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控底盤,正在成為新勢力爭奪下一個技術普及紅利的新賽點。
尤其是進入2025年,比亞迪、長安等一線傳統自主品牌率先開啟高階智駕的普及戰,加上此前已經普及的智慧座艙,艙駕智慧的「科技平權」進一步加速行業啟動「線控底盤」上車視窗期。
去年4月,華為數字能源率先對外發布了DriveONE純電智動方案,並與車企在EMB線控制動領域率先展開深度合作。這套方案透過驅動和制動系統的融合控制,來大幅縮短剎車距離和高速避障距離。
同時,華為也提出,動力域將由當前的驅動系統電動化,走向驅動、轉向、懸架、制動等系統的全面電動化。同時,藉助晶片融合、功能融合、域控融合、功率融合,將使整體系統的BOM成本降低40%,開發週期縮短10個月。
緊接著,去年11月,小米汽車正式對外發布智慧底盤預研技術,包括全主動懸架、小米超級四電機系統、48V線控制動和48V線控轉向四項核心技術。在該公司看來,線控化底盤是實現智慧化和電動化融合的基礎,也將為實現高級別,甚至是全自動駕駛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基於線控底盤還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軟體定義駕乘體驗」,相比於傳統車型固定的底盤調校風格,未來車輛可以擁有不同的制動腳感、不同的轉向風格、不同的路感反饋、不同的懸架軟硬,並且可以實現個性化配置。
去年底,小鵬X9推出的AI天璣5.4.0版本,也率先提出了AI底盤概念,基於車輛感測器結合雲端AI技術,基於現有的智慧雙腔空氣懸架,自動根據路況調節底盤,全面提升車輛的安全性與舒適度。
而在今年1月,理想汽車的首個海外研發中心(德國研發中心)在慕尼黑開業,其中,智慧底盤是該海外研發中心下一代技術開發的四大核心領域之一,同樣涉及下一代線控制動、線控轉向和全主動懸架。
“擁有智慧化的線控底盤,是實現人工智慧汽車化的必然路徑,決定了是否能讓智慧電車為使用者帶來顛覆性體驗。”在理想汽車相關負責人看來,智慧底盤將是繼智慧駕駛之後,公司未來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與此同時,主打高階豪華市場的蔚來汽車,在去年底率先首發線控轉向系統(用電子訊號來替代傳統的機械系統控制轉向),搭載於智慧電動行政旗艦ET9,成為中國本土市場自主品牌首款線控轉向量產車型。

此外,今年1月,採埃孚對外宣佈,與一家全球知名汽車製造商達成協議,將在合同期內為近500萬輛汽車配套乾式線控制動系統(EMB);同時,其在中國武漢的工廠也將在擴大傳統制動系統電子駐車卡鉗產能的基礎上,研發生產線控制動卡鉗等新產品。
目前,各家車企正在規劃的全線控底盤平臺預計將在今明兩年陸續啟動落地量產。去年底,奇瑞汽車底盤控制相關負責人透露,面向一體化底盤2.0,奇瑞雲臺智慧底盤2.0將整合底盤EMB/SBW/RWS/主動懸架,橫向/縱向/垂向一體化控制,預計於2026年首發。
事實上,除了帶來駕乘體驗的大幅最佳化,線控底盤對於智駕系統來說,同樣意義重大。「同時,也是進一步提升整體系統的安全冗餘,更是為L3/L4級自動駕駛鋪平道路。」業內人士直言。
比如,相比於傳統液壓制動+機械連線,EMB(電子機械制動)為代表的純線控制動,完全基於電訊號的資訊輸入和輸出控制,響應時間往往更快。同時,同等車速條件下,制動距離會更短。此外,基於四個車輪的獨立控制,可以提供更好的安全冗餘和靈活性。
線控轉向,同樣如此。比如,近年來逐步推廣的自動緊急轉向(AES)功能,相比於傳統機械(或者電子助力)轉向系統,線控轉向實現了車輪與方向盤完全解耦,並且允許更大的轉向角,轉向也更加平穩。
在吉利汽車研究院前瞻創新部部長餘才光看來,智慧數字底盤的核心優勢:一是快速響應,支撐智慧化;二是精確控制,提升操穩性;三是硬體線控化,加速智慧化轉型。
