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婧雨
來源 | 智合研究院
自2023年“827新政”後,A股IPO市場進入了緩行週期。從“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到“315新政”再到“國九條”及一攬子A股上市稽核新規落地,A股已不復當年的上市熱潮。
當A股IPO律師費總額從2023年的18.25億元驟降至2024年的6.40億元,這個曾經炙手可熱的賽道正在經歷重構。在多重政策擠壓下,頭部律所的護城河愈發堅固,中小所切入非訴訟業務的門檻愈發困難。
2024年,10家律所瓜分了80%的律師費
2024年A股IPO市場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年內A股上市數量共計100家,上市企業數量較2023年減少68.05%,募資總額更是從千億銳減至673.53億元。伴隨市場規模的急劇收縮,行業對A股IPO的收費總額從18.25億元降至6.40億元,IPO業務的整體市場規模呈現斷崖式下跌。


在市場規模下滑的情況下,頭部律所的集中度更是顯著攀升。2024年僅31家律所助力客戶成功上市,其中,國浩、錦天城、中倫、金杜、國楓位列前五,合計幫助55家公司上市,超過了去年上市總數的一半。

從律所的業務收入來看,雖然盤子縮減至6.40億元,但頭部律所依舊佔據了絕對的統治力:國浩以1.22億元的律師費遙遙領先;前五名律所合計收入3.59億元,佔據了IPO業務總收入的56%;收入前十的律所合計律師費收入超5億元,賺取了市場近80%的收入。
從平均專案收入來看,君澤君、上海磐明、廣東信達的專案平均律師費位列前三,遠高於全年專案平均律師費640.34萬元。受到上市板塊、專案難易程度等多種因素影響,IPO專案單價從94.34萬元至1754.72萬元不等。

新季度,頭部律所仍是首選
2025年一季度,共14家律所助力27家企業實現上市,整個市場律師費總額達到1.92億元,其中錦天城、國浩、海潤天睿、中倫服務數量領先,IPO業務分別為律所實現創收2697.52萬元、1599.06萬元、2379.85萬元、2087.28萬元。

截至目前,共8家IPO企業在一季度成功申報。滬深交易所累計受理3家企業申報,其中2家科創板、1家深主機板,較去年同期掛零的局面,終於迎來了一絲回暖的曙光。與此同時,北交所表現略好於滬深,共受理5家企業申報。這些成功申報的企業在律所選擇上,大多更穩妥的選擇了頭部律所,其中更是有半數選擇了紅圈所。

經過過去一年的去庫存,A股IPO已不復當年“堰塞湖”景象,目前在審企業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三分之二,已降至不足200家,其中更有近半數為北交所。這種結構性調整更使得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正持續發生變化:頭部律所成功有專案申報已屬不易,而中小律所除了堅守少數在執行專案外,還要面臨市場空間收縮帶來的業務拓展壓力。
頭部律所的競爭壁壘為什麼突出?
在人才梯隊方面,IPO專案週期長,從輔導到上市可能要經歷3-5年,需要完整的團隊配置,在人才培養的資源儲備和跨區域跨專業的人員調動上,頭部律所具有顯著的競爭壁壘。
而信任成本正進一步固化格局。IPO專案的成功與否容易受到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在當前環境下為提高上市的可能性,客戶更傾向於選擇品牌律所。某擬上市公司相關負責人坦言,選擇律所時優先考察其歷史案例庫,頭部律所往往豐富的同類項目經驗,這種實戰積累是中小所難以複製的。
頭部律所不僅在客戶資源具備積澱,更值得關注的是,頭部律所在長期服務中積累的政商資源,使其在監管溝通、政策解讀等關鍵環節展現出顯著優勢,這種資源與經驗的沉澱在註冊制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反觀中小律所在IPO業務的處境上愈發艱難。一個IPO專案從承攬專案到前期盡調就要花費不少人力成本與費用,中小所難以承擔試錯成本。另外,在當前的就業形式下,頭部律所憑藉更高的專案提成和品牌溢價持續虹吸優質人才。專案失敗之後,中小律所可能更要面臨“人財兩空”的局面。
新常態化下,IPO業務何去何從?
3月份以來,A股發行端的節奏提速,科創板也在月底受理了首家未盈利企業,A股IPO似乎出現了一絲“好轉”的跡象。不少從業人員也表示,IPO業務將在2025年恢復常態化。
儘管稽核節奏上來看,目前仍處於嚴稽核監管的狀態,“回暖”也不再是迴歸過去幾年的“大水漫灌”、高速擴容,而是在考慮到二級市場環境下有節奏的發行。同時監管部門明確提出支援未盈利科技企業上市,更好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隨著“資本向新”趨勢的深化,A股IPO市場的資源配置正加速向硬科技龍頭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杆企業集中。
曙光出現,頭部律所有望憑藉先發優勢進一步鞏固地位,而中小可能則需積極探尋新的業務賽道:聚焦北交所專精特新企業服務,把握中小企業培育與北交所機遇,研究人工智慧、半導體等前沿領域的法律問題,透過深耕客戶群體,提升業務粘性,強化區域性產業叢集優勢,為潛在專案需求做好準備。
畢竟,在市場“寒夜”之下,律所更應苦練內功。除了IPO業務之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產業鏈、中概股迴歸及境外上市業務佈局等方向均是新的增長點。
但無論市場如何變遷,法律服務行業正在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競爭的轉型陣痛。當潮水退去,真正能穿越週期的,不僅是頭部律所的金字招牌,更是整個行業對技術洞察力、風險定價能力、業務生態構建水平的深度錘鍊。
本文作者
![]() |
王婧雨
智合研究院中級研究員,關注律所動態及業務市場
|
![]() |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