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後付”,多贏還是雙輸?

如今,電商普遍支援使用Afterpay和Klarna等“先用後付”(Buy Now, Pay Later)的支付方式,這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消費者不再依賴簽帳金融卡或信用卡,而是越來越多地使用“先用後付”服務,有時還會透過無息分期付款的方式進行支付。然而,對零售商來說,“先用後付”成本高昂。同時,考慮到這種支付方式的流行度和影響力,政策制定者也已經開始監管“先用後付”產品。
綜上所述,我們需要儘快明白,“先用後付”是如何(以及為何)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先用後付”的支付方式是否值得零售電商們投資?是什麼讓它們對消費者如此有吸引力?誰在改變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先用後付”對消費者支出的影響
我們的新研究即將發表在《市場營銷期刊》(Journal of Marketing)上。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先用後付”增加了消費者的消費。我們比較了美國一家大型零售商在引入“先用後付”前後的交易資料,以及其中7.5萬名使用“先用後付”的消費者和20萬名不使用“先用後付”的消費者之間消費模式的差異。
我們發現,使用“先用後付”會立即大幅增加消費者的消費額。使用“先用後付”的消費者更有可能購買產品,他們購買產品的可能性從17%增加到26%。此外,在使用“先用後付”之後,消費者的購物車容量平均比之前多了10%。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消費增長並不是短期的,而是持續了將近6個月。這表明,“先用後付”帶來的是持久的收益,而不是短期的消費激增。
誰受影響最大?分析表明,“先用後付”對“經濟拮据的消費者”的影響更大。與不太依賴信用卡的消費者(如使用簽帳金融卡的消費者)相比,依賴信用卡的消費者更有可能在使用“先用後付”之後進行購物。同樣 ,“經濟拮据”的消費者以前更傾向購買小額商品,但在使用“先用後付”後,他們的購物支出顯著增加。對於這些消費者,“先用後付”使他們的購物車容量增加了14%,而對本就進行大額消費的消費者來說,使用“先用後付”後,其購物車容量僅增加了3%。
“先用後付”如何鼓勵消費者增加消費?
為了解“先用後付”是如何鼓勵消費的,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實驗中,我們假定了一個消費情景,並要求參與者在此情景中選擇一次性付清還是分期付款。同時,我們控制其他消費的細節保持不變(包括消費金額等),以防參與者僅是因為消費總額太高而選擇“先用後付”。
在這些實驗中,“先用後付”的參與者報告稱,相較於一次性付清的參與者,他們感到的經濟壓力更小。儘管一些“先用後付”平臺要求消費者立即支付一部分首付,一些需要一次性付清的平臺又允許參與者延後支付款項,但“經濟壓力更小”的感受仍然成立,就算產品不同或分期付款次數不同也是如此。
我們後續的研究揭示了產生這種效果的兩個關鍵因素。首先,“先用後付”將購物成本分成較小的幾個部分,這種分期付款的能力讓消費者感覺,自己可以更好地控制預算。小額的“先用後付”比大額的一次性支付更容易管理,哪怕大額款項可以延遲付清。其次,“先用後付”時,分期付款的金額較小,這讓消費者覺得,這些金額微不足道。所有因素加在一起讓消費者感到,自己在經濟上不那麼拮据,從而鼓勵他們在購物車裡新增更多的商品。
零售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研究結果表明,零售商提供“先用後付”服務的好處多多。“先用後付”不僅能鼓勵消費者購買原本不會購買的商品,還能讓他們買得更多。因此,將“先用後付”作為一種支付方式會增加零售商的收入。
“先用後付”服務會將費用分攤成幾個較小的分期付款金額,可以讓消費者更好地控制預算,幫助他們減少購買商品時的經濟壓力。此外,我們的研究發現,在6個月後,大多數使用“先用後付”的消費者仍然在使用這種支付方式,這表明,他們沒有拖欠還款,也沒有失去使用這項服務的資格。
乍一看,“先用後付”似乎是零售商和消費者的雙贏。“先用後付”刺激了消費、增加了零售商的收入,同時對消費者來說,又減少了他們在經濟上的束縛。但是,使用“先用後付”仍需謹慎。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零售商可能會透過“先用後付”,讓本就經濟拮据、又依賴信用卡的消費者的購物支出增加。其他一些研究表明,“先用後付”可能助長消費者的過度借貸,導致財務壓力。因此,零售商需要謹慎考慮向哪些消費者提供“先用後付”,以及允許消費者使用多少“先用後付”額度等。此外,政策制定者正日益加強對“先用後付”服務的監管,以防止消費者過度借貸,出現財務困難。因此,在考慮是否(以及如何)向消費者推出“先用後付”服務時,公司除了關注收入增長外,還必須將過度借貸和不斷變化的監管環境納入考量。
. . .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研究了數十萬筆交易,但我們的資料僅來自一家零售商。“先用後付”對其他市場的零售商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不過,鑑於“先用後付”越來越流行,以及它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它很可能會繼續成為電商零售的核心功能。我們的研究證明了“先用後付”對消費行為的影響。瞭解“先用後付”對消費者行為以及零售收入的影響,企業就能抓住它提供的價值,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狄奧尼修斯·昂(Dionysius Ang) 斯泰因·馬森(Stijn Maesen)| 文  
狄奧尼修斯·昂是利茲大學商學院的市場營銷副教授。她的研究側重於消費者行為,研究重點是情感和決策。斯泰因·馬森是倫敦帝國學院商學院的市場營銷助理教授。他的研究重點是零售商的營銷活動如何影響公司業績和社會成果。
DeepL、ChatGPT | 譯   張雨簫 | 編校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獲取更多精品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