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後低血壓可導致老年人暈厥、跌倒,如何進行診斷評估?

餐後低血壓(PPH)是與進餐相關的血壓下降,是導致老年人暈厥、跌倒及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餐後低血壓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提供了與PPH診斷和治療相關的最新資訊,以指導心內科醫生最佳化PPH的管理,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預後。
PPH的診斷流程
在臨床中,對患有糖尿病、帕金森病、ESRD和心力衰竭的人群,特別是老年人應該考慮PPH的篩查診斷。瞭解這些患者有無餐後低血壓症狀對於正確診斷PPH 至關重要。PPH 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運動無力、頭暈、輕度頭痛、暈厥、跌倒、心絞痛、噁心和視覺障礙等,有的患者在進食後也可能無法行走或站立。餐後血壓若大幅度下降會導致老年患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當血壓恢復正常時症狀通常會緩解。有相關臨床症狀的患者都應接受血壓監測並在每餐後仔細記錄血壓。
PPH診斷試驗前排空膀胱,30 min內不喝咖啡、不飲酒、不劇烈活動;靜坐休息 5~10 min後先測量餐前坐位血壓,然後進餐,再在餐後2 h內測量血壓。已知進餐量和品類可能導致PPH診斷差異,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更容易導致 PPH,而脂肪和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對餐後血壓的影響較小。進餐攝入的液體量一般不超過300 mL,如果攝入量較大,可使血壓增加,PPH檢出率降低。在進行PPH 診斷時,尤其是比較不同疾病、不同臨床狀態的PPH患病率時需要統一的標準餐,可惜目前沒有統一的試驗餐標準,常規以普通餐代替。若單次進食普通餐後血壓下降未達到診斷標準,可進一步完善三餐後血壓監測,如果任一餐後血壓均未達到PPH的診斷標準且無明顯餐後缺血癥狀,但既往有進餐後心腦缺血癥狀的患者,建議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提高PPH 檢出率。糖尿病患者謹慎應用,如進行試驗,需要監測血糖變化。
另外,餐前應用降壓藥或其他擴血管藥,如硝酸酯類藥物、利尿劑等,均可能影響到餐後血壓而導致PPH 診斷的增加,應儘量避免應用。有些藥物則可能減少PPH 的診斷,如抑制葡萄糖吸收的藥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α1 受體激動劑(米多君),減少內臟血流量的藥物(如腺苷受體拮抗劑咖啡因)等也不宜使用。進餐後的運動狀態對於PPH 的診斷也有影響,因此在餐後一般不宜進行體力活動。另外,不同的體位對血壓也有影響,建議餐前和餐後統一坐位測量血壓。
PPH的檢測個體變異較低,因此,一次完整的按照標準流程的檢測通常就足以正確診斷。具體診斷步驟如圖1所示。
圖 1 PPH診斷流程圖
注:PPH為餐後低血壓;OGTT為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陽性定義為口服葡萄糖後2 h內血壓下降達到 PPH的診斷標準。
PPH的診斷和評估建議
  • 家庭血壓監測(HBPM) 和24 h動態血壓監測(ABPM)是診斷PPH 的重要檢測方法。相比ABPM,HBPM 的成本更低,且患者耐受性要更高。
  • 對於合併多種危險因素的PPH 高危人群(60歲以上,體重指數<18 kg/m2,應用心血管/精神類藥物超過3種,合併2種PPH 高風險的疾病),個體化的血壓評估和風險評估有助於患者早期臨床干預和遠期預後改善。
  • PPH的早期診斷對於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預至關重要,標準化的檢測流程可以最大化提高PPH檢出率,有利於患者的早期干預和綜合管理。
來源: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高血壓防治分會.餐後低血壓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高血壓雜誌(中英文),2025,33(01):4-13.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