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拯救ADHD的年度軟體”,我幫病友們試了試……

作為一個已確診的

ADHDer

,我執著於尋找——一個流行了許久的概念——

心流

社交媒體上有很多白噪音影片,號稱“此聲一齣,世界安靜”,我刷到過,聽完覺得沒多大用。(話說,都刷短影片了,大腦還怎麼平靜啊!)
小紅書截圖
第一次知道 Endel 這個軟體是@ADHDVision(YouTube 上 ADHD 相關內容最大博主)將其評選為“拯救 ADHD 的年度軟體”。
當時出於好奇(也可能是看影片時走神),把 Endel下載了下來。然後它讓我付費,我屬實有點懵了,“白噪音”、“番茄鍾”,就這倆功能,app 商店裡有類似功能的免費軟體多了去了,Endel 居然要收 348 一年
看著大量 ADHD 使用者將 Endel 寫得宛如“特效藥”一般的好評,我決定先試用 7 天,誰讓我們 ADHDer是天生體驗派。
不過!試用下來,我發現這個軟體,真的,有點兒東西。
堪比做家務時放“碎玉軒小曲”
Endel 最大特色在於,AI 開“藥方”,對症下藥
團隊自己開發了一個演算法叫 Endel Pacific。AI 能根據獲取到的使用者當下時間、地點、天氣、心率等資料,生成讓其專注或放鬆的聲音,並非是演算法簡單從人工製作好的音效庫裡調配聲音。
一開始我還納悶,一個“白噪音”軟體為什麼要讀取我的位置、運動、健康、日程資訊
作者截圖
比如當它獲取到我所在地陰天,會生成更為寧靜、柔和的音效來幫助使用者集中注意力;在陰雨綿綿的下午,它就會加入風聲、雨聲的要素;相反,如果窗外陽光明媚,就會加入風鈴聲、森林、大海的音效要素。
早上,Endel 生成的聲音會更明亮、節奏感強;晚上聲音更加柔和、舒緩。
(授權體徵資料後)當智慧手錶監測到使用者的心率略高,Endel 就會降低聲音的節奏強度,降低高頻噪音,加入更多的自然音效,生成更為平穩、緩慢的聲音來幫助使用者平復心率。
總之,是透過播放與使用者當下狀態和所處環境更“貼合”的聲音,讓使用者有一種“沉浸式的融入感”。
準確的說,Endel 管每一個聲音叫做“聲景(SoundScapes)”。先根據基礎旋律,疊加節拍,再疊加自然聲效(比如風聲海聲)等等之後,從而組成的一副聲景——就像一首歌是由不同樂器配合演奏出來的。
作者截圖
聲景會根據上述提到的演算法動態變化,如果使用者不滿意演算法自動生成的聲景,可以手動調節聲景的明亮度、節奏、加個音效之類的。
我最喜歡在放鬆的時候,手動調節各種自然音效,嘗試將風聲、木頭燃燒聲、鳥聲、雨聲融合進,聽聽什麼樣。
Endel 提供了“專注”、“舒緩”,“睡眠”,“活動”四大類聲景。
當然你也能根據所處的具體場景進行選擇,例如冥想、緩解耳鳴、家務、嬰兒睡眠等等。上一次讓我效率十足的背景音,還是我做家務時放的《碎玉軒小曲》。
要知道對於 ADHDer 來說,行動路徑上的任何一處需要操作的地方和突如其來的變化,都可能會成為干擾。
無論是靠演算法生成,黑白簡約點線風的視覺設計,還是聲音模式和番茄鍾切換時音樂絲滑地過渡,都秉承“少干擾”原則。
但我也疑惑。能“左右”情緒的聲音,是某種心理作用,還是真有科學依據。
Endel+降噪耳機組合,最適合ADHD的可穿戴
大量論文中,研究者已經證實舒緩的音樂能夠有效地減輕心理或生理壓力,穩定的節拍也可以幫助人提高注意力表現。
根據 Endel 自己的官方介紹,2022年,神經科學研究團隊 Arctop 用“腦波掃描技術”測量了參與者在不同背景聲下,進行不同活動時的專注程度
結果發現,在工作時聽 Endel,比不放背景音或聽市面上其他“專注歌單”更能提高專注力,且效果是靜音時的七倍。
且 Endel 對工作專注力的提升效果,好於其他活動,比如閱讀、打遊戲。
橫向比較不同音樂型別,古典音樂、Endel 聲景和自然聲音最能提高專注力,流行和嘻哈音樂效果最差。
