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長時間專注工作和學習?

圖片由 AI 生成
本文編號 250109
全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經常有讀者問我: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好幾個小時專注地工作、學習?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有什麼方法能夠培養這樣的「專注力」呢?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能夠取得成功的人,靠的都是超乎常人的專注力。他們能夠全神貫注投入在手頭的事情,每天七八個小時心無旁騖地工作、學習,不分心、不走神、不懈怠……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這種看法,其實並不正確。
實際上,要求一個人每天好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投入在工作和學習上,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 —— 這只是一種長期以來對於「專注」的誤解罷了。
今天的文章,我會跟你詳細地分析這種誤解的原理和成因,以及跟你分享:什麼才是有用的專注,如何培養這種有效的「專注」。
開宗明義:為什麼說這種「連續好幾個小時投入在工作和學習上」,是一種對專注的誤解呢?
原因主要有三點:
1)它非常難以實現;
2)哪怕實現了,它的效果也非常有限;
3)最後,它還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對健康造成傷害。
先說第一點。
我在之前許多文章裡講過:大腦有兩種主要的執行模式,分別是 DMN(預設模式網路)和 CEN(中央執行網路)。這兩種哪一種是常態呢?其實是前者。畢竟它的名字就叫「預設模式」。
研究發現,在我們一天中醒著的時間裡,大約有50%左右的時間在「胡思亂想」(也就是啟用 DMN)。其他時間裡,我們則不斷地把注意力在不同的任務間切換,不斷地啟用 CEN。
所以,持續好幾個小時聚焦在同一項任務上,就相當於讓大腦保持連續幾個小時的 CEN 穩定活躍,這是非常困難的。
甚至,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當我們專注在一項任務上時,「走神」也是常態,「完全不走神」才是異常。
神經科學家 Michael Halassa 的研究發現: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面時,神經網路的活動是什麼樣的呢?它們抑制了其他的輸入訊號,使得我們的意識可以從大量的資訊中,區分噪音和主體。
但這樣做的問題在於:被大腦所抑制的噪音,有可能是重要的,藏著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的資訊。
因此,大腦給自己加了這麼一個雙保險:時刻「掃視」一遍這些「噪音」,確保沒有遺漏什麼重要的資訊。
神經科學家 Fiebelkorn 發現:這種「掃視」大約是每秒 4 次。
也就是說,我們的注意力,並不是持續不變投注在一個事物上,而是呈現一個波形,不斷在強弱之間波動,頻率大約是每秒4次。
當它到達波谷時,大腦的「注意力閥門」就會鬆動,如果這時有比較重要的訊號,就可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 這就形成了一次「分心」。
所以你看,在如此高頻率的注意力掃視過程中,想要保持好幾個小時不受外在和內在的任何干擾,專心致志地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即使你能夠做到抑制這些「掃視」,讓注意力始終牢牢投注在眼前的任務上,保持好幾個小時,其實也是沒有必要的。
為什麼呢?因為「專注」所帶來的實際效果,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迅速減弱。
我們知道,大腦最喜歡的是什麼?是新鮮事物。當我們開始一項新的任務時,它的新鮮感是最強的,從而對大腦的吸引力也是最強的。於是,大腦會認為它是重要的,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去處理它。
但當我們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對它會變得更熟悉,它的新鮮感急劇下降,對大腦的吸引力也會急劇下降。
這就會導致兩個結果:
一方面,我們在處理這項任務時,會進入「注意力不飽和」的狀態。
具體來說就是:大腦會覺得這項任務沒有那麼重要,因此,它會努力擠出一部分注意力資源,用來「掃視」外在或內在可能存在的其他資訊,以免遺漏。這就使得我們的「注意力閥門」更容易鬆動,從而更容易分心、走神。
另一方面,大腦對它的警惕性和反應都會降低。直接表現就是:你會顯得有點心不在焉,容易犯錯,容易感到疲倦,看了好幾遍的內容也記不住,感覺腦海裡一片模糊……
如果你經常有這種感受,請不用擔心,這不是你的錯,它是正常現象。
