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美食家焦桐在《暴食江湖》裡講,「火鍋是一種深鍋文化,很能代表中華料理的精神內涵。中華料理追求調和、圓融、團聚,從象徵大團圓的圓桌,到火鍋類的炊具和煮食法,均屬這種調和文化。」
在中國飲食文化裡,火鍋是一個相當權威的存在,也是一種象徵和諧團聚、慶祝喜樂場景的符號。如今火鍋的「火」沒有那麼旺了,是不是年輕人就不再愛熱鬧了?近幾年興起的孤獨經濟確實預示著這種趨勢,一人食餐廳、單人火鍋、小碗菜湧現,陪伴服務、寵物經濟崛起,情價比被頻頻談起,都指向一個消費心理——錢包緊俏、消費降級的年輕人,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誰還有財力和心情組織多人聚餐?
雖然傳統的聚會火鍋場景減少了,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年輕人渴望一頓熱鬧大餐的心就不在了,只是他們的付費更加謹慎,也更在意火鍋本身是不是一分錢一分貨。火鍋品牌們也該換種思路,研究一下年輕人的情緒價值學,把食材口味做得更平價親民、迴歸吃好喝好的本質,讓火鍋成為一種美味的日常,留在年輕人的味蕾記憶裡。