根據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對國內一線車企的崗位招聘跟蹤資料顯示,目前,蔚來、小鵬、理想、比亞迪、奇瑞、吉利等頭部新能源車企和一線自主品牌都在加大線控底盤(包括線控轉向、線控制動、全主動懸架)相關研發工程師崗位招聘數量。
同時,這些崗位除了基礎的底盤執行控制部分演算法開發和驗證,大多數還涉及到符合自動駕駛功能需要的整車及執行器方向系統開發設計,制定相關互動/冗餘邏輯,為後續L3及以上自動駕駛系統量產鋪路。
而線控底盤市場的啟動,除了執行端的技術升級,整車電子架構的變革也是另一個催化劑。無論是近年來,動力域、底盤域的陸續上車,還是未來中央計算控制平臺的落地,電控化、智慧化、數字化已經是趨勢。
“從車輛效能、舒適性和開發效率的角度來看,中央控制架構為汽車製造商節省了大量的資源投入,包括在整車動力學、底盤調校等方面的全新開發模式。"這也是採埃孚在2019年推出cubiX(車輛運動控制軟體)的目的。

透過提供一系列標準化的基本功能,採埃孚cubiX在開發和最佳化特定駕駛功能方面創造協同效應。例如,利用“可變駕駛特性”功能,駕駛員可以單獨調節汽車的特定駕駛模式,比如,從安靜舒適的巡航到敏捷動感的衝刺。與傳統單一的“運動模式”相比,cubiX不僅能改變轉向力,還能改變車輛對轉向輸入的響應。
此外,cubiX還可以將輪胎和道路資料應用至車輛動態控制,比如,胎在積水路面打滑的情況下,提供最佳車速建議,以更好控制車輛。當監測到打滑風險增加時,cubiX會降低車速,協助駕駛員做出響應,並幫助穩定車輛。
事實上,類似cubiX這樣的VCM軟體,再加上底盤/中央域控制器架構,一旦結合線控轉向、線控制動、全主動懸架等技術的落地突破,無疑將大幅度提升車輛的操控性和舒適性,還為自動駕駛提供了更好的支援。
實際上,巨大的市場增量機會,已經吸引不少新玩家入場。其中,還包括已經在座艙、智駕及車聯網領域佔據頭部份額的零部件供應商。尤其是在艙駕智慧化進入白熱化競爭的當下,橫向拓展底盤領域,已經迫在眉睫。
就在去年11月,德賽西威對外披露,出資3000萬元,與孚新汽車技術(蘇州)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孚世達,從事於汽車動力及底盤域控制器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德賽西威表示,此次投資的目的主要為在汽車動力及底盤域控制器領域開展業務合作。
同時,隨著整車中央計算平臺的跨域應用(涉及艙、駕、底盤、動力和車控)進入落地週期,德賽西威也需要進行提前佈局,抓住市場風口。要知道,類似傳統Tier1巨頭—博世,最大的優勢就是具備整車全棧系統開發能力。
“當演算法要和底盤控制系統、轉向系統、動力系統、懸架控制系統等整合在一起,就需要跨域融合,”在博世智慧駕駛與控制系統事業部中國區總裁吳永橋看來,這正是博世的強項。
去年北京車展,博世也首次公開展示了全新的車身動態跨域解決方案—車輛運動智控系統(VMM),核心就是一個軟體層,可以集中控制和協調動力總成、制動、轉向、懸架等車輛底盤執行器。同時,博世線上控轉向、線控制動等下一代底盤技術也已經進入量產視窗期。
就在去年,由博世華域轉向本土團隊研發的線控轉向技術獲得了整車客戶的專案定點,這套本地化方案採用了全冗餘設計(雙控制器+電機),同時,全新的線控轉向生產線也正在規劃落地。
在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看來,智駕平權時代的到來,正在加速催化智慧數字化線控底盤的上車程序。「整合式智慧線控為機械連線時代畫上了句號,尤其是智慧電動成為市場主流的大背景下,具有里程碑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