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送外賣,是要向美團開戰嗎?

京東,對,就是你熟悉的那個京東,開始做外賣了,你知道嗎?

什麼,你還沒聽說?
那不怪你,實在是這段時間,熱搜鋪天蓋地都是《哪吒2》和DeepSeek。
京東送外賣,有點像汪峰發新歌一樣被搶了關注。
簡單說說怎麼回事,上週二(2月11日),京東官宣啟動“品質堂食餐飲商家”招募業務。並且承諾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將獲得全年免佣金扶持。
很多人問我,京東送快遞送的好好的,怎麼突然去送外賣了?這是要向美團宣戰嗎?這個“品質堂食餐飲商家”,究竟是什麼意思?京東做外賣和美團做外賣,到底有什麼不同?
這件事,確實值得說道說道。這背後有很多商業邏輯,我忍不住想分享給你聽。
從哪開始說起呢?就從,京東究竟為什麼要做外賣說起吧。
其實,這關係到這幾年以來,眾多網際網路平臺都在死拼硬搶、刺刀見紅,絕不願輕易放棄的一塊陣地。
這塊陣地的名字叫:即時零售。

即時零售

即時零售,這個詞你也許聽說過很多次,但究竟是什麼意思?不一定說得清楚。
這樣,我先給你說個故事。
有一次我去深圳出差,參加一場正式活動。主辦方要求必須穿正裝、打領帶。
早上我在酒店洗漱完畢,準備換衣服出門。突然發現,壞了,領帶丟在家裡,忘了帶來深圳了。
這可怎麼辦?出門去商場挑嗎?沒那個時間了。
淘寶買?那得兩三天才能到啊。
哪怕是以速度聞名的京東,也得下午才能送到。可我一個小時後就要開會了,你下午送來就沒意義了啊。
這可怎麼辦?
我上網一查,特別驚訝的發現了一件事:美團上,竟然是可以買領帶的。
而且,選擇還有很多,各種價位、各種款式都有,連我一直習慣用的牌子都能買到。
時間呢?和點外賣差不多,30分鐘左右就能送達,幫我解了燃眉之急。
這下我才知道,能“外賣”的東西還真有不少。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類似的場景,還有千千萬。
比如,早上起床刷牙,發現牙膏用完了;晚上做飯,發現醬油沒了;情人節當天,發現忘了給物件準備禮物了。
生活中總有一些場景,沒法等,現在就需要、馬上就需要。京東快遞雖然已經很快很快,早上下單下午就能到,下午下單明早就能到,但還是不夠快。
得多快?最慢最慢,2小時也得送來吧。最好1小時,甚至半小時以內,總之越快越好。
沒錯,這就叫即時零售。
可是,這和今天要說的外賣有什麼關係?
因為,帶著這種洞察,再看你每天都點的外賣,也許你會發現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兒:
外賣,其實就是餐飲業的即時零售。

外賣
想想看,是不是這樣?
如果我們畫一個圖,那“即時零售”是大圓,“餐飲外賣”是小圓。後者是前者的子集。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京東早就已經開始佈局即時零售業務。
不信?那點開你的京東APP,最上方有一個“秒送”板塊。你看看,是不是和美團很像?
沒錯,或許你沒怎麼用過,或許它規模不比美團。但即時零售業務,京東確實早就有了。無非,送的品類究竟是洗髮水、感冒藥、還是麻辣小龍蝦。
現在你或許理解,為什麼很多業內人士對“京東送外賣”這件事並不驚奇。
因為從這個角度來說,你甚至可以理解成京東早就已經在“送外賣”了,只不過最近才把外賣的品類拓展到餐飲。
這還可以回答一個很常見的誤解:
很多人說,京東一個送快遞的,怎麼能去送外賣?核心能力都完全不同。
但實際上,如今當我們提到京東時,已經存在著“兩個京東”。

