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2901字,預計閱讀需4分鐘。
美東時間1月19日,Ti
kTok釋出宣告稱,正在恢復對美國使用者的服務。TikTok「大限」問題暫時告一段落。不過,由此引發的「洋悟運動」,卻並沒有因此終止。
自從美國人為表達抗議,紛紛湧入小紅書,中美網友開啟了全面「對賬」,結果,美國人發現中國人的生活並沒有他們的媒體宣傳的那麼糟,中國人也發現美國人的生活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好……
甚至還有刁鑽的網友發現,原來美國也有國企,而且效率低下,連年虧損,對比之下,中國的國企其實還不錯。
1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全世界僅有中國等極少數幾個國家有國企,其他國家只是私企——特別是像美國這樣的國家。
美國確實是一個私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國家,但即便是美國,也是有國企的。
當然,美國的國有企業,與不少國家的國有企業形式有所不同,其國有企業主要以「政府公司」或「政府資助企業」等形式存在,通常是為了提供公共服務、保障國家利益或實現特定的社會經濟目標。
美國聯邦政府直接所有或控制的國有企業有美國郵政服務(USPS,美國最大的國有企業之一),國家鐵路客運公司(Amtrak,負責全美範圍內的鐵路客運服務),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負責監管和保護銀行存款),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Ginnie Mae,購買銀行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並打包出售,為房地產市場提供流動性)。這其中,美國郵政服務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
政府資助的企業有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這兩家公司是美國最大的政府資助企業,主要負責購買抵押貸款並將其打包成證券出售給投資者。2008年的次貸危機讓這兩家公司為全世界所熟知。
此外,還有州政府或地方政府控股的企業。美國各州和地方政府也會根據自身需求設立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領域,比如紐約市的公共交通系統公司,加州的電力公司等。
美國國有企業的典型特點是,主要集中在微利或投資大、回報慢的行業,如郵政、鐵路、公園等。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資料,2022年,美國政府及政府所有企業——也就是國企的生產總值佔國內GDP比重為11.41%。比之前有所上升。這是因為,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美國也開始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弊端進行了反思,並重新介入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關鍵領域,國有經濟佔比有所增加。
一些表面上看是「私企」,如果深入去看可能不盡然。比如,說起波音,大部分人肯定認為它是一家純正的私企,但其實它有著濃厚的「美國國企」屬性。長期以來,美國政府以「蘿蔔坑」招標的方式,定向給波音輸送利潤豐厚的國防合同以進行扶持。比如,KC-46天馬座加油機、T-7紅鷹教練機這些專案,要麼難度很低,要麼是基於現有成熟機型,屬於送錢上門。
2
說到國央企,很多人都能點評一番,常見的是組織層級多,官僚氣息重,形式主義多,工作效率低等等。
而且,似乎只有中國的國有企業有這些問題。這其實是很大的誤解。美國的國企同樣存在這些問題……
朋友圈和網路上常能看到這樣的吐槽:「透過美國郵政局寄出包裹兩個月了,還沒到北京!」「美國全國鐵路客運公司實在太慢了,還老是晚點!」
特朗普上一任期內,就抨擊亞馬遜公司「蹭補貼」,據說,美國郵政公司為亞馬遜每發一單貨,就要損失1.5美元。以2017年為例,亞馬遜的出貨量是13億件,美國郵政公司一分錢沒賺到,特朗普為此抱怨:「亞馬遜把郵局當成快遞小哥了。郵局每年要損失數十億美元。」
根據美國郵政公佈的截至9月30日的2024財年業績。報告期內,美國郵政總營業收入為795億美元,比上財年增加14億美元,增幅為1.7%。不過,美國郵政虧損情況似乎並未緩解。根據公認會計准則(GAAP),2024財年美國郵政淨虧損總計95億美元,比2023財年的淨虧損增加了30億美元。
相比之下,2024年,中國郵政集團完成營收7025.84億元,同比增長1.53%;實現利潤865.23億元。

△來源:公司官網
去年9月30日,美國郵政釋出了新的發展計劃,重新審視了其2021年釋出的10年轉型和現代化計劃。美國郵政首席財務官Joseph Corbett表示,在10年計劃框架下,美國郵政已經連續第3年減少了員工的工作時長,累計減少4500萬小時,預計每年可節省23億美元,2024財年還節省了13億美元的運輸成本。
可見,提高活力和效率,是全球國有企業的共同難題。相比之下,目前中國的國企比美國的國企,效率要高得多……
如果視野再放大一點,你會發現,這些問題不僅在國央企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在大型私有/民營企業同樣存在。
根據管理幅度理論,任何領導人員,因受其精力、知識、經濟等條件的限制,能夠有效領導的下級人數是有限度的,超過一定限度,就不能做到具體、有效的領導。所以,組織一旦變得龐大,層級必然增多,由此,就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協同問題。
所以,與其說這些是國央企的問題,不如說是「大企業病」。事實上,近些年流行的對齊、顆粒度、賦能、閉環、抓手、裂變、觸達、抓手、打通、覆盤等,都是民營企業流出來的,絕大部分還是被視為簡單、平等的網際網路大企業創造出來的……
3
除了國企的問題,大家一對賬還發現,其實美國的土地也不全是私有的。事實上,美國國土面積中私人所有的土地佔58%左右,聯邦政府所有的土地佔32%左右,州及地方政府所有的土地佔10%左右。
據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正常情況,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私有化,私有化是有一定上限的。
我們國家的民營經濟從1979年20%左右的水平,上升到了如今的60%左右。部分地區,比如廣東和浙江,非公有制經濟佔GDP的比重在上世紀80 年代、90 年代都是出了名的增長的快,早在2000年的時候,民營和外資等非公經濟佔GDP的比重就已達到70%多。
但到了70%左右就穩定了,因為到了天花板了。對此,黃奇帆曾指出,任何一個國家都有 20% 左右的國有經濟是固化的。美國如此,德國如此,法國如此,新加坡如此,所有國家都如此。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國家都有佔GDP的25%甚至30%左右的財政稅收收入。
政府每年有多少財政收入,必定就會花掉多少,無論是給公務員、事業單位的人發工資還是拿財政資金進行投資,最終都會產生GDP。如果政府的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為30%,花掉這些錢產生的GDP大約有20%左右。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美國GDP中的國有成分,比上面提到的11.41%還要高很多,因為11.41%只是國企的生產總值佔國內GDP比重。不止美國,其他所有國家都是如此……
唯有如此,才能維持社會的良性運轉。過度私有化,並非好事。因為除了追求效率,還要有公平,二者達成平衡,才能良性發展。
當然,國有企業必須要不斷提質增效。
回顧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歷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經歷了多次重大改革。
無論是放權讓利和兩權分離,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國有企業重組,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還是分類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其核心都落在提高活力和效率上。
隨著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近年來,圍繞「員工能進能出」,國企加快實施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等市場化用工制度;圍繞「收入能增能減」,推動完善了按業績貢獻決定薪酬的分配機制……這一系列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舉措,目的還是增強國央企的活力、提高國央企效率,而且,取得了顯著效果。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