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央視播出了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在鏈博會開幕首日接受《面對面》欄目專訪的錄影。
這是他18年前接受央視《對話》欄目專訪以來,第二次接受央視專訪。
在這一時長接近40分鐘的節目中,黃仁勳深度分享了自己對中國供應鏈、市場、科技企業、科技創新的看法,並重申了英偉達對中國的長期承諾。
黃仁勳稱,當前,世界越來越動盪,變化越來越快,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中國供應鏈的專業能力。
全球供應鏈脫鉤並不現實,中國不僅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還為其他國家的供應鏈提供技術和產品。
英偉達H20晶片恢復供應在國內引發了一定爭議,有觀點認為這會阻礙中國的創新。
對此,黃仁勳回應道,中國創新的步伐是不可能被阻擋的,中國科研人員在受限環境下打造出了全球獨一無二的解決方案。
他認為,如果沒有各種限制和挑戰,創新和發明往往就不會出現。
黃仁勳在訪談中特別點名了阿里巴巴、美團、騰訊、百度、小米、比亞迪等企業,將其稱之為“朋友”。
他還說,自己敬佩並尊重華為,華為的體量比英偉達大得多,從規模、人員規模和技術能力來看既廣又深。
談及未來,黃仁勳認為AI將催生龐大的產業,蘊藏著極大的機遇,將像電力或網際網路一樣,成為每個國家和社會的核心基礎設施。
儘管英偉達在當前的AI浪潮中如魚得水,市值一度衝破4萬億美元,但黃仁勳說自己從不自滿,保持警覺,33年來每天都要承受高壓,拼命工作。
他樂觀地認為,偉大的市場離不開競爭,而中美兩國能找到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方式,讓英偉達這樣的美國企業能繼續在中國市場發展並服務這個市場。
黃仁勳與央視記者董倩進行了本次對談,以下為完整對話實錄:
黃仁勳:是的,我今天(7月16日)起得很早,凌晨4點就起來了。
主持人:鏈博會開幕式上,你一開始用中文演講,然後切換成英文,最後又用中文說了幾句話?為什麼?
黃仁勳:如果我全程用中文的話,得花半個小時,太費時間了,而且我特別緊張。我的中文是在美國自己學的,隨便學的。
黃仁勳:中國運營著全球數一數二的供應鏈體系,它的規模、複雜性、多樣性、製造的產品型別、技術含量、參與建設中國供應鏈的企業數量,都堪稱世界級的奇蹟。
中國還為全球其他供應鏈提供裝置、控制系統和零部件。
中國不僅自己運營供應鏈,還研發技術和產品幫助別人運營供應鏈。
因為全球供應鏈正在日益多元化,甚至可以說越來越冗餘了。
這其實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機會,把自己的供應鏈和製造技術推廣到全球。
世界各地都在新建供應鏈和生產線,但有一點不會改變。
無論發生什麼,全球供應鏈根本不存在徹底脫鉤的可能性。
這種關聯也是大家所需要的,這正是供應鏈最美妙的一點。
就當今各行業的複雜程度而言,我們根本無法想象一個供應鏈體系不互聯、不互相依存的世界。
這種互相依存不僅是一種必要條件的,也是良性的狀態,增強了我們的抗風險能力。
雖然英偉達在中國的製造業務不多,但我們服務的很多客戶、合作伙伴、技術合作夥伴都處於中國的供應鏈中。
全球供應鏈非常龐大,且高度關聯。
英偉達一方面受益於這一複雜、先進、技術含量極高的供應鏈體系,另一方面我們的供應鏈也是全球性的,在全球範圍內都有生產合作夥伴。
為了打造我們的AI超級計算機,我們需要一兩百家不同的技術合作夥伴為我們的產品提供支援。
供應鏈這一詞的誕生,源於多家企業共同參與到一家企業產品製造的理念。
不同區過去那種所有東西都自己造、垂直整合一切的生產方式,供應鏈是把全球各地公司、各個國家的看家本領都整合起來。
這樣一來,最終的產品的質量,比任何企業單打獨鬥做出來的都要好。
美國不可能獨自生產所有產品,既不現實也沒必要。
這種智慧,這種名為供應鏈的絕妙創造,確實是我們這代人想出來的。
以前這叫“製造業”,現在叫“供應鏈管理”。
製造仍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供應鏈整合的複雜性遠遠超出傳統制造,堪稱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我真心相信,我們在這裡的客戶和合作夥伴非常歡迎我們,也非常重視我們。