兩個京東
送外賣和送快遞的邏輯一樣嗎?
雖然看起來都是騎個小電驢跑來跑去,但邏輯確實有根本的不同。就像喬丹打籃球、林丹打羽毛球,看起來都是“打球的”,但根本不是一碼事。
外賣的配送,是“多點到多點”。餐館分散在無數個商場裡,消費者分散在無數個小區裡。
每個配送員就像一根根飛來飛去的線,在龐大的城市網上編織著自己的配送線路。
而快遞的配送,是“點到多點”。哪怕你寄個快遞到隔壁小區,快遞員也不會一看地址,哎呦,就在隔壁,這下方便了,我騎個小電驢給你送去。
無論多近,快遞都得先到集散中心,再由集散中心統一配送到你家。
因為,快遞平臺要的不是你這一單的效率最大化,而是整個體系的效率最大化。
而為什麼說以“邏輯不同”來批評京東外賣是個誤解?
因為如今當我們說“京東配送”時,實際上存在著兩個概念:做電商快遞的京東,和做即時零售的京東。
前者,通常穿著紅色京東工服,騎著統一的京東小電驢。
後者,則是一家叫“達達”的本地配送平臺。京東早在十年前就開始投資達達。此後,兩者關係不斷升級,京東不斷增持,如今,京東已經成為了達達最大股東。
而前面提到的“秒送”業務,實際運營方就是達達。很多小哥甚至直接穿著達達的藍色衣服。
這“兩個京東”,品類有交叉、時效有互補,共同組成了你如今看到的京東模式。換句話說,京東早已經提前佈局,為決戰即時零售行業做好了準備。
而京東這次新的“外賣業務”,也是在“秒送”板塊之下,由達達團隊負責。
因此,雖然看上去送快遞與送外賣完全不同,但其實對達達而言,增加一塊餐飲外賣業務,並不是什麼翻天覆地的業務變化。
可是,另一個問題產生了:為什麼這些網際網路巨頭,一個兩個都看上了即時零售這攤業務呢?
因為,這是網際網路行業尋找全新增長點的必然邏輯。

網際網路的快VS物理上的近
任何一個企業,都會面臨增長瓶頸。急需尋找新的增長點。
而所謂的增長,就是用自己的優勢,去攻擊對手的弱勢。
網際網路企業的優勢是什麼?是效率,是快。快是所有網際網路公司的看家本領。
而過往很多人提到線下行業,都會說“近”是它最後的護城河。
比如,在網購面前,小區門口的夫妻老婆店靠什麼生存?靠近,靠你下班回家路上,順手就能買到。
但這個護城河,在網際網路的效率面前真的牢靠嗎?
其實並不。
因為,效率上的快,和物理上的近,是同一碼事
舉個例子,我今天在家吃晚飯,撐得不得了,特別想喝杯酸奶緩緩。
這時候怎麼辦?淘寶確實太慢了,兩三天才能到。而哪怕我盒馬買,再怎麼也得半小時吧。可我現在就想喝,馬上就想喝,怎麼辦?
一種選擇,是穿衣服下樓,去小區門口小賣部買。
但假如,假如啊,咱們暢想一下,等技術再發達一點,我一下單,美團就用無人機給我空運送來,耗時5分鐘。
怎麼樣,什麼感覺?似乎我也不是非得下樓去買了,無人機配送也挺好?
你看,這兩種方式,都能滿足我的需求。效率上的快,和物理上的近,是同一碼事。
效率上的“快”,完全可以替代著物理上的“近”。如果你覺得“近”無法取代,那只是因為技術上還不夠“快”。
以往,線上買菜不方便,生鮮水果容易壞,只能線下去菜市場買。但現在,有盒馬、有小象超市,各種線上買菜蓬勃發展。
以往,有個頭疼腦熱的,網上買藥太慢,等它送到,我都痊癒了。但現在,有各種各樣的“線上買藥”業務。
以往,我有個檔案,急需送給5公里外的同事,只能親自打車去送。但現在,這玩意能不能即時零售?當然可以,這不是跑腿業務嘛。
所謂的即時零售,就是網際網路企業各展所能,用“快”這把效率屠刀,砍向那些以“近”為護城河的傳統行業,也為自己贏得新的增長點。
於是我們看到,各大公司百花齊放,為我們這個商業世界創造出了多種多樣、天馬行空的全新業態。
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如果你看著頭暈,那我可以教你一招,這五光十色的新業態,可以用一條統一的主線串聯起來:
倉庫VS門店。

