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被“陽謀”了

京東的文化裡總有一種深深的社會責任感。
京東零售CEO辛利軍說過一句話,懂得讓利,才有朋友,讓利消費者,讓利合作伙伴。
你看,他們根本就沒有把“賺錢”放在第一位,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把利潤讓出去,讓參與者多賺錢。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早些年說過,企業賺錢絕不能以壓榨員工為前提。
他可是真這樣幹了。
比如,京東在2022年收購德邦物流時,捎帶著把原本的外包員工轉為自由員工,同時也全部繳納五險一金。就這樣,很多人從靈活就業,轉為了正式員工。
結果是什麼?
就是大家看到的,京東集團越來越不像一家民營企業,而是像一家國有企業。沒有想著如何把股東利益最大化,而是想著如何把員工利益最大化。
所以,京東這次“低傭”殺入外賣行業。大家的預期都很高,希望京東能夠打破壟斷,重塑行業的社會責任感。
但是,京東市值不足5000億港幣,而美團市值過萬億港幣,已經不在一個體量級別。
京東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
01
2025年2月11日,京東一則“全年免佣金招募外賣商家”的公告,瞬間點燃了網際網路圈的熱議。
外賣市場被美團、餓了麼“雙雄割據”多年後,京東以“零佣金”的顛覆性策略高調入局,直擊商家痛點,甚至被業內稱為“外賣行業的鯰魚”。
商家為什麼拍手叫好?
因為商家被薅得太狠了。
舉個例子。
某餐飲老闆王先生說,這幾年就是在給平臺和騎手打工。
每一單外賣,平臺抽成高達30%,在35元的單價中,平臺就拿走了8元。這還不算配送費用和其他運營成本,剩下的利潤讓他苦不堪言。
老闆為了維持生計,甚至開始減少菜品質量和分量,這樣外賣單量倒是有所上漲,但顧客的體驗感就會快速下滑。
商家、顧客、甚至騎手也都被困在了演算法繭房裡,大家都很不爽。
外賣行業,似乎走近了死衚衕。
而背後的原因,就是沒有讓利給商家、沒有讓利給顧客,沒有讓利給騎手。大家都沒有得到實惠,自然大家都不開心。
所以,京東這次破局,大家的期待都很高。
但是,就事論事。京東可能給外賣行業帶來一點兒光,但是很難有真正的大變革。
因為,京東實力不允許。
正如,我們一開始就講到的,京東把利潤都讓出去了,自然手裡就沒有太多利潤了。
可以看,一組最新的資料。
京東2024年Q3營收2604億,淨利潤132億。
美團2024年Q3營收936億元,淨利潤為129億元。
拼多多2024年Q3營收993.5億元,淨利潤249億元。
這些資料組合在一起就是,別看京東賣了很多錢,但是都在賺吆喝。反觀美團、拼多多這些不起眼的生意,雖然賣得少,但是賺得比京東狠。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所以,京東進軍外賣,並沒有太多的金錢可揮霍,也就很難掀起大風大浪。
02
進一步拆分看,京東外賣如果真想做行業的鯰魚,至少有3座大山擺在眼前。
第一座大山。業務投入並不多。
京東這次的外賣介面是在京東秒送下邊。就是說,“京東外賣業務”連京東的首頁都沒有上,基本上是流量的二、三級入口,很難分配到足夠的流量。
此外,京東過去在新業務拓展中表現得過於保守。比如社群團購投入不足200億,而美團三年累計虧損超900億。
外賣業務天然需持續的補貼(行業平均每單補貼約5元),以日均100萬單估算,這樣的補貼年虧損將超18億,可能超出京東承受範圍。
外賣和物流、快遞對時效的需求不一樣。快遞往往是次日達,而外賣要求30分鐘響應、更高的動態排程能力。
美團擁有百萬級騎手網路,日均排程超5000萬次,京東若自建末端配送團隊,成本將陡增(騎手成本約佔外賣營收70%)。
京東外賣很難獲得集團的支援。
原因無他,京東當下的淨利潤並不足以支援大規模的擴張。
第二座大山。使用者畫像並不重疊。
京東App作為工具型電商平臺,使用者的使用場景集中於計劃性購物,與外賣的高頻即時需求匹配度低。
兩者畫像並不一樣。
美團外賣使用者年購買頻次達30次以上,而京東使用者購物頻率可能不足其1/10,低頻打高頻的導流轉化率天然受限。
意思是,使用者很難在短期內改變app的標籤,會為了點外賣而使用京東。
另外,京東即時零售滲透率不足20%,遠低於美團的60%,同樣反映使用者的消費習慣未養成。
若強行導流,需投入鉅額補貼重塑心智。
如美團早期透過“千團大戰”燒錢培養使用者習慣,而京東在補貼力度上可能受制於利潤壓力(京東淨利率約2%,美團外賣業務淨利率約6%)。
第三座大山。配送邏輯並不一致。
美團外賣將城市劃分為超5萬個“蜂窩”,每個蜂窩配備專屬騎手與商家,實現3公里內高效匹配。
而京東到家目前覆蓋城市級倉儲,難以細化至社群層級,若重建需至少2-3年佈局週期。這個時間足夠長,長到了競爭對手見招拆招,化解京東的進攻。
說白了外行看熱鬧,兩者看著都是送東西的,但是卻隔著十萬八千里。
總而言之,京東外賣眼前的三座大山,每一座都是難以逾越的挑戰。
京東的轉型之路鋪滿荊棘。
說到底,是因為京東的“責任感”壓低了企業的淨利率,這也使得京東在資本市場很難講好故事,沒有足夠大的想象空間!
當然,京東也就沒有足夠的利潤去做更多有意義的善舉。
這就註定了,京東外賣業務難以在整個行業內掀起驚濤駭浪。
2024年,隨著經濟走勢、房價與利率下行,國內大類資產收益率普遍跌破2%(國債1.6%/存款1.5%/保險2.5%/房租1.7%),且極有可能長期維持在低位。這意味著從2025年起,中國家庭面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保值難題。
在低利率、低通脹與老齡化時代,除了降低房地產比例,增配國債、保險等避險資產。更好的做法是將選取標的擴大到全球的核心資產(比如鎖定4.6%利率的美債),讓家庭資產配置的收益率更穩健、風險對沖性更充分。
有全球資產配置諮詢需求的朋友,請新增運營微信(lang202501),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