如今這個世界對供應鏈的敏捷性、速度和自動化要求越來越高,這些要素對於一個越來越動盪、變化越來越快的世界而言,至關重要。
這對技術開發者和供應鏈專家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英偉達的核心專長之一就是打造高度敏捷的供應鏈體系。
黃仁勳:因為我們製造的產品極其複雜,如果我們的AI超級計算機中150萬個零件,哪怕有一個零件缺貨,或者某個零件故障、供應不足,整個系統就無法完成組裝。
我們必須十分“敏捷”,這意味著無論供應變化,需求波動,還是供應商斷供,都要能夠適應這些變化。
擁有敏捷的供應鏈並擁有支援這種敏捷性的技術,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中國的大好機會。
我完全有信心,儘管我們不願遇到斷供,比如天氣、地緣政治或供應商質量問題。
沒有人喜歡斷供,但供應鏈本身就是為了“敏捷性”而設計的,冗餘機制充分,有很多備用方案,這正是當代供應鏈架構的聰明之處。
在當今充滿變數的環境中,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中國供應鏈的專業能力。
主持人:有評論認為,H20無法滿足中國市場需求,也有人擔憂這會阻礙國內創新的動力。對此你怎麼看?
黃仁勳:中國創新的步伐是不可能被阻擋的,當然我相信英偉達能做出重要貢獻。
AI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技術棧,就像多層的蛋糕一樣複雜。
我們的晶片只是基礎,上面還有系統、網路技術、AI基礎設施、軟體、AI演算法以及最上層的應用服務。
整個技術棧異常複雜,一方面,AI的發展需要這一系統每一層的創新,但如果某一層進展不夠快,工程師們足夠聰明,他們可以透過上下層的創新來彌補,從而推動整個系統前進。
這正是為什麼你不得不佩服,DeepSeek這家公司的驚人創新能力。
他們的R1是真正的創新,重新設計了AI模型執行的很多方式,讓它們能充分發揮H20架構的優勢。
這種做法非常有創意。
儘管是基於H20構建的,但他們依然取得了世界一流的成果。這也說明研究者和開發人員完全能夠根據不同技術層面的特點進行調整。
我對中國的創新能力充滿樂觀和信心,不管手頭上有什麼資源,他們都能夠適應。
H20雖然不是英偉達最頂尖的產品,但其能力依然十分出色。
正是這種架構定義,甚至可以說創造瞭如今的AI革命。
H20即便放到今天依然相當出色。
主持人:假設英偉達產品不受限制,英偉達能根據中國市場實際需求供應最新、最高階的晶片,誰會吃虧誰會受益?
黃仁勳:這很難說,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各種限制和挑戰,創新和發明往往就不會出現。
深度求索的R1、阿里巴巴的Qwen、月之暗面的Kimi,這些架構都是真正的創新,而這些創新常常誕生於受限的環境中,有壓力才會迸發絕妙創意。
當然人生的目標不是要承受壓力,沒人喜歡壓力,但當壓力客觀存在,而人們對創新的夢想、希望和渴望依然強烈時,他們就會創造出新的東西。
我們看到在過去幾年裡,最近這兩三年,中國AI研究人員開發出一些突破性的成果,這些成果與世界其他地方非常不同,這讓我無比欽佩。
黃仁勳:中國不是眾多市場中的一個,中國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市場,這個市場的活力、創新能力、發展勢頭以及這個產業的發展速度,都是絕無僅有的。
我們在這裡已經30年了,早在大多數高科技公司來華之前,我就到中國了。
那時候中國只有聯想和長城這兩家科技公司,我的很多老朋友,都是一起在PC行業成長的。
我要特別提到我在中國的幾位傑出朋友,阿里巴巴、美團、騰訊、百度、小米、比亞迪。
黃仁勳:我們合作已經很久了,從小米創立之初就開始了。
我們一起做過手機,現在我們正在共同開發AI,包括自動駕駛軟體,還有很多專案正在合作。
中國計算機科學家數量是全球最多的之一,唯一能與之比肩的只有美國。
而且終端消費者群體規模極其龐大,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市場,而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市場。
