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百萬倍速造“迷你肝”!日本團隊取得突破性類器官技術

肝臟是人體代謝的“中央處理器”,肩負著將營養轉化為能量、儲存脂肪、解毒排毒等關鍵使命。然而,全球超三分之一人口正面臨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變性肝病(MASLD)的威脅,這種疾病會逐步蠶食肝臟功能,甚至引發肝衰竭。如何破解肝細胞“實驗室難養”的困局,成為再生醫學領域的重大挑戰。
近日,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2025年4月16日線上發表)上公佈了一項顛覆性成果:他們成功利用患者冷凍儲存的成體肝細胞,培育出功能完備的肝細胞類器官,並在3-4周內實現百萬倍級擴增,同時完整保留代謝、解毒、合成蛋白等核心功能。論文通訊作者Toshiro Sato教授激動地表示:“這是我們離‘人造迷你肝臟’最近的一次!”
突破瓶頸
傳統肝細胞類器官培養面臨兩大難題:要麼增殖能力有限,要麼為求存活犧牲功能——肝細胞在實驗室中極易“叛變”為膽管樣細胞,功能僅能維持1-2周。研究團隊從肝癌基因組學中獲得靈感,發現抑瘤素M(Oncostatin M, OSM)聯合STAT3訊號通路啟用是破局關鍵。
“OSM就像一把精準的‘分子鑰匙’,既能開啟肝細胞增殖的開關,又牢牢鎖住它們的‘肝臟身份’。”論文第一作者Ryo Igarashi解釋道。實驗顯示,OSM處理後的類器官持續增殖3個月,存活半年仍能分化,且成功抑制了YAP訊號通路導致的膽管化生(一種“細胞身份迷失”現象)。
更令人驚歎的是,單個人類肝細胞即可生成類器官,擴增效率高達10%-30%,媲美其他組織幹細胞!
“迷你肝”交出滿分答卷
研究團隊進一步開發激素誘導分化方案,讓類器官“畢業”為成熟肝細胞。分化後的類器官不僅形成膽汁毛細管網,還展現出六大核心功能:
代謝王者:高效合成葡萄糖、尿素、膽固醇、甘油三酯,產能甚至超越原代肝細胞;
解毒專家:細胞色素P450酶活性與人體肝細胞持平,精準模擬藥物代謝與毒性反應;
蛋白工廠:白蛋白分泌量達人體水平(50-150 μg/天/百萬細胞),凝血因子產量飆升;
脂質管家自主生成脂滴,PPAR激動劑可逆轉脂肪堆積,為MASLD藥物篩選提供理想模型;
再生黑科技:移植至肝損傷小鼠體內後,類器官全面“接管”肝功能,修復代謝分割槽結構;
基因編輯平臺:成功敲除G6PC、OTC等基因,精準模擬糖原累積症、尿素迴圈障礙等遺傳病。

OSM-STAT3促進人類肝細胞類器官的穩定擴增

冷凍肝細胞或成“生命種子”
當前肝移植面臨嚴峻供需矛盾——供肝存活視窗短,冷凍肝細胞復甦後增殖能力差。而這項研究為破解難題提供了新思路:將冷凍肝細胞轉化為類器官,可喚醒其“再生潛能”,成為移植的優質原料。Sato教授展望:“若實現千萬倍級擴增,類器官移植或徹底改變肝衰竭治療格局。”
藥界長期依賴原代肝細胞進行毒性測試,但這類細胞每瓶售價高達10萬-30萬日元(約合5000-15000元人民幣),且活性僅維持數天。相比之下,類器官成本低廉、批次穩定,更可模擬真實疾病狀態(如自主脂質生成而非人工注射)。研究團隊已用類器官成功測試對乙醯氨基酚毒性,靈敏度超越傳統模型。
“這項研究不僅是一篇論文,更是一場肝臟研究的正規化革命。” 業內專家評價,隨著類器官擴增技術與基因編輯的結合,個性化肝病治療、藥物精準篩選乃至“人造肝臟”的願景正加速照進現實。
參考資料:
Ryo Igarashi et al, Generation of human adult hepatocyte organoids with metabolic functions, Nature (2025). DOI: 10.1038/s41586-025-08861-y.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