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5

本文字數:2531,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揭書宜
短劇市場在近幾年吸引了不少熱錢,然而其背後的“誘導”消費套路卻如同“俄羅斯套娃”,層層巢狀,令人防不勝防,特別是年紀較大的消費者。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一位58歲的老人因沉迷短劇,3年間斥資3.4萬元,而這些錢原本是他的養老治病積蓄。短劇市場的“吸金”亂象正被推向風口浪尖。
那麼,這些針對消費者的陷阱究竟何時能休,我們該如何保護老年人在數字時代的消費權益?

58歲老人斥資3.4萬看短劇
近日,王明在整理父親的手機賬單時發現,父親透過多個短影片平臺和小程式充值觀看短劇。在過去3年內累計花費3.4萬元。但由於對虛擬幣充值規則的不瞭解以及支付方式的便捷性,老人並未意識到自己花了這麼多。
王明發現,父親加入了二三十個短劇分享群。這些群內不僅有大量短劇連結,還透過美女圖片或獵奇封面吸引使用者點選。此外,一些短劇平臺還為像王明父親這樣的“大客戶”建立了專屬對接群,每日推送各種短影片內容。
王明的父親今年58歲,平時生活節儉。父親最初觀看的短劇是免費的,但往往只能看幾集,後續內容需要跳轉至小程式並充值虛擬幣才能解鎖。例如,一部每集僅1分鐘的短劇,解鎖一集需支付800虛擬幣,摺合人民幣5至8元。老人一開始以為9.9元即可解鎖全部劇集,但在觀看三四集後,小程式不斷提示餘額不足,要求繼續充值。王明的父親控制不住對劇情的好奇,不斷解鎖劇情,正好開通了掃臉支付功能,支付過程更加便捷,所以讓他難以察覺實際花費金額。
王明發現,父親接觸過的短劇小程式多達120多個,雖然單次充值金額最高不超過39.9元,但累積下來,僅2024年就充值了1.6萬餘元,三年總計花費超過3萬元。這些錢大部分用於購買虛擬幣或短劇會員卡,但即使購買了會員,部分內容仍需透過虛擬幣解鎖,導致花費如流水。

“聰明”的“霸王條款”
王明父親的經歷並非個例。近年來,隨著短劇的興起,類似誘導充值、虛假宣傳等問題屢見不鮮。許多老年人因對虛擬支付規則不熟悉,容易陷入消費陷阱。
雖然並不是所有老年短劇觀眾都會與王明的父親消費得一樣多,但有些消費者比王明的父親遇到的情況還更“霸王”。
江蘇省消保委調查發現,在消費者開通短劇會員服務時,強制自動續費是會遇到的問題,會員服務協議包含自動續費條款,消費者開通會員服務必須接受自動續費事項,有強制消費之嫌,如等魚短劇、河馬劇場等APP。
北京嘉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趙佔領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根據《網路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網路交易經營者採取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方式提供服務的,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五日,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由消費者自主選擇;在服務期間內,應當為消費者提供顯著、簡便的隨時取消或者變更的選項,並不得收取不合理費用。所以,如果在銷售會員服務時沒有以顯著方式提示消費者該會員服務屬於自動續費模式的,則違反法律規定。如果消費者選擇了自動續費服務,而在到期前五日,沒有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由消費者自主選擇是否繼續選擇自動續費,則屬於違法行為。
此外,金幣兌換機制不夠透明是短劇平臺普遍存在的,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侵害。
王明表示,父親雖然知道自己在充錢,但由於不是很瞭解虛擬幣與現金的兌換比例,以及對收費規則不熟悉。“他總覺得自己只花了幾百元,但實際上,單是去年11月某一天,他就充值了5次,每次3900K幣(1元=100K幣),當天累計支付近200元。”王明無奈地說,“這樣的事情在過去三年內屢屢發生。”
第一財經查閱多個短劇APP發現,在同一個APP中,不同賬號、不同手機使用者可能會接收到不同的充值套餐。譬如,在“海果劇場APP”中點開一部短劇,付費條例顯示,69.9元可以得6990k幣➕1200k豆,並推出了周卡和月卡的選擇。同一時間,記者用另一部手機的另一個賬號點開同一部短劇,付費條例顯示,69元可以得6900k幣和3000k豆,並被推薦了年卡套餐。也就是說,不同消費者可能面對的套餐價格和種類是不一致的。
趙佔領表示,如果短劇行業涉及大資料殺熟行為,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是明確禁止的,關鍵在於加強監管。而對於金幣兌換機制不夠透明等情況,網路服務提供者如果不事先明確約定,則不能不予兌換,或者任意改變兌換方式。


退費維權困難重重
為了挽回損失,王明在過去一個多月裡不斷嘗試透過全國12315平臺進行投訴。然而,退費過程異常複雜。王明需要逐一定位涉及的小程式及其所屬公司,並上傳相關憑證。但由於部分小程式已更改名稱或無法找到,且涉及公司分佈在全國各地,投訴難度極大。“有些小程式去年還能找到,現在卻搜不到了,沒有憑證就無法投訴。”王明表示,儘管他已投訴了多個平臺,但目前僅收到三四千元退款,與總花費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與王明一樣的人還有許多。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目前有接近4000條與短劇平臺相關的投訴,大多稱平臺損害利益,要求平臺退款。
浙江京衡律師事務所律師蔣斌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有些短劇平臺的收費機制涉及預付費模式,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預付費必須簽訂相應的合同,明確退費條件、方式和計算標準。一旦出現爭議,應當按照合同條款執行。許多平臺的條款是格式條款,平臺會享有較多的權利,而消費者則是承擔較重的義務。
“如果從前期防範來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老人本身的法律意識淡薄,還是要靠家裡人去不斷引導,多陪伴老人,使其精神生活不再那麼匱乏。如果平臺具有誘導性的設計,使老人產生非真實性的連續消費行為,可能涉及虛假宣傳、構成消費欺詐。至於維權渠道,如果一旦涉及消費欺詐,建議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等消費者保護部門進行維權。同時,因短劇的低門檻特性,恰恰滿足了老年人的文化消費需求,建議平臺需要加強自身的自律性建設、有關部門加強相應的監管。”蔣斌表示。
江蘇省消保委建議,針對微短劇行業充值付費亂象,播放平臺應該統一收費標準,強化告知義務,最佳化自動續費機制,平臺還要積極研發老年人付費模式,解決數字弱勢群體衝動消費難題。江蘇省消保委還提醒消費者要樹立依法維權、理性消費意識,警惕微短劇上癮,特別是針對老年消費者沉溺微短劇的現象,建議子女加強對老人的陪伴和關心,避免劣質微短劇對老年人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文內王明為化名)
微信編輯 | 生產隊的驢(拉磨版)
推薦閱讀
一地官宣!生育三孩及以上補貼1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