小但切實存在的疲倦,讓頭腦變得昏沉,難以轉動……
因此,許多人也許都有這種體驗:工作、學習,又或者是追劇時,一坐就是幾小時,不挪窩,全身心撲在電腦前,然後就感覺有點昏昏沉沉,大腦好像轉動都不太靈活了。
要牢記一點:我們的身體從來都不是設計用來「靜止不動」的。一連幾個小時的久坐,並不是一種休息,而是一種負擔。最好的休息方式,從來都不是坐著不動,而是站、坐、躺和行走的來回切換。
所以,一個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頻繁起來活動。
研究發現:當我們活動的時候,大腦中的血管會擴張,從而使得血流量增大,更不容易發生堵塞。同時,大腦中的不同腦區會被啟用,從而降低單一腦區長時間被啟用而導致的堵塞風險。這些都可以有效減少久坐的後果。
你可以把這一點跟第三點結合起來:當你主動休息時,不妨起來活動一下,讓大腦放鬆。甚至,如果有機會,試一試原地跑跳、散步、快步走,讓更多血液流經大腦,改善整體的代謝掌控。
這是讓大腦避免陷入睏倦最簡單、價效比最高的辦法。
7.  養成動腦休息的習慣
許多人有一個誤區,總是認為動腦思考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對大腦是一種負擔,所以,休息時喜歡做不用動腦的事情,比如看不費腦子的綜藝、影視劇,刷不費腦子的資訊流和短影片,等等。
這其實是完全錯誤的。
實際上,大腦的耗能是恆定的,永遠保持在20%左右。即使你不動腦,大腦也會在後臺執行,將碎片資訊整理起來、回放先前學到的內容,勤勤懇懇地進行自我整理和完善。
反過來,如果你為了消磨時間,而特地去做一些不費腦子的事情,看似在讓大腦放鬆,實際上這反而讓大腦沐浴在資訊流的衝擊之下。既沒有發揮它「前臺」的功能,亦即用來思考問題、處理任務;也沒有發揮它後臺的作用,也就是整理和回放資訊。
也就是說,大腦最忌諱的,就是既不讓它工作,也不讓它安靜,而是不斷用被動接受的資訊衝擊它。
這對大腦來說,既是一種浪費,也是一種耗損。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是讓大腦習慣「動腦」這件事。即使你工作做完了,沒有需要處理的任務,也不妨轉換一下腦子、切換一下思維,做一做別的事情,啟用不同的腦區,從中得到愉悅感和放鬆。
比如:
  • 看一些知識性的影片,一邊看一邊記錄自己的感想;
  • 讀幾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給大腦一些有趣的啟發;
  • 看幾頁不同領域的書籍,讓大腦獲取新鮮的知識點;
……
如果實在什麼都不想做,那不妨靜靜地待著,發呆、放空,讓它在後臺組織整理資訊,也勝過用資訊流去幹擾它。
主動掌控大腦,讓它習慣和適應動腦的模式,這樣,才能在需要的時候,更充分地調動它。

這是近期關於大腦實用技巧的第四篇文章。


前三篇文章可以看:
希望今天的內容,同樣能夠給你一些啟發。
歡迎你分享,留言,在看
以及,歡迎將我星標
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喔
————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