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專家展望2025境外上市機遇:“做好準備,堅定執行”|榕匯

“保持境外融資渠道暢通,進一步提升境外上市備案效率,積極支援符合條件的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近期,隨著政策支援,以及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經濟回升向好,中國企業境外IPO的熱度復甦。
  • 即將到來的2025年,從宏觀經濟到一二級市場有望呈現怎樣的走勢,信心從何而來?
  • 回顧今年港股和中概股發行上市案例,可以獲得哪些啟示?
  • 創新企業準備啟動IPO時,應該做好哪些籌劃?
近期,高榕創投聯合DFIN(當納利)、KPMG等,一同面向創新企業舉辦閉門會,展望2025中企赴境外上市機遇,也給予企業“上市錦囊
展望2025
從宏觀經濟到一二級市場動態

宏觀展望與股票資本市場動態

活動上,來自投行的經濟學家和股票資本市場主管等,展望2025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勢,並分析股票資本市場動態以及新上市交易帶來的啟示。
今年9月以來,伴隨著高頻資料的改善,一攬子增量政策展現出決心和力度,中國宏觀經濟呈現回升向好走勢。內需被認為是拉動明年經濟增速的主要驅動力。
股票資本市場方面,近期大中華區股指改善(A股、港股和中概股)。包括從今年9月至今,港股交易量明顯攀升,其中北水成為港股重要的驅動力,也是支撐流動性的重要來源。
此外,近期市場資料顯示,海外對沖基金、被動指數型基金、零售散戶等成為大中華區股指的活躍買方,外資長線基金正重返消費等行業的專案,歐洲投資者對港股和中概股專案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AI定義新技術浪潮、有望真正帶來回報

在分享中,高榕創投合夥人胡朔分別從海內外視角,分享對近期市場投資活躍度、退出路徑、併購交易情況的觀察,以及AI浪潮正如何顛覆生態。
根據對近年美國VC投資交易量的統計資料,美國VC投資活躍度距離2021-2022年高點仍有距離,但已達到疫情前水平。頭部大額專案數量有所回升,AI成為最強吸金賽道,“AI專案相比非AI專案,無論是投資數量、估值,還是單筆融資金額都要高一個數量級。”國內投融資方面,根據清科資料,中國投融資處在企穩階段,第三季度融資數量和金額環比回升。
退出角度,全球範圍內流動性缺乏,正導致“資本飛輪”變慢。包括美國也湧現了大量等待IPO的獨角獸公司,背後原因在於資金傾向投資確定性強的大型企業、一二級市場估值存在一定倒掛以及投資者擁有多元的投資選擇。也因此,市場尋求多元退出方式,例如海外併購一直是最活躍的退出方式之一;中國企業除了謀求美港股或其他市場IPO的機會,也可以關注併購政策紅利和機遇。
胡朔也表示,AI正定義新技術浪潮並有望創造豐厚回報——2023年,AI是標普500指數收益的主要推動力;諸如OpenAI、Anthropic等頭部AI公司已經在很短的時間產生了巨大的收入。隨著AI創造更多真實價值,還有望繼續攪動整個生態系統。
來源:Coatue,《EMW 2024》
胡朔最後強調,今天的市場環境對於創業者和投資人來說,緊迫感都尤為關鍵。“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大家都從更多關注增長,轉向關注UE模型、自由現金流和利潤指標,最終指向的是企業可持續經營能力。”
境外上市監管重點解讀
與備案實務

“儘早識別、針對行動、積極溝通”

達維律師事務所全球合夥人李然系統分享了境外上市涉及的審查監管趨勢。包括SEC審查重點等在內的美國監管動態,以及囊括香港聯交所監管重點、香港證監會監管重點、年報稽核要點在內的香港監管動態。
李然律師介紹,今年香港監管有很多積極訊號,包括10月18日香港證監會與香港聯交所作出聯合宣告,宣佈將最佳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加快“合資格A股公司”審批流程,將整體提升新上市申請審批程式的透明度。
對於有IPO規劃的企業,李然律師給予建議和行動指南,指出要圍繞最新上市監管規則,“儘早識別、針對行動、積極溝通”,針對性地依照稽核要素和監管指引,制定實際工作方案,並且積極抓住新規的視窗期和紅利期。

境外上市證監會備案監管要點

海問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霍超重點分享境外上市證監會備案監管稽核要點。自境外上市新規釋出開始,截至2024年11月22日,共計184家企業已透過備案,其中美國上市81家,香港上市102家,新加坡上市1家;直接境外上市49家,間接境外上市135家;領域覆蓋TMT、生活/企業服務、汽車及出行、生物醫藥與醫療、消費、製造等。霍超也指出,證監會表示將“進一步提升境外上市備案效率”,有望看到更多積極訊號。
霍超結合案例介紹了境外上市備案的規則標準、基本流程,並強調境內企業間接境外發行上市的認定遵循“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此外,也重點提示備案常見法律問題,包括外資准入情況、重組過程的合規性、歷次股權變動合規性及股東核查、股權激勵的合規性業務經營合規情況、資料合規和個人資訊保護情況等。
對話:
美港股IPO的挑戰與破局
在活動中,來自畢馬威中國、香港交易所、Nasdaq、高榕創投的分享嘉賓,也在DFIN中國區業務總監李可的主持下,從各自視角分享對企業境外上市的建議。
香港交易所環球上市服務部助理副總裁黃蘊靖介紹了香港市場近年來積極推出與時俱進的上市制度和市場最佳化措施,進一步放寬創新與科技型企業上市的門檻,加快上市審批效率,加強與全球投資者的互聯互通以促進流動性的種種舉措,同時也提供便利的再融資制度支援上市企業後續發展。
其中,港交所於2023年推出18C章節並於2024年9月進一步最佳化,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特專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黃蘊靖指出,高成長性、高科技屬性和全球化佈局的企業在港股市場“未來可期”,隨著企業財務正向迴圈,投資者會越來越有信心。
Nasdaq中國區首席代表郝毓盛分享,未來一兩年赴美上市pipeline中的企業,行業主要分佈在科技、金融科技、消費、生物醫療等領域。
郝毓盛強調,在資本市場上市是一個起點,後續伴隨企業的成長還有再融資機會。“自身業務足夠紮實的企業會展現出優秀的成長性和盈利能力或是通向盈利的路徑,得到市場的認可,從而提升股價表現,投資者對中概股的信心也會逐漸恢復。”
“企業在籌劃上市路徑時,還要關注不同上市地的財務指標要求和規則”,畢馬威中國TMT行業審計主管合夥人盧鵾鵬指出,財務指標背後反映的是業務和商業模式。他強調,一旦企業啟動境外IPO,在過程中管理層對時間表的把控是專案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做好準備,下定決心,堅定執行”。
高榕創投CFO王凱邦也給予企業三點IPO籌劃建議——講好故事;管好財務;找對人、做對事情。“從一家初創公司到一家準上市公司,建議企業儘早建立‘DNA’,從財務、組織、合規等等方面去完善公司的治理,以更好應對IPO之路上的挑戰。”
“市場震盪的時候不要喪失信心,市場特別熱的時候也不要衝昏頭腦。”上市是新的起點,在政策紅利、時間視窗、市場行情之外,最終要回歸企業自身價值的基本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