不同音樂型別的專注力的影響|Arctop 釋出在 Bioarxiv 上的研究結果
為什麼某些聲音能提高專注力?
首先,聲音訊率會影響腦電波。
電波根據頻率不同,可以分為五類,從低頻到高頻依次為:δ波、θ波、α波、β波、γ波。每種波段可以對應不同的心理、生理、精神狀態。波頻越高,越需要調動認知功能,也越能進入專注狀態。
蘋果樹醫學總院
比如 0.5–4 Hz 的δ波,是最慢的腦波,常見於我們一夜無夢的深度睡眠狀態。
而頻率在 30–100 Hz 的 γ波(又叫伽馬波),是速度最快、頻率最高的腦波,通常與大腦的高階認知功能,比如資訊整合、感知、記憶和決策相關聯。你集中精力、解決複雜問題時,腦波就可能處在伽馬波段。
在兩者之間的 θ波、α波、β波段就分別從淺眠、冥想、放鬆、休息到活躍、專注、焦慮的狀態過渡。
Endel 試圖用聲音誘匯出特定的腦電波狀態,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利用“雙耳節拍”
雙耳節拍(Binaural Beats)是一種聽覺現象,即左右耳分別聽到兩個頻率略微不同的聲音時(例如左耳聽到 400 Hz,右耳聽到 420 Hz),大腦會感知到一個頻率差(20 Hz)的“錯拍”。這個錯拍並不是真實的聲音,而是大腦在處理兩個不同頻率時產生的錯覺。
作者截圖
產生差頻後,大腦會被誘發出相同頻率的腦電波,這個理論被稱為“頻率跟隨反應”(Frequency Following Response, FFR)。
比如當 Endel 的雙耳節拍模式能創造出 40Hz 差頻,可能誘發出伽馬腦電波,讓使用者進入集中注意力的狀態。
其次,利用了“聲音遮蔽(Sound Masking)”效應
都是用魔法打敗魔法。如果說降噪耳機,是透過捕捉環境中聲音,生成相反聲波去抵消的方式達成的主動降噪。那麼聲音遮蔽,則是用聲音蓋過聲音。
就像下面這張圖所示,人耳在正常情況有一條聽力閾值線。當掩蔽聲出現,會將人耳的聽力閾值提高,形成一條新的聽力閾值線,此時在這條新線之下的被掩蔽聲變得不再能被人耳聽到。
聲掩蔽原理圖丨國家保密科技測評中心
比如,我們熟知的“白噪音”,因為訊號在各個頻段上的功率一致,高低頻分佈均勻,非常適合做聲音遮蔽。
但 Endel 不單是簡單的“白噪音發聲器”,而是也利用了其他有色噪音,比如中低頻段的“粉紅噪音”,更柔和、更貼近自然聲;低頻的棕色噪音,更深沉,可以用來緩解耳鳴症狀等等,動態調配出一段聲景,發揮出上述的聲學效應,掩蓋掉一些容易讓人分心的環境噪音。
在我最常用的“專注”模式下,所呈現的是一種有節奏的動態變化的音樂。讓我的注意力恰好,但又不會過度集中,不至於聽著聽著入迷了,然後跟著節拍抖起了腿……
降噪耳機和 Endel 雙管齊下,ADHDer 的世界都“安靜”下來了。看來健康領域的 AI 可穿戴還有很多未被挖掘的機會
不是聲音敏感愛走神的 ADHDer,不開白噪音也能鍵盤敲啪啪響的“J人”,也發現了這款軟體的妙用。
“當'搖籃曲'哄睡小孩也挺管用的,一開就是一晚上。”
想起我第一次體驗“睡眠”背景音時,起初還試圖去捕捉聲景的構成,但很快,我就像在瓦爾登湖面上浮仰一樣平靜,以至於還沒到第一個 25 分鐘迴圈,我就已經昏睡過去。
(備註:本文僅代表個人網際網路工具使用經歷。如若有類似病情的患者,請謹慎對待,積極就醫。祝大家每天都開心。)
參考文獻
[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101486/
[2] https://login.easychair.org/publications/preprint/SzGK
[3] https://mvc.wiley.cn/research-news/230919-23/
作者:糕級凍霧
編輯:沈知涵
科學稽核:黎小球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