倉庫VS門店
什麼意思?
探究本質,零售分為兩部分:承擔儲存功能的“倉庫”,和承擔銷售功能的“門店”。
各種各樣的零售業態,本質就是倉和店各種各樣的創新組合。
不信?我來盤給你看看。
怎麼才能更快?有的人就想到,我把倉庫分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每個小區周圍3公里內都有個倉庫,這樣就能保證半小時送達。
但這樣倉庫租金就貴了,怎麼辦?我可以直接把倉庫開啟營業呀,這不就能讓路過的人都來我的倉庫買東西,從而補貼租金?
沒錯,盒馬就是這麼做的。
盒馬的門店,本質就是即時零售的倉庫。只不過它把倉庫的購物體驗設計的非常精良,然後開啟營業。
而有的人又想到,我似乎可以不弄那些昂貴的小倉,而是在郊區房租最便宜的地方,弄一個大的倉庫,讓大家開車來買東西?
沒錯,山姆、Costco這樣的倉儲會員超市,就是這麼做的。
還有人想到,我能不能還是分散位置,保證速度。但乾脆不要店了,只要倉,不對外直接營業,只能線上下單。這樣不就可以租在更便宜的地方?
同時,這樣的倉庫,貨架可以很高很高,高到要爬梯子才能上去。貨架之間可以很窄很窄,窄到要側身才能走過去。這樣運營成本也會更低。因為它不是讓你去購物的,所以就完全不用考慮消費者體驗。
沒錯,小象超市,包括它的前身美團買菜,就是這麼幹的。
還有人想到,我能不能把倉和店前後組合起來,前半部分是店,做精良展示。後半部分是倉,做堆貨和零售?
沒錯,想想看,宜家是不是就是這麼幹的?
還有人想到,我的產品不需要什麼展示空間,那我能不能把倉和店“豎著”組合起來,上面堆倉庫,下面擺產品?
沒錯,以樂爾樂為代表的一系列本土折扣零售品牌,就是這麼做的。
還有人想到,我能不能乾脆倉和店都不自己建,從而減少固定投資。我轉而和那些已經成型的商家、餐館合作,專心幫它們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
沒錯,相信你已經看出來了,美團,包括今天提到的京東外賣,乾的就是這樣一件事。
再來看看那句話:各種各樣的零售,本質就是倉和店的多種組合。以後,每當你看到一種新的零售業態,用這個角度去思考,就更容易抓到它背後的本質。
接著聊美團和京東。很多人都關心,這次京東入局外賣行業,是否真的能挑戰美團,甚至真的動搖美團的地位?
雖然我很想祝福京東,但我必須得說,很難。
因為,這中間,存在著一道很難解決的邏輯鴻溝:
京東挑戰美團,是低頻挑戰高頻。

高頻VS低頻
什麼意思?
你看,美團的主站業務,是餐飲外賣。而京東的主站業務,是電商快遞。
想想看,你是點外賣的次數多,還是網購買東西的次數多?
對大部分人而言,顯然是外賣。
電商APP,只有在需要“買東西”的時候才會開啟。
而外賣呢?每天至少三頓飯,加上下午茶、夜宵,甚至有可能5-6頓。即便不是頓頓都點外賣,一個美團使用者,每個月點40-50次外賣,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換句話說,對使用者而言,美團,是比京東更加“高頻”的存在。
高頻這事兒,很重要嗎?
真的很重要。
使用者不會為了一年只幹一兩次的事情,就裝一個APP的。就算被優惠券忽悠著裝了,明年一換手機,也肯定不會再裝回來。
這就是為什麼瑞幸可以把APP做起來,因為咖啡一天好幾杯。而海底撈就很難,哪怕再愛吃海底撈,一週一頓恐怕也頂天了
如果讓我總結美團成功的核心邏輯,那就是它在“高頻”這件事上,做到了幾乎極致。
前面說到,外賣本身就已經是非常高頻的場景。而美團還一直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提高使用者的使用頻率。
比如,以價換量。
你一定注意到過,美團這樣的外賣平臺,會賣各種各樣的組合優惠券套餐。比如什麼5塊錢10張券,每張便宜5塊錢,一單回本。
為什麼要這麼幹啊?這不是明著賠本嗎?
其實,這就是一個“以價換量”,你把未來一個禮拜的午飯都給我,我給你最優惠的價格。和山姆會員店交錢進店是同一個邏輯。
再比如,收集小眾流量,把低頻整合成高頻。
很多低頻業務,甚至可能低頻到沒法發展出獨立的APP。
比如,看電影買電影票,一個月一次。出門旅遊訂酒店,三個月一次。頭疼腦熱了買個藥,半年一次。密室逃脫,頻率更低,一年一次。
但沒關係,美團說,你們都上我這兒預定吧,單獨來看低頻,兜底到一起,頻率就不低了。
還有,收購合併。
2018年,美團以27億美元價格全資收購摩拜,並將其改名為美團單車業務。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共享單車,這是另一個高頻的使用場景。要騎車上下班的白領,每天至少兩次。
這樣,你有每天都得開啟兩次美團掃碼,它就有機會提醒你,要不要點個外賣呀?
這就是為什麼,感覺美團可以近乎無限地擴張自己的業務板塊,一個APP預定一切。
高頻可以滲透低頻,低頻卻幾乎不可能滲透高頻。高頻平臺做低頻業務,就是降維打擊。
你讓我在外賣APP上預定密室逃脫,這很容易。但你想讓我在密室逃脫APP上每天點外賣,這太難了。
而這,就是京東做外賣最大的困難。
所以,很多人說京東要幹掉美團,我完全不同意這種看法。目前它想要的只有一件事:在即時零售中,搶佔一塊高頻場景。
什麼最高頻?即時零售中最高頻的就是餐飲,而餐飲中最高頻的就是咖啡奶茶。
所以你看,去年年底,京東最先上線的就是“咖啡奶茶”業務。
而如今,京東要在餐飲外賣這個美團的主戰場,正面挑戰美團了。
從這一點上,京東作為相對低頻的APP,希望後發制人,搶佔更加高頻的外賣市場,確實有不小的難度。
但,是不是毫無辦法呢?
也不是。
在商業領域,有一種經典的,屢試不爽的,新來者挑戰巨頭時最常用的戰略:差異化戰略。
京東必須找到一個獨特的、美團無法做到的差異化優勢。
而這個優勢,還真讓京東給找到了:
外賣店問題。