所以,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作「再重新整理」。意思就是:當一個東西非常熟悉乃至於變得熟視無睹之後,我們就得對它進行一些改變,來讓大腦重新燃起對它的新鮮感。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比如你在辦公桌上貼了幾張便籤,用來提醒自己一些事情,但時間久了之後,你對這幾張便籤就會變得「熟視無睹」,壓根不會注意到它們。要想改變這種狀態,就得把它們挪一挪位置,換到一個新的地方,才能重新喚起你的注意。
再比如:許多人都喜歡玩遊戲,但即使是遊戲,讓你一直在同一個地方用同樣的方式打怪升級,你也會很快感到無聊。原因也就在於此。
同樣的道理,一旦你在一個任務上工作了較長的時間,你就很容易對它失去興趣,變得效率低下、狀態低落……這時,就得啟動一次「再重新整理」,才能繼續恢復高漲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進行再重新整理,而是強迫自己繼續堅持下去,那麼效果一定是難以令人滿意的。
那麼,如何進行再重新整理呢?我們下面會聊到。
最後,簡單講一下:為什麼長時間專注工作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原因很簡單:絕大多數情況下,當我們工作和學習時,我們基本都是坐著。而長時間的久坐,已經被許多研究認為是對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日常不良習慣,會提高罹患許多疾病的機率。
舉幾個例子:
挪威一個研究小組調查了超過 36000 人的資料,進行了平均超過 5.8 年的跟蹤研究,發現:當每天持續坐著的時間超過9.5小時後,死亡率就會顯著增加。(Ulf Ekelund et al., 2019)
2021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大約1.6%的高血壓、2.2%的膀胱癌、2.8%的乳腺癌、2.8%的子宮內膜癌、2.9%的結直腸癌、4.5%的2型糖尿病、5.0%的冠心病、5.0%的中風、6.9%的胃癌、7.2%的抑鬱症、7.2%的食管癌、7.2%的腎癌,以及8.1%的阿爾茲海默病,都可以歸因於缺乏運動,也就是久坐。(Katzmarzyk et al., 2021)
2018 年的一項研究著重研究了久坐跟認知能力的關係,結果發現:久坐會降低大腦的認知能力。原因是,久坐不利於心腦血管迴圈,而這會顯著降低大腦的思考與認知能力。(Bakrania et al., 2018)
生理學家 Audrey Bergouignan 的研究發現:久坐會導致肌肉萎縮,線粒體損耗,脂肪積聚,胰島素抵抗……所有這一切都會都會提高肥胖和糖尿病的機率。
再比如我之前在文章裡提到過的:久坐會導致大腦的部分腦區缺氧。儘管這種缺氧可能是短暫的,但它幾乎必然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微小的損害。長此以往,這種損害積累起來,很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比如使得神經元更容易凋亡,或是因為長期缺氧而造神經連線被破壞,等等。
那麼,究竟多長時間才算是久坐呢?儘管沒有明確定義,但不少指南都推薦:至多不要超過90分鐘,也就是每一個半小時就必須起來活動幾分鐘,改變一下身體狀態。最好是每30-45分鐘起來活動一次。
所以,無論什麼情況,一連好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地專注工作,對身體的傷害很可能會讓你得不償失。
那麼,講了這麼多,你一定想知道:究竟什麼才是更正確、更有效的「專注」呢?如何做到這種真正有效的專注?
我將其分成了5個部分,共同構建起這個「專注」系統,供你參考。
1.  衝刺模式
什麼是衝刺?簡單來說,就是少量多次。不追求一次工作很長的時間,而是把工作劃分成多個任務,在一個「衝刺階段」裡集中解決一項任務,然後休息一下,切換一下模式,再繼續工作。
不少人會用「番茄工作法」來做衝刺,也就是設定25分鐘為一個「番茄鍾」,做滿25分鐘休息5分鐘。這個做法可以參考。但我個人不建議過於機械地固定一個時間,而是建議按照具體工作的要求來設定。時間可長可短,可以不固定,以完成一個具體任務為宜,儘量在15分鐘到45分鐘之間。
這樣的好處在於:避免了過於機械的固定時間對思緒的打斷,而是完全由自己掌控工作和學習的節奏。久而久之,你會體驗到更強的主動性和掌控感。
舉個例子:比如我寫文章,可能會先設定任務「為這個理論找到一個恰當的例子」,那麼可能消耗20分鐘,然後我就會休息一下,再設定下一個任務「詳細列出這個方法的具體步驟」,可能用時30分鐘,然後再休息一下……類似這樣。
再比如,你做一份策劃方案,那麼也許就可以設定任務:找到一個同行業的案例(任務1)、蒐集這個案例的相關資料(任務2)、對這個案例進行簡要分析(任務3)……諸如此類。每個任務的時間控制在15-45分鐘,完成之後就休息一下。
任務是由自己設定的,在休息的間隙就可以為下一個衝刺階段設定任務。最好是能夠完成一項具體的成果,讓自己有一種「休止感」。
休息的時候,最好能夠起來活動一下,讓身體動起來。可以讓思緒放空,也可以出去散散步、看一些不同的東西,把任務的殘留「清理」出大腦後臺,這樣才能確保後臺不會累積過多的垃圾資訊,讓大腦保持神清氣爽。
2.  交替活動