作為技術供應商,我們需要客戶,所有供應商都需要客戶,而這個市場非常獨特,你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不參與中國市場的意外後果和長期影響雖然難以預測,但我懷疑結果不會樂觀。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凡的時代,因為這是一場全新技術革命的開始,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技術革命,智慧的自動化生產,也就是AI技術。
現在非常明確的是,它將催生非常龐大的產業,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技術,蘊含著難以置信的機遇。
計算機科學是一門相對新興的科學,化學、物理、生物、量子這些科學領域都有很長的歷史,可能有300年、200年或100年。
在我們之前,過去60年一直由通用計算和摩爾定律這個概念主導。
這種計算機架構的基礎框架,實際上決定了最終在上層執行的演算法,英偉達在創造架構方面相當獨特。
這個架構重塑了執行在我們計算機上的所有演算法,這種重塑帶來了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方法論,還有很多不同的東西。
計算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工具,對每個社會都影響深遠,而我們這代重新定義了它,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產業叫AI。
AI或智慧化不是某個特定產品的專屬能力,而是每個社會、每個行業、每家公司、每個產品的基礎。
智慧化或AI將成為每個國家和社會的核心基礎設施,就像今天的電力和網際網路一樣重要,而且會比這兩者都更加重要。
這是世界的一個獨特時期,我不記得曾有過這樣的時期。
黃仁勳:我不記得上一次有如此影響力的技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還有哪個時代、哪種技術能像這樣同時佔據全世界各國領導人、科技界領袖、企業領袖,幾乎每個人的首要關注點?
我不記得有過任何類似的情況,這非同尋常,已經無法用尋常眼光來看待它帶來的非凡影響。
我們必須認清當今在世界中的位置,不能自滿,要珍惜這個機會,感恩這個機會,並竭盡全力把握這個機會。
黃仁勳:我們將擁有過去對我們來說相當艱難才能獲得的能力,這就好比,突然之間我們都能跑得比任何人都快。
我們都能每小時跑60英里、70英里、80英里,現在我們都能飛了,而過去人類是不能飛的。
或許你根本沒有大學文憑,或許你只拿到了高中學歷,或許你對某個想學習的新應用領域一無所知,或許你不是個很出色的藝術家但你想表達自己的創意,或許你不擅長寫作,但因為AI你突然就能講故事了。
由於AI的突然出現,我們所有的能力都得到了同步提升,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平等工具。
對於那些過去覺得科技沒有服務到他們的人,因為過去的科技很難用,如今的AI技術觸手可及,而且簡單易用。
所以我希望每個人都接觸AI,我們抓住這個機會提升所有人。
如果我們不在這裡,本地市場也會得到服務,這裡有很多創新型企業。
黃仁勳:華為不僅極具創新力,更是一家規模和實力非凡的公司。
華為比我們大得多,從規模、人員規模和技術能力來看,他們既廣又深。
如果有人仔細看過華為手機,就會明自其中蘊含的技術奇蹟。
如果你看現在的華為,他們在自動駕駛領域非常出色,AI技術也相當卓越。
這是一家擁有強大晶片設計能力、系統設計和系統軟體的公司。
如果我們不在這裡,會有中國創新者、晶片公司和華為為這個市場服務,很多雲服務提供商也會自研晶片。
所以我認為中國AI市場,無論有沒有英偉達都會進步,如果我們不在這裡,華為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
華為取得的成就完全值得尊重與讚賞,這是一家非凡的科技公司,只要他們決定專注並投入的領域,就一定能做好。
黃仁勳:首先從企業哲學、企業文化、他們挺過的難關、取得的成就和構建的事業來看,除了非凡這個詞,你找不到其他評價。
他們的成就值得欽佩,這家公司依然極具競爭力,他們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但你仍然可以欽佩和尊重競爭對手,並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
對手不是敵人,但世界很大,我希望未來我們能繼續競爭很多年。
關鍵點在於,企業之間存在競爭,國家之間也存在競爭,但這些都可以共存。
主持人:你曾說過所有會動的東西,未來都可能機器人化,而且很快,有多快?