堂食店VS外賣店
京東找到的切入點,就是美團上的外賣店問題。
什麼是外賣店問題?
相信你一定看到過一些新聞,走進一家幾乎廢棄的商場,再走進地下一層,左拐右拐走進一個幾乎看不見的小巷子,小巷子兩邊全是檔口。
這種檔口,往往烏煙瘴氣、衛生狀況一塌糊塗,假如你不小心走進過一次,沒準會此生都不想再點外賣。
沒錯,確實有這麼一些不法商家,做著這種有嚴重食品安全隱患的“純外賣餐廳”。還有的人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幽靈餐廳”。
美團一直希望整治這一現象,比如,有一段時間美團集中要求外賣店在後廚加裝攝像頭,並且攝像頭畫面對使用者開放,使用者點選就能看到後廚情況。
這招好用嗎?效果不大。因為監管高一尺,對策提一丈。對這些不良商家來說,辦法多了去了。
比如,你讓我裝攝像頭是吧,那我把箱子堆得高高的,把攝像頭擋起來,就露個縫。
或者,乾脆說攝像頭壞了。你去問,他就回復,哎呀哎呀,真不好意思,攝像頭壞了,我這兩天就修。兩天又兩天,永無盡頭。
甚至,出現了好幾家店共用一個攝像頭的情況,你點開幾家外賣店,發現畫面是一模一樣的,主打一個糊弄。
你說平臺能怎麼辦?能一家店一家店盯著整改嗎?那成本又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幽靈餐廳問題,不僅是美團的痛點,也是京東準備入手的切入點。
京東的戰略叫做:品質堂食。

品質堂食
再來看看京東釋出的那條新聞:2月11日,京東外賣正式啟動“品質堂食餐飲商家”招募。
品質堂食。
很多人以為,裡面的關鍵字是“品質”。其實,關鍵字是“堂食”。
人人都知道高品質好,但問題是,你怎麼篩選出“高品質”?是派出幾萬個評分員,給全國餐館一家家打分。還是和所有餐館籤合同,做不到就重罰?
這就是京東的“外賣戰略”:從堂食商家入手,建立高品質的差異化。
想想看,為什麼外賣店敢肆無忌憚地在衛生上突破底線?就是因為沒有消費者到店監督。
而只要一家餐廳開做堂食,那就等於就等於僱傭了無數個免費的高畫質移動攝像頭,時刻監督著衛生情況。這個攝像頭的名字叫消費者。
不是說純外賣店裡沒有優質商家,而是做了堂食的商家,大機率上品質更好。京東希望用這種方式,建立更高品質的外賣平臺形象,進而吸引那些更注重食品安全的消費者。
那,美團能不能上線一個新功能,標明哪些是純外賣店,哪些是堂食店?
不是不行,但很難。因為它會動搖美團的基礎。
如果純外賣店完全消亡,供給就會減少,做餐飲的門檻就會變高,甚至只剩下大型的品牌連鎖店。如今美團上的那種欣欣向榮、幾乎無窮無盡選擇的介面,就會受到影響。
最好的戰略,不是陰謀,而是陽謀。是我明白告訴你我想怎麼做,你卻很難應對。
那麼,美團遇到大麻煩了嗎?
其實也不是。京東想搶走美團的地盤,也沒有那麼容易。
因為,美團有它自己的護城河。

