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KPI制度後,大公司的創新力急速下降

公司上了一定規模之後是很難管理的,最常用的管理辦法就是設定KPI,而只要採用了KPI制度的公司絕大多數都會發生創新力急速下降的情況。
並不是說KPI制度不好,沒有這制度一個團隊的人數就上不去,但KPI制度不能濫用,不是什麼樣的公司都要盲目追求規模的。
最近中國的人工智慧軟體DeepSeek震驚世界,但更令人震驚的是DeepSeek的員工規模才150人,卻搞出了世界最頂級的科技創新。
而創造出黑神話悟空的遊戲科學公司,所有員工才140人。
大疆無人機第一版發售的時候,全公司僅有約50名員工。
而那些人數幾千乃至於幾萬的大公司,卻好多年都碌碌無為,啥創新都沒有,一天到晚炒冷飯。
比方說蘋果公司,僱傭了16萬員工,已經足足十幾年了都還在吃蘋果手機以前的老本,每一代新手機除了換最新的晶片基本啥都沒有。
而從蘋果公司的組織架構來分析,這家公司已經徹底完了,再給10年也不可能創新出什麼東西。
小公司創新力強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創新這個東西就是要乾綱獨斷的,一個人創新效率是最高的,實在不行非要拉一個團隊,那也必定會有一個核心人物來構成大腦,其他人都是輔助,都在這個核心的指引下前進。
一個人就能鼓搗出震驚世界的新發明,能直接賺大錢的那種,那個黃金年代早就過了,工業時代的時候那些前輩已經基本把一個人能搞定的創新全部都搞定了,剩下的都是那些一個人搞不定,必須要團隊合作的。
一旦需要團隊合作那就麻煩了,需要這個創新者不僅具備創新的大腦,還具備管理的能力,還要能發的起工資買得起裝置,這樣才能把成功創新。
難度激增,所以後工業時代之後發明創造的數量開始急劇減少,但質量在急劇上升。
到了今天,那個創新的平衡點在一百多人左右,人少了不行,但人多了也不行。
人太少,很多活忙不過來。
人太多,那個核心人物就管不過來。
想管理大團隊必須用KPI制度,這是目前最優的制度,但KPI制度的精髓是怎麼定KPI,知道怎麼把活給細分拆解,誰誰誰每天需要完成哪些哪些。
優點是就是利於管理,利於計算工資,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如果公司執行了KPI制度,那KPI規定我要做的,我會非常積極的去做,KPI沒有規定我要做的,那我就不很樂意去做。
如果KPI沒有規定我要做,而且做這個事會有很大風險,那絕對不做。
因此KPI是創新的天敵。
對於大公司來說,或者說大多數大公司來說,創新的KPI沒法定,因為創新就代表著要做出還不存在的東西,既然這個東西還不存在,那就沒人知道要做出這東西需要哪些步驟。
如果不知道步驟,那你就不可能去定出KPI,而創新風險極大,收益不明,你也沒法用收益去衡量創新。
比如阿里巴巴以前搞了個達摩院,立志搞科研創新,但後來發現沒法管理,決定讓達摩院自負盈虧,差點被人罵死。
不是阿里定政策的人腦殘,而是確實沒法管理達摩院,嚴重依賴KPI的阿里管理層對於管理達摩院完全無從下手,而上級的命令是必須要把達摩院搞起來,必須要科研創新,那最後只能放權給下面人。
單純的放權但不加以約束,那必定會滋生貪腐,最後必定是一地雞毛,所以只能加一條盈虧自負。
但是如果要盈虧自負,真有能力的人就自己創業去了,誰還待你達摩院啊,反正是盈虧自負。
所以曾經聲勢震天的達摩院迅速就偃旗息鼓了,現在已經很久沒人提及了。
聽起來似乎只要是大公司那就沒法創新了,但這個世界上有華為和比亞迪啊,這不僅是大公司還是巨無霸公司,他們是怎麼創新的?