我們看到中國遍地都是自動駕駛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在這裡的發展速度,比任何地方都要快。
所以將AI、軟體和機械系統融合的能力,對中國來說是非常自然的能力,所以這對中國來說是個非凡的機遇。
我的很多中國員工和我們共事超過二十年,我們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都設有辦公室,我每年都很喜歡來和他們一起慶祝春節。
英偉達正在成長,這裡有傑出的人才,我們還有非常棒的合作伙伴和客戶,我希望能繼續為他們服務。
我樂觀地認為中美兩國能找到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方式,讓像我這樣的美國企業能繼續在這個市場發展並服務這個市場,我對這些前景充滿信心。
我和我的中國員工共同締造了這家世界級企業,我為他們感到無比自豪。
我們的任務很單純,做好本職工作,做好我們能掌控的事,盡最大努力發展尖端技術,培育和服務全球開發者與研究者的生態系統,在我們被允許的市場開展業務。
當然要遵守每個國家的法規和法律,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規,我們必須全部遵守。
但我相信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有可能打造一家極其偉大的公司。
這家公司將服務這個非凡的時代,服務於這項非凡的技術,並最終服務於全球各國、各個行業和各個企業。
在我之前那一代CEO們都是身經百戰的,他們把商業競爭和企業經營比作戰爭,我不這麼認為。
因為我們在競爭,而事實證明你需要競爭來創造市場,你需要競爭才能為雙方開創未來,所有偉大的市場都離不開競爭。
因此從定義上說如果你想要市場,你想要繁榮你想要增長,競爭就是伴隨而來的。
所以我的核心理念是,在服務和推動行業市場發展的同時,幫助所有人成長是可能的,而最終你自己也會因此受益成長。
英偉達與全球許多公司競爭,在很多方面我的大多數客戶,也在與我競爭,但我們依然能毫無障礙地合作。
因此我認為在當今這個萬物深度互聯、彼此依存的世界裡,我在許多方面都需要依賴我的競爭對手。
例如我採購大量英特爾CPU,也使用那些生產晶片,並與我競爭的公司的雲服務。
明智的做法是留出競爭空間,同時認清有些領域註定要競爭。
我們可以充滿激情地競爭,而在其他領域我們將會合作。
存在大量可以合作的領域,我們要尋找彼此合作的樂趣,尊重對方的競爭,並始終儘可能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
所以我每天儘可能早起,為未來持續努力,不敢有絲毫懈怠。
主持人:你在一次採訪中說過,你帶著焦慮和擔憂醒來,沒有自信和驕傲,為什麼?
也許是因為創立英偉達時,我們確實時刻面臨倒閉危機。
我是極少數從公司創立之初到現在還在的創始人,我不認為此前有任何創始人見證過自己的公司從零成長到萬億美元市值,這種危機感始終如影隨形。
那些創業初期的感受從未離開過我,我不敢有絲毫懈怠。
我總在想,就在我們取得某項成就的同時,別人也可能正在創造偉大。
我忍不住想讓英偉達做得更多,也忍不住相信我們能實現更多。
我至今仍感覺每天都在面臨倒閉危機,這種意識永遠不會從我體內消失,我也不希望它消失,因此我會努力率先抵達未來。
你時刻承受著壓力,33年來每一天每一分鐘,我都在壓力中度過。
33年裡的每一秒我都感受著公司、客戶和市場的重擔,這種壓力從未離開過我,哪怕一刻都沒有。
有趣的是看到我們公司和員工的成就,有趣的是看到合作伙伴和客戶們的成就。
看到雷軍造的新車就很有趣,他成功造出了車,而且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這麼驚人的成就。
對我來說有趣的是,山姆·阿爾特曼推出OpenAI o1,現在是OpenAI o3。
谷歌CEO皮查伊的的德米斯·哈薩比斯推出Gemini Pro,埃隆·馬斯克釋出Grok,最新版Grok 4。
這些都讓我感到有趣,我很享受,我很享受看到自己以某種方式,略微參與其中並做出了貢獻。
我喜歡看到別人成功並有所作為,而我也能以某種方式參與其中。
但除此之外,擔任CEO每一天都承受著高壓,需要拼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