效率:美團的護城河
美團最大的護城河,就是它的效率。
同樣是送貨,但外賣演算法的複雜性,實際上遠大於快遞演算法。
首先,是複雜度上有差距。
前面說到,快遞是“單點配送”,只需要考慮一個配送站到多個顧客之間的路線規劃。
而外賣是“多點配送”,需要考慮多個商家和多個顧客之間的匹配。
其次,是時效性上有差距。
對送快遞而言,只要說的是今天送到,但你具體是中午12點送到,還是下午4點送到,其實沒有那麼大差別。
外賣就不一樣,超時十分鐘,使用者就要投訴退款了。
最後,是日波動性上的區別。
對快遞來說,只存在大時間週期上的波動。雙十一、618,單量會多。但具體到每一天裡,不存在大的波動。
而外賣每天存在兩個明顯的波峰:午飯和晚飯。兩個時間點一過,需求量大幅下降。
這就是為什麼,京東快遞可以用全職的、有五險一金的快遞員。而外賣員要採用大量的眾包模式,以抹平一天中的需求波動。
而美團作為外賣行業的頭部,它的整套演算法體系打磨多年。這套演算法,雖然隔三差五就會為美團帶來批評,但不得不說,它是美團最核心的競爭力。
同時,美團巨大的體量,帶來了極大的規模效應,可以攤平固定成本。京東作為後來者,面臨巨大的前期投入,而以京東目前的體量,很難做到以規模效應降低成本。
京東做外賣,無論是價格還是效率,都還有很多的難題,需要克服。

點了頓試試
昨晚,又是好奇心作祟,我點了兩份同樣的晚飯,只不過一份在美團下單、一份在京東下單。我就想看看,兩家在價格、速度等等方面,究竟有什麼差別?
先看價格,京東49.8元,美團50.6元,幾乎完全一樣,只便宜了8毛錢的配送費。
再看速度,紅黃兩色的小人一路你追我趕、你追我趕。1.2km、500m、200m,幾乎並駕齊驅,特別好玩。
我心想,該不會看到兩位外賣小哥肩並肩走出電梯吧。
結果,你猜怎麼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兩份外賣,竟然是同一個小哥送來的。
原來,這位外賣小哥,同時註冊了美團和京東達達的眾包騎手。就像很多網約車司機面前排開五六個手機,多平臺同時接單一樣。配送費多少?他說美團5塊,京東4塊5。
我還不死心,我問,你是用美團導航,還是京東導航?我想看看這兩家在導航演算法技術上,會不會有什麼不同?
沒想到外賣小哥說:我不用導航啊,這附近跑了好幾年了,閉著眼我也能找來。
好吧。
這麼優秀且辛苦的小哥,必須打賞一個大紅包。

商業的戰場,就像廣闊的大海,有時肉眼可見的波濤洶湧。而有時雖然表面平靜,水面下卻是暗流湧動。
就像即時零售這塊戰場,原本做團購、做餐飲外賣的美團,拓展業務開始賣百貨,這已經是正式進入了淘寶京東的領域。而京東也會反過來,找到一套商業邏輯,去做美團的生意。
最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透過不斷的競爭、篩選、合併、淘汰,得出一套最有效率的商業模式。
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每一次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是在重新定義人們的生活方式。而我們,正在悄然間見證這一切的發生。
只不過,有的人只能看到表面,而有的人可以看懂內裡。
祝福京東、祝福美團。
更祝你,能看懂這商業世界下的暗流湧動。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劉潤 主筆/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14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