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房地產會重啟嗎?

智谷趨勢研判團隊出品 | ID:zgtrend
樓市這輪調整,從21年中旬開始,至今已經三年有多。
來源:趨勢動物
房價到底了嗎?今年會重新啟動嗎?
經歷了一輪又一輪鬆綁之後,顯然能看出,樓市的驅動因素已經轉變

樓市能否觸底回升,跟決策的核心目標密切相關

然而東方大國的核心 KPI 正在發生變化,在深入研讀了 2 萬多字的深化改革《決定》後,我讀出了當下決策核心最關心的事。
KPI意為關鍵績效指標,通俗的講就是完成這個關鍵指標,決策核心才會認為自己想要的事做成了。
回望過去四十年,GDP是東大最核心KPI。其影響力無處不在,在核心的發展指標的影響下,國家基本上所有的事都圍繞此進行佈局和建設,因此也產生像“翻兩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口號。
深圳特區,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迅速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可以說是GDP導向下經濟特區政策的直接成果。
在政策激勵下也湧現出一批像馬雲、劉強東、馬化騰這樣的企業家,他們創立的網際網路企業,不僅推動了網際網路行業的飛速發展,也成為了GDP增長的重要引擎。
但是我們不難發現,近些年來,這些叱吒風雲的網際網路大佬們開始隱身,劉強東、張一鳴相繼宣佈退休,王興、黃崢關閉社交平臺……
一個人的立場或許是選擇,但是一群人統一動作,往往透露著時代訊號。
同樣從近幾年檔案中,我們也可以很明顯感知到:決策核心最關心的事變了。
在十九大報告中,我們注意到一個顯著的變化:以往報告中明確提出的“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一具體量化經濟增長目標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十九大報告中“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頭部企業家的動向詭異、官方檔案的表述改變,這些都意味高層最關心的事變了。在深入研讀了 2 萬多字的深化改革《決定》後,我讀出了當下高層最關心的事。
這些年來,我們在科技上遇到卡脖子的事情不少,華為、中興等企業都曾因為美國製裁,出現供應鏈斷裂的情況。《科技日報》也曾推出系列報道,報道我國“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共計35項,包含光刻機、晶片、作業系統、航空發動機短艙等,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
此外,在俄烏衝突的背景下,俄羅斯的處境無疑為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在科技領域,全球知名的企業如AMD、英特爾以及臺積電紛紛暫停了對俄羅斯的晶片供應,這無疑給俄羅斯的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在這些背景和教訓下,我們意識到如果不進行升級,如果不擁有獨立研發的能力,未來,我們會喪失主動權,而受制於人將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後果。於是國家開始研發光刻機,華為帶著麒麟晶片迴歸,中興開始研發電腦晶片……如今的所有舉措,都是有跡可循。
透過這些表象,我認為當下高層最關心是第二次工業化,也就是常說的新質生產力。
它不同於第一個工業化,它是整個工業化的升級。
上世紀 50 年代,在一窮二白農業社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一整套初級但完備的工業體系,這是第一次工業化。
而第二次工業化致力於構建一個位於現代科技尖端、能夠自主掌控、避免外部技術掣肘的高階工業體系。第二次工業化的目的是確保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有利位置,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不再受制於他國的技術封鎖或依賴。
核心 KPI 決定了經濟執行的底層邏輯。
當 KPI 是 GDP 時,GDP增長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房地產,所以管理層口頭上再怎麼喊調控,但行動上,比如土地、金融,還是圍著房地產轉。
這幾年我們感覺到宏觀模式有了巨大變化,本質上是核心 KPI 變了。
當核心KPI聚焦於搞工業化和製造業,房地產必然被邊緣化。因此當聽到中介和自媒體發出“上面要啟動房地產”的言論時,要慎重思考。因為核心KPI已經不是GDP了,重心自然就不會再以房地產為主了。
第一次工業化,是靠工農剪刀差,將農業的財富轉移到工業領域,才能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建立工業體系,依靠的是舉國體制。而想要達成第二次工業化的目標,依舊需要依靠類似的舉國體制,即集中資源發展製造業。可以看到如今金融、人才、產業等資源,都在密集地向這個領域彙集,這也意味著其他領域的發展要為這個核心 KPI 服務和讓路。
這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時代特點。
隨著核心KPI的轉變,東大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時代特點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時代的底層邏輯變了,財富邏輯一定會跟著變化。房地產、網際網路紛紛退後,因為屬於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每一次歷史關口的選擇都決定了此後的道路,但歷史在重大轉折之前,很少會提醒世人。但入局的節點,離場的先後,一念之間,都會帶來不同的結局:
1992年你是否下海
2002年你是否進入房地產
2012年你是否轉型網際網路+
未來,能否提前看清局勢轉變,把握時代特點,不同的抉擇將決定很多人的方向與命運。
我和我團隊的研究員,一直在持續跟蹤,並且用極簡的語言,彙總當下的重要變化,以及對我們財富的影響。
目的是節省時間,將精力用在刀刃上。
涵蓋的話題,相信有一定資產量的朋友,都十分關心。
簡單看一下資訊密度:
資訊爆炸時代,你缺的不是文章和影片,而是有質量的觀點和判斷。
加入智谷研判年度會員,每週收穫一次對世界資訊的認知與獨到判斷,智谷三十多位研究員輔助大家,去理解資訊背後的趨勢和本質變化。
船遇冰山時,助你站在頭等艙,看清趨勢,及時調整決策。
限50個名額,減免100元(原價299元)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萬釗:淡化GDP增速目標之後,中國經濟看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