前面講過,工作模式最好是以一個「衝刺階段」為單位,每次衝刺大約持續15-45分鐘,然後起來活動、休息一下,這樣可以最大化地避免久坐的傷害。
但是,這種做法沒辦法解決「注意力不飽和」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第二步:交替活動。也就是:每經歷3-4個衝刺階段之後,換一個專案,繼續衝刺。
這個新的專案,跟舊的專案差別越大越好,最好是完全不同。比如:處理資料和寫文章,學語言和學數學,刷題庫和寫方案……諸如此類。
這樣不但能夠最大限度地「再重新整理」,還能啟用大腦不同的腦區,讓大腦發揮最好的運轉效果。
一般來說,設定兩個專案就可以了。如果工作時間很長,也可以考慮三個專案,但不建議再多了。
每個專案安排的時間同樣是可長可短的。比如你有三個專案,專案一最重要,那麼也許就可以安排每3-4個衝刺切換一次;專案二和三沒那麼重要,就安排每2個衝刺切換一次。以此類推。
同樣,讀書、學習時,最好也是多個不同的專案交替進行,而不是持續看同一本書、學同一個內容,這樣才能讓學習的效果最大化。
3.  積極休息
我們不妨把每個衝刺之間的過渡稱為一個「小休息」。它可能就是活動一下身體,轉移一下注意力,釋放一下大腦,大概持續幾分鐘。那麼,最好在幾次衝刺之後,用一段較長的時間,來進行一次「大休息」。
什麼樣的大休息呢?我知道你想問什麼,所以我想強調的就是:避免「被動接收資訊」的休息。比如刷手機,看資訊流,聊天,看劇,等等。
這種被動接收資訊的休息,很容易不小心就過量,同時也很容易破壞自己的工作狀態,讓自己變得懈怠。
更好的休息是什麼呢?是去做一些需要動腦、但強度不太大的活動,這才是積極休息。比如:整理自己的筆記和檔案;沉浸地看一部紀錄片;寫一寫日記;給看過的書和影視劇建檔和寫評價;等等。
也可以看一些知識性的影片,一邊看一邊記錄自己的感想;讀幾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給大腦一些有趣的啟發;看幾頁不同領域的書籍,讓大腦獲取新鮮的知識點……
不要擔心「一直動腦,會不會讓大腦疲勞?」實際上,一直動腦是會讓大腦變得更敏銳、更有力的。會讓大腦疲勞的,只有長時間超負荷運轉,以及把大量精力用在機械重複單調的事情上。只要避開這兩點,就沒什麼問題。
每次「大休息」的時間,可以跟一次衝刺階段差不多,我個人建議是20-30分鐘。這樣既能讓大腦得到放鬆,又不至於花費太多的時間,影響自己的工作狀態。
4.  鍛鍊心流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心流理論,不是告訴我們要儘量久地保持心流狀態嗎?這樣反覆衝刺和休息,不會打亂心流的節奏嗎?
實際上,我們要鍛鍊的,其實從來都不是「保持更長時間心流狀態」的能力,而是「隨時隨地進入心流狀態」的能力。
你可以這麼理解:有效的心流狀態,其實就像一個打怪闖關的過程。它是一個一個關卡接連不斷,需要不停調動你的技能,讓你動動腦筋、發揮實力才能透過。
所以,重點在於,你需要讓自己在開始「衝刺」時,能夠儘快進入狀態,啟動心流。
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做法是:透過設定一些有儀式感的行為,來幫助自己啟動心流。
舉個例子:比如你給自己泡一杯茶,喝一口,然後開始專心致志地工作。那麼久而久之,「泡一杯茶,喝一口」就會成為一個「行動線索」。當你重複這個動作時,就相當於給大腦傳送了一個訊號:我現在要開始專心工作了。
另一個做法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不容易被外在或內在的因素打擾。
具體來說:挑一個比較不忙的時刻出門,走到戶外,找一個不容易打擾別人和被打擾的地方,靜靜地待10-20分鐘。試著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官上,仔細地去感受自己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嗅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讓自己沉浸在這種安靜的氛圍裡,儘量不要多想。
這就是一種對注意力的刻意訓練。一旦你熟悉了這種狀態,你就會更容易把注意力投注在眼前的事物上,更容易進入專注和心流狀態。
5.  避免打擾
最後一點就很簡單了,也非常直觀:當你專注工作的時候,儘量避免打擾。
有條件的話,最好是去一個不容易被別人打擾的地方,可以有適當的白噪音作為背景,然後靜音掉手機,不要看資訊,也不要聽音樂,更不要刷資訊流。
如果你的工作不要求立即回覆資訊,那麼可以把資訊集中到小休息或大休息的時候統一回復,避免對專注狀態的打斷。
當然,這有賴於你的工作和學習環境,可能未必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條件。只能說,期待一切會慢慢變好。
最後,用這張圖簡單總結一下: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給你一些啟發。
歡迎你分享,留言,在看
以及,歡迎將我星標
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喔
THE END
–  晚  安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