首先就是資金問題,華為去年的研發投入超過1700億,比亞迪去年的研發投入超過400億,這個規模遠遠超過了個人以及一般小公司的承受能力。
別說1700億,就算是400億研發費,那意思都是一天投入超過1億元了。
而‌DeepSeek團隊的總研發費用才0.3億人民幣,差距巨大。
所以華為和比亞迪進行科研立項的時候,億隻是基礎計量單位,只耗資1個億的專案都不好意思立項,這就讓它們科研創新的東西是普通個人及小公司無法涉足的。
個人和小公司的創新力和創新積極性是一定比華為比亞迪要強的,同樣100個億砸出去,個人砸的100億絕對科研成果更多,而且要多的多。
但個人砸不出100個億,甚至能砸1個億的個人都基本沒有,而很多大型科研領域光基礎裝置都好幾個億。
所以雙方並不是競爭對手,因為不在一個領域進行競爭,能和華為比亞迪競爭的只能是大公司,還是巨頭級大公司。
華為的制度論創新力確實比不過個人,但華為只要比其他大公司創新起來更靈活就足以勝出。
但僅僅科研投入資金規模大並不代表能贏,還有最關鍵的一點是有沒有那個能力把創新這件事給拆分成KPI,在這一點上華為有獨特的優勢,也是華為最終勝出的根本。
華為無法把人類所有科研創新都給拆分,但華為有能力在一些科研創新領域把每個工作步驟都給拆分,然後組成KPI,把科研攻關這個活給工業化流程化,剩下的就是投錢不斷的試錯。
只要能拆解科研的步驟形成KPI,那華為的制度就會開始發力,科研就會迅速取得進展。
所以這種事一般是科學界先出了東西,甚至大學的實驗室已經有了半成品,一個大概的方向已經確定了,然後華為等企業來負責把剩下的落實,從科研到生產出工業化成品。
比亞迪和寧德時代,辦法也都差不多,所以產學研不是互相沖突的,是相輔相成的。
而且即便如此,對於已經可以拆解為KPI的科研專案,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對於那幾個科研的靈魂帶頭人物也是談感情談理想,讓他們願意為了夢想而戰,少了那幾個靈魂人物也是玩不轉,並不是能把科研專案拆解為KPI就萬事大吉了。
因為最源頭的那幾個創新人員所做的事情,真的是太難拆解成KPI了,甚至走哪個方向去科研都是他們來給公司制定的,其他人等級再高都沒有插嘴的份,因為真的搞不清楚,只能選擇相信。
因為科研方向是這幾個靈魂人物定的,所以KP其實也是他們定的,只有他們幾個知道怎麼去拆解步驟,因為終點打算落在那裡只有他們清楚。
而這幾個科研靈魂人員所做的決定也不是每次都對,嚴格自負盈虧只會讓這些人徹底喪失工作積極性,但也不能完全不考核。
所以為了讓這些人盡心盡力就只能談感情談理想了,錢當然給夠,但更多的是為了夢想而科研。
所以帶頭人是怎麼帶團隊的,以及企業文化是什麼,這真的很重要,華為和任正非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家公司的高層人人都想賺錢,但並不是只為了賺錢。
而蘋果公司作為反例就是另一番光景,其帶頭人庫克只想更快更多的拿到股權激勵給自己賺錢,而這些只和股價有關,所以庫克給下屬制定的KPI也都只和股價有關。
正常來說也沒啥問題,但庫克團隊有點太鑽錢眼了,過於的追求自身獎金,不考慮蘋果公司的未來,只想儘快讓自己發財。
庫克自身過於注重個人私利,過於注重短期私利,那就沒法和手下去談理想,所以最後大家的理想都是迅速從公司身上合法套錢而已。
那就沒人願意去冒風險搞科研,沒有那幾個科研的靈魂人物帶頭,你根本沒辦法定出科學合理的KPI,最後就會發現自己的科研資金砸下去之後,下面一群人看起來都很努力,但交出來的科研成果永遠是稀爛無比的情況。
你定的所有KPI他們都完成了,但就是沒成果,不過獎金可不能少發。
類似蘋果這樣的情況其實國內好幾家大型科技公司都有,帶頭人靠技術起家,但公司龐大之後自己不幹技術了,又過於注重私利,導致沒辦法靠夢想去籠絡科研靈魂人物來幫忙定KPI後,整個公司再也沒能搞出什麼科研成果。
非科技公司也有這種情況,比如說米哈遊,也就是《原神》的製作公司,當初也是驚豔全球。
這幾年米哈遊發財了,發大財,員工越招越多,遊戲也越做越多,星穹鐵道和絕區零一個接一個做出來,但質量是越來越差。
人物建模是越來越精美細膩,說明招人多還是有用的,但故事越講越爛。
原神前期的故事相當的恢弘,而現在天天在那裡嚶嚶嚶,說一些小孩子過家家的故事給你聽,動不動就讓你和一群小孩玩捉迷藏,字面意思的捉迷藏,相當的幼稚無聊。
一個遊戲如果講不好故事,建模再好有啥用?
