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5月12日,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實質性突破,雙方共同發表聯合宣告,宣佈將雙邊基礎關稅下調至10%,並立即暫停所有額外關稅及相應的反制措施。宣告中明確所有減免措施需在5月14日前實施,後續是否加徵關稅將在90天暫停期內繼續商議。有分析指出,美方的談判意願暴露出美國正面臨嚴峻的經貿考驗。本文綜合外媒的相關文章,深入分析了關稅戰以來最為攸關的美國企業及工人的生存現實。
首篇分析文章指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即便成功促使部分製造業迴流美國,但難以帶來傳統藍領就業崗位的復歸。在美大企業正推進工業4.0升級,其生產方式高度依賴機器人和數字化技術。這將帶來勞動力市場需求發生根本性轉變,更青睞矽谷的高技能“白領”,而非傳統藍領工人。這意味著,作為特朗普關鍵票倉的藍領工人無法從本土潛在的產業復興中受惠,選民基本盤難以維繫。雖然新一輪工業革命將降低對全球供應鏈的依賴,但鋰和稀土金屬等關鍵原材料的供應、廉價能源、6G通訊會更為關鍵。縱觀全球,中國不僅具備上述發展條件,且對美擁有相對優勢。
次篇文章則聚焦美國中小企業面臨的生存困境。美國企業的破產率已同比增長7.38%,商業貨運合同大幅減少,港口空置,多個行業凍結招聘,裁員與職工休假增多。從美國對華進口的產品需求來看,超過70%的美企沒有替代品可供選擇。這對於依賴中國的關鍵礦產生產清潔能源、消費電子產品、電動汽車和電力基礎設施零部件的公司來說,尤為致命。作者指出,美國製造商高度依賴全球貿易,美國進口的所有商品中有56%用於製造業,且80%的製造業工人受僱於國際貿易企業。此輪關稅戰以來,僱傭了美國近一半工人的製造業小企業更是承壓顯著。小企業的利潤空間小,調整供應商的能力有限,缺乏資源遊說建立豁免清單,更無力依靠自身的資產負債表籌措資金。此外,其他國家的消費者已採取報復性拒買行動,許多美國品牌已被下架,美出口商正面臨海外經營風險。
在美國國內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之際,多國對美談判局面已悄然轉換成美方持續暴露底牌,各國實行戰略性接觸的倒逼態勢。對特朗普本人來說,與中國達成的短期解決方案,或許為美方與其他國家的後續接觸提供了籌碼,而諸多因關稅戰停擺的企業也能暫時有所喘息。
本文為文化縱橫新媒體原創編譯系列“美國之變的想象與真實”之二十九,兩篇文章分別編譯自英國媒體Unherd《美國的汽車崗位不會回來,未來的工廠需要白領》,智庫美國進步中心《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正在摧毀美國的小企業》,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辨析。
✪ Ryan Mulholland, Mike Williams, Doug Molof
▍進口與借貸成本上升,需求下降

▍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將重創美國製造業


▍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