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米哈遊公司只依賴那3個創始人,甚至只依賴那一個核心創始人,整個公司就只有他們是願意雕琢劇情的,是“大腦”,其他人全部只會按令行事,按KPI做事。
因為大腦數量有限,所以遊戲越多越不願意費盡雕琢,然後自己也發財了,財務自由,想享受生活了,不願意再事必躬親了,想讓下面人動腦子替自己賺錢,但又沒法談夢想,那下面人交上來的就是絕對不會犯錯的嚶嚶嚶低齡遊戲。
你可以說這些故事講的太普通,但不能說這故事講的有啥錯,作為一個混獎金的打工人真的沒必要去搞那些恢弘精彩但吃不準老闆喜不喜歡的故事,沒必要去冒著被斃掉重新來的風險。
看看米哈遊你就知道,別說科研了,就算只是招人來寫點好故事都那麼的困難。
影視行業也一樣,講個好故事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難,嚴重依賴於好的編劇和導演,只有這些人獨挑大樑才有可能拍出好電影,單純砸錢一點用沒有。
美國也一樣,當初的遊戲天王暴雪公司被收購,換了那幾個靈魂人物之後,直接就徹底廢掉了,從此變成了暴雪出品必屬垃圾。
因此我們發現科研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定KPI,因為KPI這種東西天生就只適合已知甚至是熟知的事務,未知的東西是沒法搞KPI的。
而不搞KPI,大公司一般來說就很難安排下面人做事,能拉來科研領軍人物為公司的普通人定出合理KPI,然後對這些科研領軍人物給錢還是談理想取得一個巧妙平衡點,這個只有少量公司機緣巧合下才能完成,而且其實並不穩定。
所以最適合創新的就是小公司,甚至是個人,他們創新效率最高,創新動力最足。
所以中國對小公司徵收的稅率很低,特別低,低到在我看來只是培養小公司一個納稅習慣而已,實際上只對大公司收稅,給小公司長大的機會,等小公司變成了大公司再收稅。
有才華的創始人帶著幾個人甚至就自己一個人,先搞一點不能引領世界震驚世界,但可以賺錢的小創新,然後慢慢積累經驗和資金,慢慢招幾十個人,然後搞“大事”。
這個過程中能積累多少資金,和國家是富還是窮有極大的關係,富國一個普通個人為了夢想和好奇能拿出的資金,和窮國一個普通個人為了夢想和好奇能拿出的資金,差距極其巨大,那是幾十倍乃至於幾百倍的差距,特別窮的國家其個人能拿出來的此類資金甚至能接近於零,溫飽線以上的才有資格拿錢去談夢想和好奇。
起步差太多,積累和出頭的機率就會差太多,等比例差距,所以我們會發現極具創新力的人才怎麼全在富國。
現在中國還沒那麼富呢,創新就開始不斷冒出來了,就是因為我們達到溫飽線以上的財富變得越來越多,然後我們受過教育的人多,對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已經大到了接近於不收稅。
所以這幾年創新才突然變得那麼多。
作者:遠方青木(公號ID:YFqingmu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